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启发

张启发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27 更新时间:2024/1/16 0:26:02

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国科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张启发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即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产业化。专注于水稻功能基因组、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等研究工作,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我国植物基因组和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1976年张启发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张启发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2018年9月8日下午14时许,张启发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启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公安

出生日期:1953年12月

毕业院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获得奖项: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

籍贯:湖北省公安县

人物经历

1973年,张启发考入华中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1976年,张启发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82年)。

1982年,张启发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遗传学博士。

1985年,张启发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

1986年,张启发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张启发担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1994年,张启发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13年)。

1999年,张启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张启发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张启发担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同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

2001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受邀在中南海作“转基因科技知识”报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组长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岚清出席听课。张启发院士分别从转基因技术的内涵、国内外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和产业化现状、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与前景、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管理等方面作了介绍。讲课中,国务院领导不断提问,张启发院士一一解答,气氛热烈、轻松。

2002年,张启发领衔主持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组研究”。

2007年5月1日,张启发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中国大陆的8名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一。

2007年6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

2009年4月23日上午,张启发教授回到母校荆州中学,看望当年执教的老师,向恩师深深鞠躬。张启发说,虽然学校在发展、在变化,但他与母校的距离永远没有变。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因其牵头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获得了安全证书,张启发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学术讲座时,遭遇谩骂、围攻。

2013年10月19日,张启发在“黄金大米品尝会”上公开发表言论,称“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受制于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相信科学共同体的决定’‘。

2013年11月30日上午,张启发院士在华中农大生科院2013年度研究生学术年上,作了题为《水稻生殖隔离的探索之路》的特邀报告。

2014年6月7日下午,张启发教授到兰州大学讲学。张启发院士在碧野楼做了题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与育种进展》的精彩报告。张启发院士基于他个人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向大家系统介绍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进展,其在培育抗逆、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应用前景,并介绍了其关于培育绿色高产超级稻的设想与相关进展。

2015年6月26日,张启发院士回到母校荆州中学寻师访友。张启发告诫年轻的校友们,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要摆正心态,沉下心来。张启发说,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自己的根都在母校,母校是他永远的牵挂。

2016年9月18日下午,张启发教授为华中农业大学2016级研究生新生上了一堂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他从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的惩戒措施,如何做好科研记录以及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三个方面进对研究生进行了指导。

2017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在石河子大学就“作物改良的绿色目标与绿色技术”面向广大师生作科普报告。

2017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回到母校荆州中学,感受母校乔迁新址后的巨大变化,回顾自己从一名普通的荆州中学学子到成为院士的追梦之路。

2019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做客SIPPE特邀专家报告会,作了题为《新时期的稻之道》的学术报告。

2020年5月26日,张启发院士受聘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第一所长”。

2020年7月3日,张启发院士带领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一行6人赴十堰市太和医院交流,推进双方战略共建。

2020年8月3日至8月7日,张启发院士一行赴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七星农场、前锋农场、八五九农场调研,考察绿色超级稻院士工作站水稻试验示范情况。

2020年8月21日,张启发院士带领双水双绿研究院科研人员赴监利市、石首市开展湖北省“515”院士科技服务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荆楚行”工作。

2020年11月5日下午,张启发教授带队赴湖北省肿瘤医院考察交流,推进校院双方战略共建。交流期间,张启发院士应邀作《新时期的稻之道-稻米、营养与健康》专题报告。

2020年11月9日上午,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大会在武汉欧亚国际会展酒店欧亚厅举行,参加会议的张启发院士做了题为《新时代的稻之道》的报告,他围绕“绿色超级稻到绿色农业”“双水双绿稻作/养殖新模式”“新时期的稻之道”“未来展望”等内容阐述了“新时期的稻之道”。张启发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到来。

2021年2月18日下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张启发院士参加大会并发言。

2021年3月20日,2021全国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召开,张启发院士参与会议研讨活动。

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在NatureReviewGenetics上撰文,提出:应关注和发掘黑米对营养健康和粮食安全的重大潜在价值。

2021年5月12至14日,张启发院士一行赴西藏农牧学院开展交流调研。交流调研期间,张启发院士看望了在西藏农牧学院工作的校友。

2021年6月,张启发教授在《科学通报》杂志上以《我与袁隆平先生的三次际遇》为题撰文,深情回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三次重要际遇。

