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朱之洪

朱之洪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83 更新时间:2024/1/5 8:54:56

朱之洪(1871~1951年),字叔痴,四川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杨庶堪等组织反清组织“公强会”。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后负责宣传、联络工作。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保路同志协会,朱任会长。曾参与密谋重庆辛亥起义。重庆起义成功后任“蜀军政府”高等顾问并兼大汉银行总办。1912年,作为蜀军政府全权代表与成都“四川军政府”谈判并签署了合并草约。1913年,参与“二次革命”兴军讨袁。1925年,任中国国民党四川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年,与温少鹤等倡议筹办重庆大学。1933年,任巴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并兼《巴县志》协修。晚年致力史学。1951年去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之洪

别名:朱叔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

出生日期:1871年

逝世日期:1951年

职业: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川东书院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

清末“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

反清组织“公强会”领导人

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巴县志》等

侠肝义胆

朱之洪,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一生光明磊落、善言笃行,事济不言功,事危不避除。朱之洪历任辛亥革命时的“蜀军政府”高级顾问,四川省议员,众议院议员,国民参议会议员及孙中山国民党本部参议等职,但他从不骄傲,总是平易近人,为人方正;他从不隐瞒自己观点,常于大庭广众之中,滔滔不绝,不满之事亦大声直说,所以大家也叫他“朱三吵吵”。

朱之洪的侠肝义胆,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多有表现:如他任保路同志会会长时,在成都的总督衙门口,站在三层桌子搭成的讲台上演讲,慷慨激昂,听者都为之动容。在密谋重庆辛亥起义时,他两次冒险翻越城墙,缒城而下,迎夏之时军入城,促成起义成功。为阻止林绍泉叛乱,他义正严辞,袒胸堵枪口等侠烈之事,光照史册。他的侠义不光表现在对革命的忠贞,也表现在他对革命同志的热忱救援中。黄花岗之役后,朱之洪获知熊克武、但懋辛被困于广东虎门,即漏夜带病冒风雪,驰骋数千里,赶赴广州救援。他甘冒风险,营救熊、但二人脱险之事,也在当时传为佳话。

朱之洪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终生都在为发展教育、迪民智身体力行。自18岁始办“正蒙公塾”起,历任巴县(今重庆)教育会长,巴县女子学校校长等职;首倡创办重庆大学、成都公学、邹容中学等大中小学校。晚年研究文史,主持重修《巴县志(重庆志)》24卷,编撰《蜀中烈士备征录》6卷。这些史料现在都是研究四川、重庆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朱之洪生前最使人感动的是他那种“一生一世,仍见交情”的古侠风范。他在任“同盟会烈士纪念会”四川支部负责人时,亲赴京、津、沪移奉张培爵、邹杰、魏荣权、张威、程中权等烈士遗骨,葬于浮图关烈士墓园。为了更好地培养烈士遗孤,还特地倡议建立了遗爱祠小学等……茶园新城管委会在朱之洪纪念碑中也写到由朱之洪主持操办或推动发起,建立起来的沧白堂、邹容纪念碑,以及邹容中学、罗斯福纪念馆、浮图关革命烈士墓园等。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铺垫了不少基石。

张培爵之女张映书教授在“刚直不阿的朱三爷”一文中写道:在重庆、成都谁要提到“朱三爷”,人们便知是那个不畏强暴、不欺贫弱的朱之洪。他平生鄙弃名利,自甘淡泊,对社会公益、党内事务以及同志中的困难处境,总是豪侠而热情的对待,尤其是革命先烈的归骨西蜀,烈士事迹的征辑,烈士后裔的教育、生活安排等,都经他细心筹划,这就是“三爷”为什么扬名巴蜀深深铭记在我们晚辈心中的主要原因。

朱之洪也是一位敦厚长者,孝敬父母、友爱姐弟。他视诸侄胜已出。谆谆教诲儿孙要“一辈子存好心,做好事,为好人”。凡亲戚有难,朋友有求,乡邻有灾,无不鼎力相助。至今乡间仍有朱之洪自甘淡泊、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的轶事流传。

巴蜀名宿赵熙老先生在朱之洪50寿辰时的祝寿诗中写道:

岁寒命分孤松操,天大风涛支手撑。

一脉朱家留侠烈,平生白眼留公卿。

《巴县志》记载:重庆解放前夕,汪云松与朱之洪和温少鹤等商界代表,为保护城市、维持地方秩序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工作,那时朱之洪已78岁高龄了。解放后朱之洪受到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优遇,刘伯承将军曾亲临寓所探视,还被特邀为重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1年朱之洪因中风逝世,但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朱之洪现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庆名人,并塑像于重庆名人馆。

