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先秦史的名家,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因言获罪,放到中华书局任编辑,著有《秦始皇帝传》《秦集史》《秦史纲要》《桑弘羊年谱》《管子轻重篇新诠》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非百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隆回永固镇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84
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固镇长鄄(今属湖南省隆回县荷田乡长鄄),“三代秀才”之家。马非百原名马元材,字若村,号非百。
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学时,在长沙途中暂住蔡和森家两个月,认识了毛泽东、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
1926年应成仿吾先生之聘,担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教官、政治教官。广州起义后回到开封任中州通讯社总编辑。
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学文科任教,讲授“清史”。
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课。他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用的讲义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观世界经济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会》为基础自己编写的,公开宣布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英文本《资本论》为重要参考书。这门课开始只有30人选修,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个教室让马非百上课。
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兼训导长。在苏州曾是负责校务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
1949年参加了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习,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失去自由。
主要著作
马非百著有《秦集史》、《秦汉经济史料》、《秦史纲要》、《桑弘羊传》、《秦始皇帝集传》等
《管子·轻重》从人性好利论出发,分析了利益集中体现的场所一一市场对治国的作用,并得出商贯与君主专制对立的结论,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打击商贾的措施,包括:垄断货币、盐铁专营、官营商业、排斥商贾对农民的盘剥乃至用政治强权直接剥夺他们的财富等等;其押商贾思想集中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实质,并最终破坏了市场。《管子·轻重》长期受到重视的原因即在于此。
马非百认为:《国蓄》、《轻重甲》等“皆是著者主张排斥富商蓄贾之具体表现”,见其著《管子轻重篇新诠》,第227页,中华书局,1979年。巫宝三说:“《国蓄》篇以及《轻重》各篇从流通领域研究货币、价格、税利制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各项政策,集中到一点,都是在于排斥富商蓄贾,强化封建国寂财力”,见其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第2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轻重甲》说:“轩冕立于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中军行战,委予之赏不随,士不死其列阵。……故使父不得子其子,兄不得弟其弟,妻不得有其夫,惟重禄重赏为然耳。”君臣也好,父子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轻重乙》说:“民,夺之则怒;予之则喜,民情固然.”可见,好利是人固有的本性。因此,控制经济和利益分配就成为治国的基础。只有牢牢扼住人们的经济命脉和财富的得失予夺,才能真正控制社会政治局面。《国蓄》指出,“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才能使“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揆度》也说:“夫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
当时的统治者主要是通过赋税徭役的横征暴敛等直接剥夺手段获得财富。《轻重乙》则指出了它的抢夺本质:“正籍者,君之所强求也。”《国蓄》更全面论述了它的消极影响:“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谓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鉴于这种情况,《揆度》提出了“不籍于民”的口号。“不籍于民”,“利”从何来呢?轻重篇看中了市场在调节利益分配和财富聚敛中的巨大作用,提出利用市场交易的公平形式取利的办法,《轻重乙》称之为:“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比如,《国蓄》提出垄断谷物、通过粮食加价的办法来代替赋役的征发,《海王》提出垄断盐铁、通过盐铁加价的办法来代替赋役的征发。
要实现从市场取利治国的目标,君主就不能不同商贾产生严重的冲突和对立。轻重篇全面论述了这种对立并提出多种抑商贾的措施
马非百《徐福传》称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岂非预定之计划耶!”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的童男女是其中之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
马非百先生曾经指出,赵高17岁为史学童,20岁为令史,23岁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宦人不是指宦官,而是指“赵高曾早事二世,受诏教以法事而言。”有类家臣,也以“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