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全(1906-1955),江西省萍乡市人。大革命时期去苏联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少共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书记。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中华人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1955年病逝。
基本资料
中文名:凯丰
国籍:中国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
出生日期:1906年2月
逝世日期:1955年3月23日
毕业院校:萍乡中学、武昌高等师范
信仰:共产主义
原名:何克全
个人简介
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06年生,江西省萍乡人。又名凯丰、何凯丰。农民家庭出身。萍乡中学毕业,后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7月回萍乡组织农民协会,任宣传干事。1927年2月任湖北学生联合会学生杂志编辑。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秘书处工作。6月任武昌中山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7月任共青团武昌山前区委宣传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冬回国,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特派员赴香港巡视团的工作。3月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同年春至10月任共青团两广省委书记。其间,5月被国民党逮捕,8月经组织营救获释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2年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参与领导全国革命根据地团的各项工作,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1933年4月至10月、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同月至1935年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政治委员。1935年1月出席遵义会议。同月至1937年7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35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负责人。同月至1936年7月、1937年2月至6月任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主任。193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直罗镇和东征战役。1936年5月起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同年至1937年为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成员。1937年2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2月任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成员。1938年3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报委员会委员、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并兼管湖北省委工作。同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39年1月至1940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并兼管川东、川西省委工作。之后奉调回延安。1941年至1943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41年2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7月至1943年3月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7月至12月任中央学校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8月为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成员之一。12月起为中央出版委员会成员。1942年3月至1943年2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1945年8月至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10月赴东北工作。此后至1949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兼管哈尔滨市委工作。1946年7月起兼任《群众》编委会副主任。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任东北局党报委员会书记。1948年7月起兼任《党的工作》编委会副主编。8月起任中央马列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50年9月至1953年11月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1951年2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9月至1955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1955年3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错误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判了博古的“左”倾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在会上,凯丰却站出来为博古辩护,挖苦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打仗!”这话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以致后来多次提到这件事。1962年1月,毛泽东对日本一个访华代表团谈话时说:“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孙子兵法》。”
凯丰不仅在会上站在博古一边,而且会前受博古指使,三番两次找聂荣臻谈话,要聂支持博古,但是未成功。凯丰向博古汇报说:“聂荣臻这个人真顽固!”在会议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承认博古和李德犯了军事路线错误,但又反对撤掉他们的指挥权。遵义会议后,凯丰还说:“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
凯丰的可贵之处在于知错改错,不搞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