2021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院士以“科学规范与科研诚信建设”为题,为学校2021年新教师讲入职第一课。

2021年12月18日,张启发院士在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CCHC2021)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阐述该如何提供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物。

人物轶事

2009年2月27日,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他一举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100万元。张启发是荆州市公安人,当之无愧的荆州人民的骄傲。

从小品学兼优10岁进入荆州中学

为了解从公安农家走出的科学家,昨日上午,记者前往张启发院士老家--公安县埠河镇新利村,途中问路时,不论十七八岁的青年,还是五六十岁的姨妈,都能道出张院士老家所在,可见其在乡亲们中的地位和其为乡亲带来的荣光。

张院士家中共有四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三兄弟分别考入大学后,之后分别在武汉、长沙、南宁等地工作,留在老家的只有排行老三的妹妹张晓萍。因长年倾注于科学研究,又无暇照顾父母,加之老人习惯农村生活,老人一直在老家与女儿同住。

顺着乡亲们的指引,记者来到新利村5组一处高高的院落内,漂亮的两层洋楼,果树掩映,居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在40年前,这里还是一间稻草、泥巴糊起的“壁子屋”。据张院士妹妹张晓萍介绍,院士本人极少回老家,母亲在春节时,就被弟弟接到南宁。说起大哥的求学故事,张晓萍说,除了有天赋,还是依靠他自己的勤奋。

在张晓萍印象中,大她4岁的大哥从小就天资聪颖,在其4岁的时候,就背着书包跟着大一点的邻居伙伴上学,张启发就读于本村新利小学,成绩十分优异,深得老师喜爱。张晓萍称,当年小升初考完试后,大哥在家等通知,但暑假都快结束了,班上同学也已接到通知,就剩下他的通知书迟迟没到。“在班上成绩最优秀,怎么会没有通知书呢?”父母和老师又焦急又诧异,担心地问他是不是把哪道题做错了,还是题目没做完。张启发自己也很纳闷。

“大概过了半个月后,大哥通知书总算来了,原来是被荆州中学录取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张晓萍说,那时候读书,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集体劳动上,能被“大城市”里的荆州中学录取,当地几乎还没有先例,而他却破了这个先例,当时院士还只有lO岁。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被全村人所关注。

拒绝高薪诱惑留美后毅然回国

张晓萍说,张院士在初中念了2年,因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学业。1967年,只有14岁的张启发不得不回到家,与家人一起种地。当时,干活之余,他喜欢动脑动手。同队年龄相仿的邻居,都喜欢到沟渠捉鱼摸虾,寻求乐趣改善一下生活,他却对当时的收音机非常感兴奋,整天鼓捣,也常因此被父母数落。

“当时在农村,初中学历者极少,回家一二年后,村里安排他做民兵排长,后来村里小学差老师,大哥自然也被选中,开始在新利小学当老师代语文课。”

张晓萍说,大哥能有今天的成就,还得益于一次机会,这也是其求学路上最大的一次转机。“在小学当了两年老师,大哥就接到村里的通知,说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但要参加在县城举行的考试,要他好好准备。”

为了真正跳出“农”门,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白天到学校教书,上完课后回家自学。张晓萍说,那时家里穷,也没有电,大哥每晚学习时都要将一灯煤油点完方才上床休息。“由于长时间被煤油熏烤,当时他半个脑袋还出现了脱发,后来才慢慢长了起来。”

1973年,张启发如愿考上了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成为当时公安县屈指可数的第一代大学生。3年后,张启发从该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在武汉华中农学院本部,开始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1982年,院士成家后,继续前往美国深造,4年后婉拒美国科研部门月薪2000美元的邀请,毅然回到了母校,拿着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从事他喜爱而执着的科学事业。

不忘回报家乡回家必定转农田

据张晓萍介绍,自大哥留校任教、从事科研后,回老家就极少,一直与同校从事科研的嫂子扑在事业中。父母大人一则习惯居住在农村,同时也是考虑到在武汉儿子无暇照顾,坚持留在老家,好让儿子心无羁绊,潜心工作。

据张晓萍称,除了回家看望父母,院士极少回来,哪怕春节都扑在工作中,“我们打电话给他,都要在早上7点半前,或是晚10点后,否则联系不上。”

