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马克坚

马克坚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77 更新时间:2024/1/16 19:46:16

马克坚在中国足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曾在守门员岗位上效力10年;退役后转入国家体委工作,后来又到中国足协任职,前后近50年。作为球员他曾经把守国家队城池长达十年;作为官员,他见证了中国足球的最近八次冲击世界杯,被人亲切的称之为“中国足球的活化石”。

基本资料

名:马克坚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1936年6月25日

逝世日期:2008年11月13日

职业:足球技术顾问、教练

代表作品:《我离中国足球最近》、《足球教材》

个人经历

出生于云南的马克坚16岁就进入国家队,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他经历了国足世界杯的7次冲击。

从1992年起,马克坚成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加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并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体制的改革文件。最终见证了中国男足球冲出亚洲、进军世界杯的历史时刻。

在球员时代,马克坚为国家队效力十余载,见证了中国足球的进步和发展。马克坚退役后转入国家体委工作,后又在中国足协任,曾任中国足协副秘书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联赛委员会副主任、技术部主任、职业部主任及国家队领队等职,是国际足球历史与统计学会理事。

1982年获“国际足联洲际讲师”称号。

中国足协元老马克坚于2008年11月13日上午辞世。马老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足球,可以说是近40年中国足球的第一见证者。马老的最大功绩是在70年代初,组织在昆明开辟了海埂基地。尽管这个基地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中国足球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马老是在日韩世界杯前夜退居二线的,但不论是辅佐施拉普那,还是红山口会议参与足球职业化改革,还是后来与米卢一起战斗,享年72岁的马老全部都经历过

逝世

2008年11月13日上午11点35分,中国足坛元老马克坚在北京同仁医院辞世,享年72岁。11月8日下午,马克坚由于突发小脑出血被送进医院抢救,在院期间,院方几度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并告知准备后事。由于马克坚年事已高加上病情复杂,医院无法对其进行手术,一直昏迷不醒的马老终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马克坚对中国足球那种热爱发自心底,作为足协的一名中层干部,退休后,他也一直没有割舍掉这份热爱的事业。马老是在9日下午因突发脑出血被送往医院的,经过医院的诊断为小脑出血,并且出血量很大。入院4天来,马老的病情日益恶化,呼吸几度停止,医院先后3度发出病危通知。

马老的病情从昨晚(13日)开始出现反复,12日白天刚出席了一了北京明星足球队成立新闻发布会的高洪波一直陪伴在马老身边。最终13日上午,作为马老身前的得意门生高洪波与其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在医院签署了死亡鉴定书。11点35分,马老先生的遗体用一块黄色的布裹着被推出病房,当时在场的除了马老的家人,就只有北京著名教练高洪波。看着恩师静静地躺着被推进太平间时,高洪波几度落泪,当他将死亡鉴定书递给马老先生的家人后,一个人伤心地离开了医院。

安葬于八达岭陵园。

家庭成员

夫人朱一锦是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拖拉机金花”;其女马葭则是歌手景岗山的太太。

主要作品

著有《我离中国足球最近》、《足球教材》、《夹心饼干——对足球训练的探索》等;译著有《足球战术与配合》、《足球的三次革命》等。

心路历程

坎坷之路

“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都尽力了,我也尽力了。尽管球迷们的责骂从来不曾停止过,甚至,我遭到的漫骂和攻击,比这三位我请来的外教还多,还恶毒,比如,寄一双破鞋给我,或几颗子弹……但我早已无愧于心、宠辱不惊。”北京午后的阳光很强烈,斜斜地照进国家体育总局位于东四块玉南街的家属区,已愈古稀之年的马克坚座在沙发上,气定神闲,面带微笑。

“宠辱不惊”——这是马老搜狐博客的名字,更是他如今心态的写照。作为中国足球7次冲击世界杯的参与者,足球改革的领导者和具体实践者,以及将三名外籍教练引入我国的“外教伯乐”,在整个中国足球界,“马克坚”这个名字显然包含着太多特殊的含义。他晚年那著作书名曰“我离中国足球最近”,其实,并非“近”,而应该是“进”,因为他始终都挺立在中国足球最核心的区域,当然,也是最敏感和最受争议的区域。

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坚所走过的职业之路,就是中国足球奋斗和屈辱的坎坷之路。

付出,得到,看到

破天荒没有随队出发的马克坚心情复杂,他坐在自己家中的书房里,满怀感慨,思绪万端。球队出发去昆明的前几天,队员们都清楚行程了,却一直没有人告诉他该时动身,他便已经有了一种预感。

“我明白了,我七次冲击世界杯的努力终于划上了句号,足协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有理由。但是,我没有得到任何解释……”虽然表示服从安排,但马克坚还是特别伤感。米卢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有些忿忿,安慰把自己请到中国来的这位老战友:“没什么,我请你去韩国,一切由我负责!”

