方忠,1970年7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方忠于1987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博士学位,1996年博士毕业之后访问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筑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模拟科学中心主任;2008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08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201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同年担任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多年来长期从事于凝聚态理论及材料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0年7月
毕业院校:华中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湖北武汉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70年7月,方忠出生于湖北武汉。
1987年—1991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1年—1996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2003年,访问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筑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择优支持,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模拟科学中心主任。
2007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科技部“量子调控重大研究计划”研究项目。
2008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2008年—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2年—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11月,担任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方忠同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任职时间从2017年6月起计算)。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方忠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方忠长期致力于凝聚态物质中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与理论研究,通过发展特色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在自旋-轨道物理研究,特别是拓扑电子态理论与计算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他通过计算预言了若干重要的量子效应和材料体系,并被实验证实,推动了学科发展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国际进展。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1月,方忠共发表SCI论文190篇,他引25000多次(其中16篇的单篇他引超过500次),H—因子70。2014年,获得高被引科学家奖和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2015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科睿唯安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学术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方忠先后应邀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美国材料学会秋季会议、Psi-K计算物理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研究课题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11月,方忠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两次,突出贡献者)。
方忠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
2017年,方忠所在的“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称号。
教育谏言
2017年,方忠在《光明日报》撰文《三大要素保障人才潜心科研》,在文中他指出:需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引导人才踏实做事;坚持不问出身、公平竞争,以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护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以科研为重心、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制,尽量不要“骚扰”人才。
教育成果奖励
2019年、2020年,方忠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方忠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方忠在反常霍尔效应的起源问题的理论与计算研究,以及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自旋和轨道相关物理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度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奖评)
方忠在拓扑物性计算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美国物理学会评)
方忠着重于新奇量子现象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和国际上计算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他们开拓理论前沿、发展计算方法,在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前沿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周光召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