国父墨宝

1913年,朱之洪在讨袁军兴时任安抚使,事败,流亡日本。首次谒见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对他很器重,常与之商谈国事。一日天雨,中山先生冒雨前来,正遇朱之洪在寓所补袜,他正想收拾针袜起迎,中山先生笑而止之曰:“吾辈革命艰苦,实为后人谋百世之福利耳。”乃自取另一只袜,与朱之洪促膝而坐,一边补袜,一边谈国事。朱之洪十分感动,中山先生辞去后,即将这些袜子收藏。

朱之洪生性豁达开朗,对升官发财毫不在意,孙中山对其非常了解,为其书写了“海阔天空”、“天下为公”两幅横额,可惜的是,这两幅横额在“文革”时期已被销毁。

1914年,孙中山还题字“天地本逆旅,道义凭仔肩”赠给朱之洪,勉励朱之洪坚定信仰,树立革命的必胜信心。据说,该幅题字目前保存在台湾。

回国后,每年“岁时伏腊”即将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海阔天空”、“天下为公”及“天地本逆旅,道义凭仔肩”等墨宝悬挂中堂,那双中山先生补过的袜子也呈于香案之上,向儿孙们解说当年之事。

标签: 朱之洪

更多文章

  • 靳文然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靳文然

    靳文然(1912~1964),直隶滦县(今河北滦南县倴城镇靳营村)人,原名靳成彬,又名靳质儒。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委员、唐山市第三届人民大会代表、唐山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唐山市曲艺实验队队长、唐山市曲

  • 高鹤年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鹤年

    高鹤年(1872-1962),男,江苏兴化人,祖籍安徽贵池。佛教居士、京剧鼓师、音乐家、教育家。生于大连梨园世家。曾在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处参禅,在比利时南山蓬潜修。与印光法师交往甚密,携其文稿刊行。在天津、湖南等地从事赈灾救济。多年来行脚天涯,参访我中山大刹,有徐霞客第二之称。记其见闻为《名山

  • 邓玉琢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邓玉琢

    邓玉琢(1903—1937),字温璞,1903年生于安东县前阳乡石门村(现辽宁省东港市前阳镇石门村)。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参谋长。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中文名:邓玉琢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东县前阳乡石门村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1937年11月9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

  • 徐梗荣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徐梗荣

    徐梗荣(1990年10月8日-2009年3月8日),家住丹凤县寺坪镇东峰组,生前就读于丹凤中学高三(10)班。2009年2月10日凌晨,陕西丹凤县一名高二女学生在丹江边遇害,当地警方展开拉网式调查。2009年3月8日,19岁的高中生徐梗荣在公安局内接受审讯时猝死,家长怀疑孩子被刑讯逼供打死。2009

  • 沈志亮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沈志亮

    沈志亮,生卒年份不详,原籍福建,澳门望厦龙田村人。家境清贫,以捕鱼种菜为生。葡萄牙派驻澳门的总督亚马留将军在当地肆行殖民扩张政策,欺压汉人。1849年农历八月廿三日,沈志亮与郭金堂、李宝、张根、陈发等七人立誓杀死亚马留,袭击获得了成功。后葡国政府要求清政府交出杀死总督之犯人,沈志亮为保村民性命而向清

  • 陈铁君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铁君

    陈铁君(1917年-1961年),浙江平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南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后,任新四军军部科长、福建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1952年后,历任中央军委

  • 张锲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锲

    张锲(1933.03~2014.01.13),男,汉族,原名张书宝,笔名张可、青春,安徽省寿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7月加

  • 亨利·金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亨利·金

    亨利·金(HenryKing,1896年1月24日-1982年6月29日)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克里斯蒂安堡,先是演员,后在托马斯·英斯的领导下担任导演。中文名:亨利·金外文名:HenryKing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886年1月24日逝世日期:1982年6月29日职业:演员,导演代表作品:《孝子大卫》、

  • 何海鸣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何海鸣

    何海鸣(1887—1944),字一雁,湖南衡阳人。1911年参加文学社,常向汉口报界投稿,宣传革命。因发表反清言论,被以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的罪名逮捕入狱,武昌起义当夜出狱。后到上海,任《民权报》主笔。1913年,最先获悉袁世凯暗杀宋教仁案情,公布于《民权报》,轰动天下。二次革命时,在南京策动讨反袁,

  • 萧平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萧平

    萧平(1926—2014),即宋萧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内蒙古师范学院教师、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教授、院长;1991年离休;1959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兼攻文学创作,第一篇作品《海滨的孩子》获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