马克坚对米卢的好意不置可否,只握住对方那双大手,幽幽地说:“我们是与风险相伴的人,不仅仅是七次冲击世界杯,还有奥运会,还有世青赛,还有足球改革……一切,似乎都该就此停止……”

就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中国足球的这位老人终于“闲”了下来,开始陷入回忆。而回忆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记得的往往只是一些瞬间。他并不埋怨谁,觉得足协领导已经给了他足够多的机会,甚至在退休后还交给了他许多工作。不随队出征的这段平静的日子里,决定把记忆中的一些东西写出来,献给关心足球的人们。

于是,便有了他晚年的那部书——《我离中国足球最近》。他写得很平静,但平实的文字中,却道尽了中国足球的风风雨雨和惊涛骇浪。

关于它的内容,书的导语这样描述:多少次假新闻比真相更你真相,多少次真心英雄向天欲咒无泪——中国足球!身处中国足球最上层运筹帷幄数十载的马克坚告诉你——中国足球的台前幕后。马志坚的这本书具有特别的意义:作为一名长期在国足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他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内幕了解得更详细;作为一名老足球人,他直接处于足协工作的第一线,更熟悉现代足球的情况和史实。”

在那里面,骂中国足球的很多,骂他本人的绝对不少。但马克坚从不后悔。对他来说,走进足球界本只是一次算不上刻意的选择,也曾有过徘徊,但终于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今天。他深以为幸的是,中国足球最大的两件事情——足球改革和进军世界杯,他都全程参与了,这就已经足以让他欣慰。

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坐在北京午后的阳光里气定神闲:“我付出了,我得到了,我看到了!”

获得荣誉

中国足球协会副秘书长

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联赛委员会副主任技术部主任

职业部主任及国家队领队、技术顾问

国际足联州际讲师

国际足球历史与统计学会理事

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倡导者和督造者之一,对于现行“春训”和“冬训”的体制产生过极大影响。

人物评价

足协“军师级”人物

马克坚在中国足坛德高望重的名宿,16岁就进入国家队,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马克坚负责把守国家队的大门长达十年。1954年马克坚入选西南青年联队来到四川,后来成为四川足球队的主力门将。

之后,马克坚辅佐俊生,成为中国足协“军师级”人物。同时,他还长期担任国家足球队技术顾问,亲自参与了施拉普纳、霍顿、米卢三位中国队前任主帅的签约。

中国足球的活化石

马克坚是中国足坛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人生几乎和中国足球完全糅合在一起。作为球员他曾经把守国家队城池长达十年;作为官员,他见证了中国足球的八次冲击世界杯,被人亲切的称之为“中国足球的活化石”。

马克坚是中国足球的第二代国脚,作为主力守门员,在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是国家队的主力守门员。退役之后的马克坚并没有成为职业教练,他转到国家体委工作,随后又在中国足协任职一直到退休。

在中国足协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马克坚对于中国足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创始人之一,他跟当时的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王俊生一道起草了甲A联赛的各项章程和规章制度,也亲眼见证了甲A时代中国足球的红火以及随后的衰落。马克坚看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成长,亲眼目睹了甲A升级为中超,对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存在的许多黑暗东西,马克坚曾经多次给予批判。

在中国足球工作期间,马克坚一直都担任"军师"的角色,职业联赛之后他经历了王俊生、阎世铎和谢亚龙三任主席,身份从足协的领导变成顾问,应该说他对于中国足协在联赛、国家队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作为主管国家队的足协官员,他直接参与了苏永舜之后历届国家队教练员和球员的选拔工作,亲自选聘了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三位外籍主帅,曾经亲身经历了中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时刻。即便是退休之后,中国足协也是聘请马克坚担任国家队的技术顾问,在福拉多、杜伊等人的选帅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坚非常重视青年足球的发展,1985年高洪波那批国青队参加亚青赛并且获得了冠军,当时马克坚就是领队,而高洪波能够在国青队中成为主力,马克坚的支持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在马克坚生病住院的几天中,高洪波也是在医院陪护。此外马克坚还特别支持技术足球的发展,认为只有走技术性路线,中国足球才有出路。

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克坚曾经为中国足球的普及开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职业足球的奠基者之一。也正是因为他为中国足球所做出的一切,令他的逝世倍感凄凉。不少职业足球人都感觉到万分的遗憾,中国女足现任主帅商瑞华在听到这一噩耗的时候,一再表示了悲痛之情。以至于,商瑞华认为这是给中国足球所留下的巨大遗憾。经过回忆马克坚曾经的生平事迹,商瑞华不仅直呼马克坚这样一个智者的逝世,对于现今的中国足球来说,是一个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为中国足球开辟后花园

马克坚在当代中国足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曾在守门员岗位上效力10年;退役后转入国家体委工作,后来又到中国足协任职,前后近50年。