“他回来滞留的时间也短,最多不过两天。每次回来都必定要转一下农田,看一下作物长势,非常关心农村现状。”张晓萍说,虽然大哥从事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但他非常关心环保,经常询问施用的农药和成本,作为他的相关科研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据介绍,当看到村级道路仍是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农民拖肥车子无法进村,从不计名利的张启发非常感慨,不忘回报家乡。当镇里准备修建村级公路时,他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科研奖金和积蓄,给予捐助,并积极前往相关部门争取资金。经他的多方努力,2007年,由埠河通往雷州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

张晓萍告诉记者,院士平时都非常低调,从不张扬。修建公路时,镇政府为感谢他所作出的贡献,便把通往自己家的一段200米的路段,也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数十户村民。这2年回来看到后,他还因这“特殊化”很是不安。“每次回家探亲之前,都要和我们通电话,要我们千万别惊动了镇里村里的领导,有时邻居都不知道。不过,只要他回来,在农田里总能找到他。”

作风一贯严谨对他人乐善好施

说起张启发院士的性格,张晓萍并不忌讳用“有点怪”来形容。她说,院士不仅在科研治学上格外严谨,生活中也凡事格外认真,“有时让亲人都难以接受。”

据介绍,院士的家庭可谓科研之家,爱人在华中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女儿现继承其衣钵,在美读生命科学专业博士,岳父岳母也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他在实验室里的严谨作风,也或多或少带到了生活中。

“大哥的小车用了十几年,车辆不仅没有外伤,也从不见灰尘。他开车时总是不紧不慢,回来后也常常要求晚辈们,骑车不要赶急,注意安全,对于自己和其他人都是责任,并说自己这么多年,没有行车违章纪录。”

张晓萍说,作为院士的大哥从不计名利,对后辈要求极为严格,但对亲人对他人却乐善好施。据介绍,得知上大学的女儿要买手机,院士始终没同意,训斥女儿不要乱花钱,凡事要节俭,但他却资助了张晓萍大女儿上大学的所有费用。

4年前,张晓萍的女儿考上了三峡大学医学专业,家境一般的她正在为高额学费发愁。得知外甥女考取了大学,张启发主动要求资助,并一直资助了其大学5年。不过,对于后辈毕业之后寻找工作,张启发拒绝借助其影响,一直坚持让他们自闯天下。

把希望寄托在青年学子身上

张启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学子身上,爱之深厚教之甚严。在奖的同时,张启发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在这位院士门下,弟子必须首先做好吃苦的准备。“周末被叫到实验室?这太平常了。有回我连续两个星期天去迟了,便接到张老师的邮件,说我的时间投入不够。”一位弟子说,“不过,任何时候,他给我们打电话,一定是在实验室。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自己首先做到了。”

水稻团队中,有几个老师是他的学生,他对他们有着甚高的期盼。2012年3月,人民日报记者田豆豆等人采访水稻团队,请他评价团队中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早些年,在水稻研究领域,无人不晓张启发团队的“八大金刚”。这些青年教师在各自不同的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每年,这些青年老师总有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1998—2009年水稻文献发文量中国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华中农大居第六位,篇均引用次数达到14.89,位居全国各科研院所之首。记者本来以为,张启发会对团队中某些老师的工作进行表扬。

他却皱起眉头,说:“我很焦虑,这些年轻人中将来会不会有领军人物。”他说,你们看刘后利先生,都说他是两个院士的老师,那么将来评价我的工作,也要看学生中能不能出院士一类的大家。

热心管校园环境

张启发在校园里,还热心“管”另外一件事校园环境。他希望,校园应该永远绿色和谐。

他认为,广大师生是校园的主人,应该用主人翁的姿态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自1992年以来,他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为校园环境建设提意见和建议,呼吁和倡导要把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绿色和谐的生态型校园。他还是武汉环境治理的“热心人”。本地媒体多次想请他谈谈自己的科研成就,他都婉拒,但只要说是谈谈整治武汉环境,他一般都会答应。

一次,一名学生在校园马路上随手丢了一张废纸,恰好被旁边的一位老师看到了,这位老师立即皱起眉头,批评丢废纸的学生。一通数落让这名学生脸上通红,后来一问同伴才知道,批评她的竟然是张启发院士。

在实验室楼下有一块草坪,学生为了抄近路,从草坪中穿行,张启发发现后,亲手制作了一块警示牌让人摆在草坪的显眼位置,上写:“草坪变小路,于心何忍?”

