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登瀛

李登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52 更新时间:2023/12/14 5:32:09

登瀛(1914~1996),男,汉族,1914年生,陕西神木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33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省长、甘肃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名:李登瀛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神木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1996年

信仰:中国共产党

人物简介

李登瀛,1914年生于陕西神木。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师经理处处长、西北红军干校经济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总务处处长。

1938年春任雁北六支队三团政委。

1939年5月任中共右山怀县委书记、中共朔县县委书记,晋察冀边区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参加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川北区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1954年至1960年底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秘书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

1960年底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

恢复工作后,任中共渭南地委书记。

1977年4月起任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4月起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书记。期间,曾作为中国罗马尼亚友好访问团团长,率团访问罗马尼亚。

1979年12月兼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81年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省长(1981年1月起)省政府党组书记,为甘肃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983年5月至1986年5月任甘肃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86年5月后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名誉校长。

1996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经历

李登瀛同志1914年2月生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

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秋参加红军,1934年3月入党。

1934年至1938年9月份任陕甘游击队第二路总指挥部经理处处长、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经理处长、西北红军干部学校俱乐部主任、红军大学列宁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总务处长,并在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一年。

1937年春受党的派遣,到神府做蒙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八路军120师中校联络参谋。

1938年10月,李登瀛同志任中共晋绥边特委左右凉县委宣传部长兼战地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长,1939年5月任右山怀县委书记。

1940年8月,他率领地方武装破坏同蒲铁路、公路、桥梁、电话线,袭击敌伪据点,有力地配合了我军的百团大战。1940年11月任雁北地委社会部长。

1941年8月任晋绥九地委组织部长。

1942年5月代理九地委书记。在日寇对晋绥边根据地大举进行疯狂的大扫荡,雁北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的严酷时期,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壁清野,打击日本侵略者,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

1944年10月,他任朔县中心县委书记负责原五地委的工作。10月,日寇我朔平根据地进行了四十天的大扫荡,他发动和组织军民大力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给敌人以重创,保卫和巩固了雁北根据地。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即将投降,他接到塞北工委传达朱德总司令关于收缴敌伪枪支的命令后,迅速成立雁北前线总指挥部,任总政委,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军民向敌人据点全面进攻,收缴了日伪三个据点的枪支,迫使其他据点的伪军相继投降,先后解放了右玉、平鲁、左云三县城,西雁北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1945年9月,晋绥分局决定恢复五地委和军分区,李登瀛同志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依靠抗战时期培养和保存的大批干部,迅速组建了各县各级领导班子,按照党的“七大”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在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和回赎土地的斗争。按照中央发布的《土地法大纲》,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组织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在雁北地区原有的地方武装的基础上,扩建了五个成建制的野战团,先后编入人民解放军。同时组织了数以万计的担架队和运输队,支援前线,从人力、物力方面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李登瀛同志在雁北地区十二年,为创建、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6月,李登瀛同志率晋绥雁北地区一千多名干部南下,支援西南新解放区的工作。

1950年2月任川北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参与领导了该地区的清匪、反霸、征粮、土改、政权建设等项工作。

1953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农工部副部长,为西南地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至1960年底,李登瀛同志被调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秘书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他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协助邓子恢同志及时了解各地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向中央及时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健康、稳妥地发展,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1960年底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农村工作部部长,在此期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偏差,为恢复和发展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兼任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和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政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统一规划,精心协调,建设了一批水土保持项目,为绿化西北地区和发展林业建设做出卓著成绩。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登瀛同志遭到诬陷迫害,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但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坚信人民,同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革命气节。

1973年至1978年,李登瀛同志历任陕西省农办副主任、主任兼渭南地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他重视农业,始终把农业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他建议并经批准,在渭南地区大荔具开工修建了东雷抽黄工程,并亲自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起在工地上苦干,从根本上解决了渭北旱塬的缺水问题。

1978年4月,李登瀛同志任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的农村特别是粮食问题由于长期受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此时正处于极度困难的状况。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迅速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他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甘肃的实际,在省委的支持下,较早地提出并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这一大变革稳妥、健康地向前发展。这对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部分群众的吃饭问题,恢复和发展甘肃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倡导并主办了省、地、县三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入人心,为开创各方面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夜以继日地工作,亲自接待了大批采访者,批阅了大量来信,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住在农户家,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了解第一手情况。