1971年,在周总理直接干预下,足球等项目才恢复训练。当年末,全国的足球队在上海和昆明组织集训,但上海冬天天天下雨,那里的训练比赛条件并不好。昆明人马克坚当时就积极建议国家体委,在冬天气候条件不错的昆明建设足球基地。当时海埂公园旁边还是一片泽国。1973年,海埂基地开始新建,1975年就正式开始使用。

其实从70年代中期开始,海埂基地就作为每年全国各省市足球队冬训的主要基地每年的冬训以及各级国家队的集训,大都在那里进行。可以说国内足球“春训”和“冬训”的体制,正是在马老的积极参与下建立起来的。这个体制一直到2000年前后,当职业化已经进行了7、8年,一些自身条件好的国内俱乐部更愿意将冬训放在气候条件相对更好一些的海南,海埂基地才逐步退出了国内足坛的主要舞台。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米卢时代的国家队,也正是从海埂基地以及海埂临近的红塔基地起步,冲进日韩世界杯的。马克坚于这段历史的最大功绩,不仅仅在于他退休之后在中国国家队里扮演的技术顾问的角色,他更是一个奠基者,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

改革浪潮

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确立了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当时马克坚就是王俊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那之后,马克坚一直辅佐王俊生,长期担任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主任、职业部主任以及中青队、国家二队、国家队领队的马克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足坛“军师级”人物。没有职业化中国足球或许走不到这个地步,正是老一辈足球人的果断决策和积极工作,使得当时处于极度低迷和彷徨中的中国足球找到了走职业化的道路。而请洋教练,也是与职业化同步的非常重要的改革思路。从苏永舜之后,作为中国足协官员以及国字号球队的顾问,马克坚经历了中国国家队全部的换帅过程,而且基本上都在当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还亲自参与了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三位中国队前任主帅的签约,为国足闯进韩日世界杯出了一把力。

见证十强赛

过去近40年,中国足球的最辉煌时刻就是2001年在沈阳获得十强赛出线,取得参加日韩世界杯的资格。当时马克坚就是国家队里的技术顾问。

2002年元月初,为备战韩日世界杯,国家足球队再一次来到昆明海埂基地集训。训练开始了,有的队员纳闷了:怎么没看到总是习惯和米卢一起出现在训练场边的马指导,在国家队出发前往昆明的前几天,主管国家队的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才很为难的通知他:根据领导的研究,从这次世界杯备战开始,队里将不再设技术顾问这一职位。

尽管退居二线,马克坚依然是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核心成员,遇到国家队教练选拔等重要事宜,足协领导都会积极听取这位老前辈的建议。作为一名球员出身的足协官员,马克坚著有《我离中国足球最近》、《足球教材》、《夹心饼干——对足球训练的探索》等书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国足球的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贡献

得到马克坚去世的消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郎效农还是很难受。对自己的老上级,郎效农评价:“马老的一生,就是足球人生。他为新中国的足球运动,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2008年11月12日中午,郎效农前往同仁医院看望了马克坚。从1990年到中国足协工作后,郎效农就长时间在马克坚领导下从事联赛管理工作,他认为马老的去世是中国足球的一个损失:“马老是从云南走出来的,他的运动生涯对云南足球、四川足球和整个西南足球都是有贡献的。作为先辈,他为新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退役后,他从事足球运动管理工作,在70年代就发表了大量关于足球训练、比赛的文章,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足球进行了经验总结。来到中国足协后,从职业化改革动后就在当时的职业部在马老领导下参与联赛工作。”

郎效农表示,“马克坚对中国足球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是红山口会议之前中国最早倡导职业足球的少数人之一。而在职业化改革过程中,他也做了大量工作,当时起草了大量文件。中国足球的第一份职业俱乐部章程,就是马老亲自起草的。他为中国足球的职业改革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贡献很大。当时的中国足协领导人王俊生同志,一直这么肯定马克坚的工作和贡献,而在工作中也很倚重他。”

“退休后,马老依然在关注中国足球。”郎效农说。“他是1998年退休的,大家也知道马老就担任了中国足协顾问工作。像2001年国家队打韩日世界杯的亚洲区外围赛,马老都是一直随队参与工作。此外他还是教练委员会成员,也常常帮助青少部的工作。一场中超联赛要改制成南北分区赛制时候,马老也曾经给我打来电话,表示中超如果南北分区那么中国足球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希望我坚持住维护中超赛制的稳定。作为老上级,也是职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马老的话当时给了我很大支持。”

最后,郎效农说:“终其一生,就是足球人生。马老为新中国足球运动,特别是职业化改革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高丰文佩服马克坚能力

前中国队主帅高丰文的感觉是难以置信,“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些他病危的消息,但没有想到会这么突然。如果有可能的话,自己会去参加他的追悼会。”

在电话中,高丰文的声音明显带有悲伤的感觉,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最想说的就是,你为啥走得这么急呢!急啥啊!高丰文告诉记者,和马克坚是多年的交情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彼此间的关系都和融洽。他人很好,为人很直率,在他面前不会有任何戒备。他走了,真得非常惋惜......走得太快了.....”

