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夏夔

夏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35 更新时间:2024/1/18 13:14:35

夏夔(1924~2013.02.02),男,湖北沔阳(今仙桃)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基本建设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正兵团职离休干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2月2日,夏夔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基本资料

名:夏夔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沔阳

出生日期:1924

逝世日期:2013.02.02

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毕业院校: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附中部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荷塘雨声》等

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干事、区委书记、科长、中共监沔县委宣传部长、新四军襄南指挥部秘书等职。1946年后,任鄂西北军区分区宣传科科长,中原军区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西南等战役。参加了多次反日伪“扫荡”、重建洪湖抗日根据地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团总支部书记、副科长、科长、大队副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阜阳、高山铺、横沟市、三江口、江汉、沙市、宜昌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宣恩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湖北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科长、武汉市兵役局副局长、湖北省军区汉口军分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武汉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政委、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一所学校让他坚定了一种信念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更为艰苦的时期,已经15岁的夏夔,从沔阳县城的震旦中学回到了家里,他目睹敌军、土匪抢掠骚扰,人民群众的深重灾难,心中苦闷至极。正在这时,他的父亲不知从哪里得来的信息,设在松滋刘家场庆贺寺的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附中部招生,由于当时沙市、宜昌一带尚未沦陷,相对比较安全,父亲为了夏夔的安全,把他送到了那所学校。

一踏进学校,夏夔就像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学校的政治空气浓厚,师生的抗战热情很高,同学们唱的都是像《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黄河大合唱》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慷慨激昂的救亡歌曲,办“壁报”、开晚会、搞校外宣传,都围绕着抗日救亡这一主题。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除了统一规定的国文、数学、理化、英语等外,还增设了“抗战知识”这门课,专门讲授抗战的理论和实践。平时,他在学校图书室里,如饥似渴地读进步书刊,比如泽东的《论持久战》,鲁迅的《呐喊》《彷徨》,苏联作家的《铁流》《毁灭》等。

当然,一个人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来源于书本知识,夏夔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与老师的教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政府“官办”的,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争取和培养青年学生的革命学校,老师中大都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生,是“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学校的教导主任田绥祥经常用“前方打仗,后方打牌”,“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消极抗战。训育主任史林峰根据《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在敌后》等书籍编成“抗战知识”讲义,深入浅出地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和国民党的节节败退作了鲜明的对比。所有这一切,使年轻的夏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让夏夔至今难以忘怀的是,1939年的寒假,他因离家较远,路上又不安全,留在学校和一些家在沦陷区的师生一起过年,大家利用这个机会,在一起“指点江山”,分析抗战的形势和前途,讨论时代青年的理想和使命,探索中国的未来。那份激动,那份壮志,让老将军现在依然激情难抑。

在学校师生的教育帮助下,夏夔的认识不断提高,在革命的摇篮里锻炼成长。1940年3月18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担任了附中部学生党支部书记,还当选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1941年3月“皖南事变”后,他转移到鄂豫边区参加新四军,加入到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行列。

一场战争让他接受了一次洗礼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从峨眉山走下来,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抢占一切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悍然发动内战。战斗在武汉周围的新四军第五师首当其冲,数千名浴血抗日的新四军干部战士被迫实行中原突围。

1946年6月,由于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夏夔所在的江汉军区部队从杨家河等地出动,进到柳林店整编,天汉中心县委的部队和军区警卫营合编为警卫团,夏夔任团部总支书记。整编后的部队迅速西进,夏夔随警卫团经保康县的报信坡进入鄂西北大山区。夏夔告诉我们,部队越往西走,越感到沟深坡陡,山一座比一座高,一上一下少则要走二三十里。谈起这段行军经历,老将军不禁诗兴大发:每每爬到半山腰,只见头上月明星稀,脚下云霭缭绕,真是“举头明月近,回首白云低”啊!

但行军中更多的是辛苦和磨难,其艰苦程度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每到一处,部队总是用自带的食盐和银元向当地老百姓换点粮食,大部分时间得靠吃玉米糊和南瓜汤果腹,这对于来自“鱼米之乡”的夏夔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有一次,部队行军一整天,晚上只得露营在高山上,战士们都没有吃东西,而方圆几里路才有一户住着茅草棚的人家,司务长只好给这户人家几块银元,在他家地里掰了几十个玉米棒子,分发给战士们在火上烤熟后充饥。或许是太饿了,夏夔一连吃了好几个,喝了几口冷水后睡觉了。第二天,他开始拉肚子,一天得拉十几次。夏夔慌了:要是因为这病跟不上部队,就得留下来,这该怎么办呢?幸好卫生队长给了他一小瓶“鸦片酊”,让他一天几次舀点路边溪水冲服,才制服了这个行军的“拦路虎”,避免了“掉队”。

整整一年的中原突围,夏夔随他所在的部队先后转战鄂、豫、陕、湘、皖五省,四渡襄河,两渡长江,六涉淮水,四次跨越平汉铁路;参加大小战斗300余次,历经80余县,行程逾2万里。回忆起六十多年前的这次战役,夏夔如数家珍。

