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培之

李培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37 更新时间:2023/12/31 9:39:22

李培之(1904——1994),河北省赤城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的夫人,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和妇女工作杰出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邮电部顾问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培之

别名:曾用名李沛泽、李培芝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赤城县人

出生日期:1904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1994年11月10日

主要成就: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和妇女工作杰出领导人之一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性别:女

丈夫:王若飞

家庭出身:破落小地主家庭

入党年份:1924年

人物简介

李培之(女)烈士王若飞之妻。1904年8月14日生。察哈尔龙关县(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人。曾用名李沛泽、李培芝。出生破落小地主家庭。先后在龙关县初级小学和怀来县女子高级小学学习。

1920年夏考人河北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二师)。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建立女二师团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女二师团支部改为党支部,仍任支部书记。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加入了国民党。

1925年4月至7月任中华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保定分会主要负责人。1925年上半年被选为中共保定市委委员。不久又被派为国民会议促成会保定代表,到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预备会。

1925年夏从女二师毕业,很快于7月被派往河南郑州工作。1925年9月至10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郑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妇女部主任。1925年秋于郑州和王若飞喜结良缘。1925年底至1931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学习期间作为指定及旁听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9月被共产国际派回国。11月到达红二方面军所在的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讲党课、参加扩军,担任反帝大同盟在当地主办的《反帝周报》和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等工作。

1932年秋在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中被捕,后获释到汉口。同年11月到上海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在上海沪东从事工人运动。

1933年3月做沪东区国民御侮自救会党团工作。4月到负责英美烟厂工作的烟区委工作。1937年春离开上海到太原营救王若飞。同年夏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女子大学和中央党务研究室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2年春到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

1944年下半年患病休息。1945年11月到重庆,开始做审干工作,后任中共南方局妇女组组长。1946年4月王若飞等因飞机失事牺牲后,调回延安。同年底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1947年随晋绥土改工作团到兴县蔡家崖参加土改工作。

1948年下半年到西柏坡,任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1949年春调到华北革命大学任第二部主任。

1949年4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部副部长。1951年起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1954年10月改任函授部主任,后任党委监委会书记。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察哈尔省政府委员等职。

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65年4月调任中央监察委员会驻邮电部监察组组长。“文革”中受冲击,被关押7年。后先后担任国务院邮电部和中国人民大学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11月10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战火纷飞中的革命伴侣――与王若飞

革命老区平北抗日根据地——河北省赤城县的娘娘山下,有一个古老的龙关镇。这里曾经出生过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她就是海陀女杰----革命先驱者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

(1)

1904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悲惨年月,9月7日,河北省赤城县龙关镇的一个“恩贡”家庭,出生了一位女孩,她就是长大后从事一生革命工作的李培之。李培之原名叫李沛滋,家中排行老三,自幼聪颖过人,小学毕业时在班里成绩就名列前茅。比她年长16岁的大哥李沛霖是清末秀才,也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进步思想的乡村教育家。人品高尚,学识超群,教学有方,对三妺的帮助极大。在李培之少年时期,经常听哥哥给她讲述中国的形势。“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培之又经常听大哥讲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她爱国主义的思想。大哥为支持三妺“读书救国”,还变卖了田园和家产,使李培之能够从小立志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1920年夏天,不满16岁的李培之告别了家乡和亲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影响已经不断扩大和深入。保定也和全国其他大、小城市一样,革命思想首先在广大青年学生当中广为传播。年轻的李培之抱着寻求真理的愿望来到保定。在保定女二师这一革命摇篮之中,李培之很快就接受了马列主义进步思想,逐渐成为一名积极的战士,并很快成为女二师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1922年11月,保定育德中学建立了党的组织,李培之在学校党组织的教育下,进步很快。1924年初,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间,李培之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保定的学潮轰轰烈烈地开展。在革命运动中,李培之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表现出一个年轻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1925年5月30日,学生、工人及其他代表2000余人在南京路公共租界散发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罪行,遭到租界巡捕逮捕和血醒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不仅使刚刚20岁的李培之看清了帝国主义丑陋的嘴脸,也更坚定了她投身革命誓死捍卫祖国解放的决心。7月份,正值师范毕业之际,在白色恐怖中,上级党组织决定调她到河南郑州开展工人运动。先是在豫丰纱厂做女工工作,并负责编辑《工人周报》》。当时,中共北京区委(负责包括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的工作)派留苏刚刚回国的王若飞同志为巡视员,秘密来郑州检查工作。他仔细看了李培之编写的《工人周报》,对她的工作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指导。王若飞同志革命家的风度,深刻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健壮的身体,炯炯的目光和豪爽坦诚的性格给刚刚走出校门、对革命满怀憧憬的李培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久,中共豫陕区委建立,王若飞同志任区委书记,常驻郑州。

(2)

王若飞同志生于1896年,贵州安顺人。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发起组织少年共产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春回国后任中共预陕区委书记。在此后的接触中,李培之感到这位既是领导,又是老师和同志的王若飞平易近人,他没有某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洋学生”那种凌人的盛气。渐渐地,李培之对她产生了好感,爱的火焰与革命的火焰在两位年轻的革命同志心里熊熊燃烧,李培之和这位29岁的大区领导、老师相爱了。