2007年10月,刚参加完十七大回来的张启发给研究生作报告传达十七大精神,谈到生态文明的时候,专门说起爱护草坪和校园环境的问题,他说:“这个校园的环境是培养人,孕育人的,我觉得很重要”。

2009年2月,张启发从印度的CCSUniversity开会回来,随后给全体校领导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这所大学所在的城市环境很糟糕,不夸张地讲,脏得下脚都有些困难;但这所大学的校园环境却管理得很好,井然有序,干净如欧美。他呼吁老师们都要像爱护自己的家样来爱护校园环境,呼吁学校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对校园环境工作常抓不懈。

捐资助学

2008年,张启发院士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励大会后,记者采访时他问:“100万元奖金您打算怎么花?”张启发说,捐出去,做奖学金!

其实,早在2003年年底,张启发就将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所得到的2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出来,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设立了启发奖学金。他对学子们们说:“叫启发奖学金不是要你们记住我张启发,而是希望启发你们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2009年4月23日,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荆州中学,捐款5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该校的学业优秀者和高分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学生。

主要成就

张启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启发系统分析了世界大麦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世界大麦遗传变异的一些重要特点,阐述了世界栽培大麦东、西方独立起源的观点。应用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水稻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杂合度的关系,剖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遗传效应,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学术观点。制作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定位了20余个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数量性状基因。应用分子技术培育出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杂交稻恢复系、米质改良的不育系及延缓叶片衰老、产量潜力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

项目承担

截至2017年,张启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等研课题50余项。

时间

项目名称

2021.12

功能基因组与水稻遗传改良

2017.07

水稻体系功能基因组应用岗位科学家

2016.07

三系水稻杂种优势组学特征和调控网络

2016.07

水稻抗逆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

2016.07

水稻抗逆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2

2016.03

为亚洲和非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三期)

2016.01

长链非编码RNA对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的调控

2015.01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引进C

2015.01

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2014.01

以水稻为模式揭示杂种优势的功能基因组基础

2013.01

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二期,子合同)

2012.01

水稻S5杂种不育和广亲和的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

2010.01

关注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安全

2010.01

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

2009.01

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参加)

2008.01

绿色超级稻相关水稻基因功能的鉴定

2007.01

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

2007.01

稻种基因资源的功能鉴定及利用研究

2004.01

水稻抗旱研究:抗旱遗传和标记辅助选择

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先后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2、2003、2007、2011、2015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3

水稻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的基因基础与调控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6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2月,张启发出版中英文著作3部,在Proceedingsof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中国科学发表论文200多篇。

主编书籍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8.02

《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

张启发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0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张启发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GeneticsandGenomicsofRice.PlantGenetics

andGenomics:CropsandModels

ZhangQ,WingR

Springer

2009.12

《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

张启发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代表论文

时间

作者

论文名称

期刊信息

2016

ZhangJ,ChenLL,ZhangQ*,etal.

ExtensivesequencepergencebetweenthereferencegenomesoftwoeliteindicaricevarietiesZhenshan97andMinghui63

ProcNatlAcadSciUSA113:E5163—71

2015

WangL,SunS,ZhangQ*,etal.

Coordinatedregulationofvegetativeandreproductivebranchinginrice

ProcNatlAcadSciUSA112:15504—15509

2015

WangJ,YaoW,ZhuD,XieW,ZhangQ*

GeneticbasisofsRNAquantitativevariationanalyzedusinganexperimentalpopulationderivedfromanelitericehybrid

Elife4:e03913

2014

XuS,ZhuD,ZhangQ*

Predictinghybridperformanceinriceusinggenomicbestlinearunbiasedprediction

ProcNatlAcadSciUSA111:12456—12461

2014

YuH,XieW,LiJ,ZhouF*,ZhangQ*

AwholegenomeSNParray(RICE6K)forgenomicbreedinginrice

PlantBiotechnolJ12:28—37

2013

GongL,ChenW,GaoY,LiuX,ZhangH,XuC,YuS,ZhangQ*,LuoJ*

Geneticanalysisofthemetabolomeexemplifiedusingaricepopulation

ProcNatlAcadSciUSA110:20320—20325

2013

OuyangY,ZhangQ*

Understandingreproductiveisolationbasedonthericemodel

AnnuRevPlantBiol64:111—135

2012

ZhouG,ChenY,YaoW,ZhangC,XieW,HuaJ,XingY,XiaoJ,ZhangQ*

Geneticcompositionofyieldheterosisinanelitericehybrid

ProcNatlAcadSciUSA15847—15852

2012

YangJ,ZhaoX,ZhangQ*,etal.