一次营救让他结下了一种情谊

1944年5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在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襄南指挥部驻地江陵县赵家垴,时任指挥部秘书的夏夔正在写材料,忽然,“快来看啊”的喊叫声和奔跑的脚步声响成一片,出于好奇,他随着人群朝小河边跑去,只见一只小木船正在靠岸,船舱里坐着一个身穿飞行服的碧眼金发的青年军人,护送的有两名带枪的游击队员,撑船的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民兵。这个“洋人”上岸后,用惊疑不安的目光东张西望,似乎想要寻找什么,夏夔把他带到指挥部政委人林的住处,“洋人”显得更为惶惑、紧张。夏夔用自己早年学的一点英语单词,结合手势和他攀谈,得知他叫莱威士,美国十四航空队的飞行员,他驾驶一架P-40战斗机从湖南芷江基地起飞,掩护轰炸机群轰炸武汉的日军军事目标,但在返航途中被日军高射炮击中油箱,不能继续航行,只好跳伞,幸好被当地农民救起来。

为了这位美国飞行员的安全,防止日军的突然袭击,当夜指挥部机关转移到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受组织派遣,夏夔与莱威士同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他们每天用手势和英语单词交谈,难免会闹出一些笑话。一个多星期后的一天,夏夔告诉莱威士,新四军将派部队护送他到美军司令部,然后从那里到重庆,莱威士十分高兴,一天要问几次“什么时候能动身”,一次,夏夔听说莱威士明天可以走,就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哪知因故推迟到了后天,莱威士十分焦急,夏夔想告诉他,后天一定可以走,但不知道“后天”用英语怎么说,只好先说“Tomorrow”,然后用手一翻,又说了一遍“Tomorrow”,莱威士怔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高兴地纠正道:“Aftertomorrow.”

莱威士临走的那天下午,专门交给夏夔一封信,他要告诉以后再遇到危难的美国人,如果他们不幸遇到困难了,千万不要忧愁,这里的军民是真正抗日的朋友,一定会使他们生活得很愉快,并能帮助他们回到自己的部队……

没过几天,新四军在洪湖又营救了一位名叫白劳德的美国中尉飞行员,他在路过襄南指挥部时,夏夔把莱威士的信给他看,他很受鼓舞,还连连念叨:“我们认识!”

这种国际友谊一直延续到了现在,2002年5月,白劳德来中国旅游时,专门到北京与夏夔见了面,他告诉夏夔,莱威士还健在,他们每年都要见一次面。

一个“特使”让他赢得一种信任

1991年4月5日是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纪念日,湖北省准备举行纪念大会,去函邀请时任师长的李先念、代政委任质斌到会讲话,或者发去贺信,当时已是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正在主持召开政协会议,难以抽身,找任质斌商量,两位老首长一致认为:湖北的大悟县有个烈士陵园,还有一座烈士纪念碑,不如派两个人作为代表,直接去大悟县向烈士纪念碑献花圈,4月5日又恰好是清明节,还可以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表示对烈士的哀悼和怀念。后来,两位老首长一合计,从在京的五师人中,挑选年纪较轻、身体较好而又熟悉五师历史的夏夔和黄永贵,分别作为李先念、任质斌的“特使”,到大悟县参加纪念活动。

遵照两位老首长的指示,夏夔与黄永贵按期抵达大悟,参加了数千人的纪念大会,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由李先念、任质斌署名的两个大花圈,瞻仰了烈士陵园,并委托大悟县委书记在大会上向群众转达了两位老首长对老区人民的问候,感谢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新四军第五师的巨大支持和无私奉献,祝愿老区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随后,夏夔和黄永贵访问了滚子河、白果树湾及宣化店,参观了大悟县革命陈列馆、五师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以及李先念的故居,会见了当地的父老乡亲。完成任务回到北京,夏夔及时向任质斌汇报了情况,李先念也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两位老首长都详细地询问了老区的近况。谈及这次“特使”经历,夏夔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对老首长的这份厚爱和信任表达深深的谢意。

一份淡泊让他保持了一种操守

1979年元月4日,夏夔调到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在这期间,他着力抓了部队的组织工作,配好配齐了政治干部,同时,统一完善了干部政策,虽然一直从事政工工作,但他始终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裁军工作正式动,基建工程兵部队首当其冲,夏夔随着这股洪流“歇岗”了,他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并没有意志消沉,更没有怨天尤人,那种淡泊名利的观念支撑着他的“赋闲”岁月。后来国家开始给军人授军衔,夏夔也没能赶上,直到1991年离休时才当上了将军。

对自己的子女,夏夔也是“不管不顾”,他有四子一女,虽然现在个个都干得不错,但没能得到父亲的照顾,他的老伴张菊生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前些年,与老大夏鹤一同进入提拔行列的有五人,她要老头子出面打打招呼,好让夏鹤顺利晋升,但他不为所动,结果其他五人都得到了提拔,只有夏鹤一人“原地踏步”。谈及此事,已是武警指挥学院院长的夏鹤说,要想改变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的思想很难,但我能理解老爷子。