1981年2月任甘肃省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他十分重视甘肃的四大基础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逐户走访企业,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他非常关心甘肃中部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和老区人民的温饱与发展,多次深入下去,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帮助那里的群众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甘肃的落后面貌,必须花大力气、长期不懈地抓好农业,解决农业的关键则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他十分重视甘肃的水利建设。他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用很大精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他注意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定期向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通报政府工作情况,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受到各方好评。

1983年5月,李登瀛同志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他十分重视社会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开展执法大检查,监督政府部门严格依法办事,寓支持与监督之中。他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反映,就普遍关注的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物价、教育等热点问题,多次组织代表开展视察,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督促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他重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思想、组织、作风和机关建设,推动有关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他倡议并建立了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制度,带头模范执行,接待并解决了一大批上访案件。

1986年5月,李登瀛同志退居二线。

1987年11月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他继续关心着甘肃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多次就进一步开发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严厉打击吸毒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写出调查报告向中央反映。他数次深入到引大入秦工地,察看工程进度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责任感,同各种危害党风、社会风气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毫不留情的长期斗争。他抱着对党的历史责任,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带病核对革命史料,进行党史走访、撰写党史资料。在他最后一次住院前,还赶写完一篇怀念一位老同志的文章。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仍然关心国家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

李登瀛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共八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登瀛同志因病于1996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标签: 李登瀛

更多文章

  • 曾竹韶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曾竹韶

    曾竹韶(1908-2012),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

  • 李正亭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正亭

    李正亭(1918.11~2011.7),男,陕西省神木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纪律检查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共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常委,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省纪委第一书记,原国家计量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科委原党组成员,原劳动

  • 朱世明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世明

    朱世明(1898-1965)湖南湘乡人,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曾任交通科长,浙江省保安副总司令,国民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中将团长。另: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记载,1965年朱世明逝世于日本。中文名:朱世明别名:名世晃,字季光,又字季煌,号公亮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65年职业:军

  • 沈觐寿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沈觐寿

    沈觐寿(1907-1997)字年仲,号静叟,遂真园翁,福州市人。生前历任福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书协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等。中文名:沈觐寿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出生日期:1907

  • 李士怀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士怀

    河南省商城县人。1912年出生于商城县上石桥镇高棚村瓦仓组,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中文名:李士怀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南省商城县出生日期:1912年逝世日期:1983年1912年出生于商城县上石桥镇高棚村瓦仓组,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

  • 易白沙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易白沙

    易白沙(1886—1921),湖南省长沙县人,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家居白沙井。因平生钦敬明代名儒白沙先生陈献章的言行文章,而改原名易坤为易白沙。从小刻苦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等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他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读经的第一人,也是五四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他是

  • 丁二仲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丁二仲

    晚清著名的艺术家,对内画(鼻烟壶)艺术精通,而且对金石、篆刻、竹刻颇有研究其山水、人物、花鸟各类均擅,多数是仿宋,元、明、清绘画,画风博雅深邃,别具一格。与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号称晚清内画四大家。中文名:丁二仲别名:丁尚庾、上庾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绍兴出生日期:1868年逝世日期:1935年生卒

  • 王易罡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易罡

    王易罡,别名易刚,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961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在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93年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1997年调入鲁迅美术学院任副教授至今。1999-2003年兼任东宇美术馆馆长。硕士

  • 王汝勤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汝勤

    王汝勤(1877—1939),字幼甫,直隶密云(今属北京)人。北洋将领王汝贤之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1912年,任河南督军公署参谋长。后任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1914年,任陆军第八师第十五旅旅长。1919年9月26日,王汝贤辞职,王汝勤继任师长,该师受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吴光新指挥。192

  • 关啸彬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啸彬

    关啸彬,原名官金庭,湖北孝感官家河人。出生于191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是著名戏剧演员,曾拍摄《双教子》等片,关啸彬一贯严肃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每年演出达400多场,还多次深入工矿、农村和军营演出。中文名:关啸彬别名:官金庭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孝感官家河出生日期:1918年逝世日期: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