Akiller—protectorsystemregulatesbothhybridsterilityandsegregationdistortioninrice

Science337:1336—1340

2012

DingJ,LuQ,OuyangY,MaoH,ZhangP,YaoJ,XuC,LiX,XiaoJ,ZhangQ*

AlongnoncodingRNAregulatesphotoperiod—sensitivemalesterility,anessentialcomponentofhybridrice

ProcNatlAcadSciUSA109:2654—2659

2011

LiY,FanC,XingY,JiangY,LuoL,SunL,ShaoD,XuC,LiX,XiaoJ,HeY,ZhangQ*

NaturalvariationinGS5playsanimportantroleinregulatinggrainsizeandyieldinrice

NatGenet43:1266—1269

注:*表示通讯作者

专利成果

截至2017年,张启发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参与培育了一批水稻优良新品种,其中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7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

2010102230673

水稻OsAPI5基因在育性控制中的应用

2010102342062

一种调控水稻株型的方法

2010101884586

一种控制水稻谷粒粒宽和粒重的主效基因GS5的克隆与应用

2010105350592

一种控制水稻株型,器官大小,根系及结实率性状的XIAO基因的克隆与应用

2009101488666

水稻粳型杂种育性基因S5—j的分离克隆及应用

2009100623622

水稻OsRPA1a基因在育性控制中的应用

2009100620465

控制水稻纤维素合成的基因BC1L4作为水稻遗传改良的应用

2008101970300

基因EcAAT在控制水稻谷粒品质中的用途

2008100469894

一个控制水稻成花转换及抽穗期基因RID1的克隆及应用

2007100531994

一种控制水稻谷粒产量、抽穗期和株高的多效性基因Ghd7的克隆及应用

2009101488670

水稻籼型杂种育性基因S5—i的分离克隆及应用

2007100535529

水稻广亲和基因S5的分离克隆及应用

2006100185766

一种水稻冷害基因及应用

2006100185751

一种控制水稻花粉育性基因及应用

2006100185484

一种鉴定白化苗基因型愈伤的方法

2006100185450

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及用途

2006100181074

一种控制水稻谷粒粒长和粒重的主效基因GS3及其应用

2006100181040

一种控制水稻抽穗期基因及其应用

2006100181055

水稻木质素合成基因FC1及应用

2005100199957

一个被二化螟取食特异诱导表达的的水稻启动子及应用

2005100198136

一种调控水稻赤霉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OsHOX4及其应用

2005100198140

一种调控水稻赤霉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OsYAB1及其应用

2006101417027

一种适用于籼稻离体培养的分化培养基

2004100133457

一种籼稻的离体培养方法

2004100133442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培育籼稻转基因植株的方法

时间

专利名称

张启发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张启发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导论》、《创新双百科研案例课题》、《基因组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等课程。2016年起,华中农业大学《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课,张启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主任,担纲第一讲。

团队建设

张启发领导和创建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是湖北省第1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优秀创新群体。多年来,团队以水稻的基因组研究与遗传改良为总体目标,针对中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多学科水稻科学研究体系,在基因图谱、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新基因的发掘、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组和分子技术育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指导学生

2014

水稻杂种不育及广亲和的基因互作研究

杨江义

省优论文

2014

水稻多效性基因Ghd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翁小煜

校优论文

2014

水稻基因和sRNA表达数量位点研究与调控网络构建

校优论文

2013

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pms3的克隆与广亲和基因S5的功能研究

丁寄花

省优论文

2013

水稻杂种不育及广亲和的基因互作研究

杨江义

校优论文

2012

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pms3的克隆与广亲和基因S5的功能研究

丁寄花

校优论文

2012

基于表达谱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方法的开发

谢为博

国优提名

2011

水稻反转录转座嵌合基因演化模式研究

章成君

校优论文

2011

基于表达谱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方法的开发

谢为博

省优论文

2011

水稻杂种育性基因f5的克隆及高通量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喻辉辉

校优论文

2010

基于表达谱芯片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方法的开发

谢为博

校优论文

2009

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构建及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AIR3的分离与鉴定