谈到马克坚对中国足球的贡献,高丰文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足球又损失了一个好导师,“老马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能把施拉普纳、米卢带到中国来执教,这就足以证明他的水平!”。谈到当初自己与马老共事的感觉,高丰文表示,“我一直都挺尊敬他,虽然年龄差不多,但总觉得他想问题更深入长远,特别是后来他进入足协工作后,我们在业务上的交流很多。和其他球员不同,他不光考虑踢球,甚至还经常与我们探讨怎样去做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马克坚为人正直。对于他的去世,我感到很难过。”

直至今日,高丰文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和马克坚见面时的情景,“我第一次见到马克坚的时候,还是在国家队那个时候我比他先进队,但他这人就是好打交道,很快就和大家关系搞得融洽。他做事非常认真、负责,人也非常耿直,这是我们需要永远学习的!”

人物观点

“多少次势如破竹气吞万里如虎,多少次千夫所指功败垂成如鼠——中国足球!”——马克坚

“我当然也有责任,我应该和他们一样,对失败负责。”1991年的奥运会小组赛中,国奥队遭遇“黑色九分钟”。马克坚说,每一次遭遇惨败,自己都跟教练和队员们一起经历一起承受。

“当一个人红的时候,有人把他当上帝;可一旦情况变化了,他就变成了骗子。我认为这是道德水平的问题,即使老施真是个失败者,也不应该这样骂人家。”

标签: 马克坚

更多文章

  • 钦本立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钦本立

    钦本立(1918~1991),笔名林沧白、里甫,浙江长兴人。报界名人。1949年,历任上海《文汇报》总编、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社会科学》杂志主编。创办《世界经济导报》,任总编辑,1989年停刊卸职。1991年4月15日,因胃癌加肝癌去世,终年73岁。中文名:钦本立国籍:中国出

  • 高保成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保成

    高保成(1926,1,13—2004,5,21)电影演员。河北霸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八路军一二0师战斗剧社演员,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副队长。参加了绥包、晋中、西南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戏剧队副队长,总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八一电影制

  • 张荣发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荣发

    张荣发,1927年10月6日出生,2016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9岁,台湾基隆人,原长荣集团总裁。不管是在美国的旧金山、还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或是南非的开普敦,甚至是中国的上海,都可见到漆有“Evergreen”(长荣海运)的绿色集装箱车在街上飞驰。经过多年的努力,长荣海运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

  • 吴贻芳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

  • 谢衍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谢衍

    谢衍(1949年-2008年8月23日),浙江上虞人,中国电影大导演谢晋之子。谢衍年轻时曾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因显示出文艺天赋被调至县文工团,再后来到杭州市话剧团、浙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赴美国学习电影,就读于纽约大学电影系。学成归来后,先后拍摄了根据白先勇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花桥荣记》,周迅初

  • 潘德明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英雄旅行家。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于1930年夏出国境,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或骑自行车,或徒步,历尽艰辛,耗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纪念资料,会见20多个国家的元首、名人。潘

  • 艾薇微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艾薇微

    艾薇微(1989年3月20日-2011年5月14日),聚龙影视传媒副总经理,中国第一美女俱乐部美女主播兼创始人,世界杯足球宝贝,知名美女模特。艾薇微因工作劳累,积劳成疾,突发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于2011年5月14日凌晨在福建省某军区医院与世长辞,时年22岁。中文名:艾薇微外文名:hanna国籍:中国

  • 黎铿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黎铿

    黎铿(1928年-1965年),中国第一代电影人黎民伟之子。4岁时在影片《人道》中扮演了一个惹人爱怜的男孩。之后,又在阮玲玉主演的《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和《香雪海》等影片里扮演女主角的儿子。他那可爱的模样和自然贴切的表演为那个阴暗混乱的年代涂添了一抹亮色,也打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可以称得上

  • 姚敏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姚敏

    姚敏,1917年出生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作曲家,是当时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姚莉的孪生哥哥。17年来,他更加强创作无数流行曲,除了为唱片工作外,兼为电影作曲和音乐,曾三次获得亚洲最佳电影音乐奖,他还继续研究,先后游历亚洲及欧美各地,足迹遍天下,对各地风土人情知之甚多

  • 施鸿鄂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施鸿鄂

    施鸿鄂(1934—2008)我国著名的抒情戏剧性男高音歌唱家,他生于1934年,十六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于1956年赴保加利亚深造,就读于索非亚国立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声乐系歌剧专业。1962年他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中以最高分获得金奖,为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