有人说,一个老将军就是一本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活教材,这话一点不假。夏夔从革命的熔炉里锻造出的那种坚定的信念、那种正直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会过时。

人物作品

著有夏夔文稿选集:《荷塘雨声》(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选编的文稿诗词,内容零散,体例不一,写作的时差很大,像是断断续续、淅淅沥沥的秋雨。打开这本集子,好比阵阵秋雨洒在一片枯荷之上,发出嘀嘀嗒嗒的声响,当是别有一番韵味。

《荷塘雨声》2008年重印时作者前言:《夏夔文稿选集:荷塘雨声》出版后,一些看过此书的同志,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当面赐教,给了我许多鼓励。他们认为,这本小册子虽然不是什么文学著作,但书中叙述的许多事件特别是作者亲身参与的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的那些经历,写得比较生动,内容朴实无华。有的同志看了那几篇有关中原突围的文稿后,觉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了中原突围的伟大战略意义,了解了解放战争的全局。至于书中怀念的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永远值得后入学习。还有的同志认为,《夏夔文稿选集:荷塘雨声》在许多方面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一读……同志们的过誉,使我备觉汗颜,同时也鼓起我重印此书的勇气,于是重新编排,校正错讹,并把近年来发表的几篇文稿,一起增加进去,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教。

其他信息

2005年新春佳节,仙桃市图书馆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革命老人夏夔将军向家乡人民捐赠的2200余册图书和亲笔题词“书为民所读”。

据仙桃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老人捐赠的图书,有不少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较高。其中,马列原著中有许多珍藏版本。还有中国近代史、党史、军史等专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史料和教材。

2008年1月10日,仙桃市图书馆迎来一批特殊的“礼物”——来自北京夏夔将军捐赠的2700余册图书,这是老将军第二次向家图书馆捐赠图书。夏夔将军虽远离故土,却时常惦记家乡建设,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奉献余热。

标签: 夏夔

更多文章

  • 蔡雄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蔡雄

    蔡雄(1907—1927),大革命时期温州地区的学运先驱,浙江瑞安人。1924年参加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领导人和共青团温州支部书记。1927年5月在温州被捕,拒不招供,遭受毒刑后双臂和大腿全被打断,仍一身傲骨,视死如归。5月23日,血肉模糊的蔡雄被敌人装入箩筐,抬往

  • 成贻宾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贻宾

    成贻宾(1927—1949),江苏省宝应县人。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省立如皋师范附小、省立扬州实小、宝应县中学、南京模范中学。194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4月1日,在参加反对国民政府的游行示威时,惨遭军警特务殴打,致使脾脏破裂,不幸牺牲,年仅22岁。中文名:成贻宾外文名:ChengYiBin国

  • 蔡叔厚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蔡叔厚

    蔡叔厚(1898—1971),1898出生于天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叔厚参加了上海工人大罢工。1920年,蔡叔厚前往湖南纱厂任电气科科长,不久回上海,在申新二厂任职。1921年,蔡叔厚考取了官费的留日专科实习生,赴日本电机专门学校插班学习电机专业。后来,又考取了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研究高压电器的设

  • 谢松柏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谢松柏

    谢松柏,湖北来凤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排、连长。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〇师连指导员、营长,东北民主联军团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团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师副参谋长,军事师范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兰州军区步兵学习校长,甘肃

  • 蔡如柏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蔡如柏

    蔡如柏(1898—1937),广西南宁人,中华民国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当时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60师956团团长,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军衔。中文名:蔡如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西南宁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37年职业:军人主要成就:在南京保卫战中

  • 周之友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之友

    周之友(1922~1985),曾名周幼海、周祖逵,男、出生日本京都、祖籍湖南沅陵、周佛海次子。1946-6经上海地下党组织田云樵介绍,进入淮阴中共华东分局联络部。1946-08由杨帆、何荦介绍入党,成为华中分局情报部的特别党员,并被派回上海从事地下斗争。中文名:周之友别名:周幼海、周祖逵国籍:中国出

  • 王笑一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笑一

    王笑一(1916.02~2010.07),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市杨长屯村(今属河北省威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北京市委原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常委,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原副主任,原中共河北省委常委﹑

  • 侯玉山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侯玉山

    侯玉山(1893年8月28日-1996年11月4日),北方昆曲演员。汉族。河北高阳人。侯玉山的戏路宽,功夫硬,气质朴实,表演富于乡土气息。能演花脸、武生、武丑、老生戏60余出,并擅长濒于失传的弋腔。他以大净戏著称,享有活钟馗的美名。中文名:侯玉山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高阳出生日期:1893年

  • 安舒元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安舒元

    安舒元(1900~1961)京剧老生。北京人。与贯大元、王文源并称“老生三元”。北京人。1961年在长春病逝。安舒元早年嗓音有些左,调门高,经不断研磨,唱腔颇有韵味,他以唱念讲究、表演细腻著称,且文武全能,时与贯大元、王文源并称“老生三元”。曾灌制《乌龙院》(与筱翠花合作)、《四郎探母》、《定军山》

  • 张希才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希才

    张希才(1912年-1986年),安徽霍邱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中文名:张希才国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