袁文雅

校优论文

2005

水稻抗白叶枯Xa4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克隆及相关基因家族的分析

国优提名

参考资料来源:

时间

毕业论文

作者

备注

张启发荣誉表彰

截止2019年3月,张启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序4、序1)、国际作物科学学会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和荣誉30余项。

1993年

瑞典国王Baudouin奖

1994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8年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

湖北省劳动模范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校友奖

2007年5月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2年

国际作物科学学会杰出科学家奖

2018年9月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获得的部分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麦克耐特基金会植物学国际合作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

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编委

《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编委

《BMCGenomics》编委

人物言论

2002年9月,张启发院士在科协年会报告中说:“凡是经过国家批准进行研发并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2006年9月,张启发院士说,我们认为转基因技术对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实现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张启发表示,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凡是经过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均是安全的。“请大家相信政府批准审查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时,我们的希望是:让转基因作物造福人类。”

就海南如何发展热带农业科研,张启发院士建议:海南的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寻找内地高水平的对口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在较短时间里提高科研水平。

2009年6月18日,张启发院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他表示:“现在市场上的大米,大量存在农残超标等问题,是吃化肥、农药超标的大米安全,还是吃少施农药、化肥的转基因大米更安全?”

2010年2月22日,张启发院士说:“食用转基因大米带来的危险,不会比喝水更大。”

2010年2月25日,张启发院士表示:转抗虫基因水稻不仅能有效控制螟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保障水稻增产,还能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

2011年,张启发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

2011年9月,张启发院士指出,“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张启发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2013年10月9日,张启发院士说:“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反过来对科研影响也非常大”。

2013年10月20日,张启发院士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会导致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错失良机。张启发说:“当前的困境是国家转基因产业化的发展停滞,无法实现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我个人认为,错失重大机遇。”

2013年11月30日上午,张启发院士作报告说,“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后到今天,物种的定义仍不太明确。目前的说法是有了生殖隔离,才产生了不同的物种。生殖隔离是维持生物界分门别类的很重要的基础。”

人物评价

张启发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并实施了“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为推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专注于水稻功能基因组、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等研究工作,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国植物基因组和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湖北省人民政府评)

张启发专注于植物基因组、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等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他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并实施了“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为推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凤凰资讯评)

奖学金的创立者张启发老师为了自己的热爱的事业,全心全意,献身科学,一年四季都呆在实验室里,几十年如一日,这是非常难得的。大家都敬佩张老师学术上的成就,他做人的态度更值得大家学习。(李忠云)

人物影响

2009年张启发回母校荆州中学时,专门捐款和母校一起设立了“启发奖学金”,资助优秀毕业生和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学生。

启发石平基金是一项公益性、非盈利的定向奖学助学基金,由张启发院士、王石平教授等共同捐资设立。

标签: 张启发

更多文章

  • 张学敏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学敏

    张学敏,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肿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于1986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1995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7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韦恩州立

  • 张亚平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亚平

    张亚平,1965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云南大学名誉校长。1986年张亚平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

  • 张永莲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永莲

    张永莲,女,1935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分子内分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永莲于1957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到

  • 赵国屏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国屏

    赵国屏,男,1948年8月15日出生于上海,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

  • 赵继宗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继宗

    赵继宗,1945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神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赵继宗于1969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1975年转业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1991

  • 赵进东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进东

    赵进东,1956年11月出生于重庆,籍贯江苏武进,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进东于1982年从西南师范学院毕业;198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

  • 赵玉沛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赵玉沛

    赵玉沛,男,1954年7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外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副主席,国家健康科普专

  • 郑光美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郑光美

    郑光美,1932年11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郑光美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评

  • 郑儒永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郑儒永

    郑儒永,1931年1月10日出生于香港,女,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1949年郑儒永考入广州岭南大学;由于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195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

  • 郑守仪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郑守仪

    郑守仪,女,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54年郑守仪获得菲律宾东方大学“商科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后在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年进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