1925年秋,李培之同志被派到卫辉(今河南省辉县)工作。不久,上级党组安排她去苏联留学。经过几个月的相识、相知到相爱,他们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李培之在留学之前,从卫辉回到郑州先与王若飞同志结了婚。他们没有鲜花的映衬,没有优美乐曲的伴奏,更没有浩浩荡荡迎亲的花轿和队伍,在两位新人的身边,只有出生入死在一起战斗的战友和他们热烈的掌声。婚礼虽然简单,虽然淳朴,但他们很幸福。新婚燕尔,本是新婚夫妇沉静在甜蜜而幸福的时刻,但这对革命伴侣却仍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工作着。星星为他们点灯,秋风为他们歌唱,滚滚的黄河水为他们新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婚后甜蜜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却是那样的短暂,蜜月只过了12天,这对年轻的革命伴侣就离别了,李培之匆匆踏上了远赴苏联留学的旅程。他们没有流泪,不是他们无情;他们没有缠绵的眷恋,不是他们的感情不深。相反,革命中的爱情情更深,意更浓,只是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得不抛弃儿女私情。他们的情,他们的泪只能化作一腔革命的热血飞腾。

李培之这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对于人的一生虽然不算漫长,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们觉得是那样的漫长啊!她担心着他,他牵挂着她,他们就象银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星,遥遥想望,相逢无期。

李培之同志到苏联后,在苏区留学的生活是艰苦的,而王若飞同志于1926年冬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先后参加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党的“八七”会议后,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他们天隔一方,为革命事业分别忙碌着。

(3)

1928年6月,我党终于迎来了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会址在苏联的莫斯科。这也迎来了李培之和王若飞妇夫分别三年的团聚。期间,周恩来夫妇于5月中旬抵达莫斯科,他们赶到之后,就立即着手六大的准备工作。首先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抽调了一些学生,把会议文件用中文刻印好,又抽调李培之等同学担任了大会翻译。6月初王若飞同志做为“六大”代表也来到了这里,这对惜别三年的新婚夫妇终于相聚在异国他乡之都,迎来了美好的时光。

会议从6月18日到7月11日召开,大会总结了过去斗争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矍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肯定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会上,周恩来和王若飞还报告了陈独秀拒绝来莫斯科出席会议的理由和意见。

二十多天的会议结束后,王若飞同志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也留在了莫斯科工作。这时,李培之同志也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她又和爱人一起进了列宁学院俄文班学习。王若飞同志勤奋好学,又善于思考,他经常与李培之同志一起对中国革命形势以及运动中所发生的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和探讨。

1929年,在列宁学院的“清党”运动中,由于王若飞同志与当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张国焘,在许多意见上不一致,于是张国焘借清党之机残酷打击王若飞同志,向列宁学院党支部建议开除王若飞同志党籍,并在给李培之同志作结论时说:“其夫是陈独秀机会主义者,她划不清界线,建议给予警告处分”,夫妇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忍受了张国焘的政治诬陷。列宁学院支部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参加过十月革命的老布尔什维克、院长基里桑诺娃指出:“他(指若飞同志)在我校学习期间表现很好。根据我们了解,是个好同志。”这样,王若飞同志没有被开除党籍,但仍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李培之同志对若飞所受的委屈想不通。王若飞同志就开导她说:“共产党人应当是最坚强的人,这点事算不了什么,真相一定会弄清楚的”。在王若飞同志的教育影响下,李培之与王若飞同志一起以真正革命者的襟怀,泰然自若地经受了这场考验。就这样,直到1931年7月他们夫妻二人结束了列宁学院的学习生活才一同回国,8月因工作需要党组织再次将王若飞同志派到绥远地区开辟工作,而李培之同志则被分配南下进入洪湖地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

谁曾想,当王若飞同志到绥远地区工作后,10月初在包头就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在狱中,王若飞同志不屈不挠,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与敌人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宁静的夜晚,面对牢笼他不去顾及个人安危,而是思考着如何为革命做出最后的贡献,他想到了战友,想到了同志,也想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子,使他的信念很更坚定,对革命胜利也充满着信心。

而此时的李培之在洪湖地区正开展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对丈夫的被捕却一无所知。可此时的苏区,环境极其恶劣。在湘鄂革命斗争史上,1932年5月至1934年秋,也是极其悲壮的一页。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除了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疯狂围剿,洪湖苏区全部丧失、红三军主力被迫进行七千里小长征、损失惨重外,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夏曦进行的四次“肃反”。这四次大规模“肃反”使红军三军损失了1000多名高级将领和各级指挥员。地方区级以上、部队连级以上干部无辜错杀者多达7000多人,加上其他无辜错杀者,总数在1万以上。这些优秀儿女没有倒在战场上,却被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所葬送,实为亲者痛、仇者快的千古憾事。李培之同志在洪湖一带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1932年11月侥幸留得性命离开洪湖来到了上海,此时她才从别的同志那里得知王若飞同志回国后不久已于1931年秋天在包头被捕的消息,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焦急万分但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她并没有丝毫的消沉,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和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的神圣职责,她痛下决心要与敌人坚决斗争到底。

1933年,李培之同志在上海也遭到了逮捕,这对革命夫妇此时天隔一方身困牢笼。虽然,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束缚不住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虽然,困住了他们的肉体,却困不住他们的精神和信仰,他们顽强地与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

(4)

李培之被捕后不久获释出狱,但与组织上却失去了联系。这期间,她只好靠教书和翻译一些稿件来维持生活,心情十分沉重。此后,一天她意外地接到王若飞同志从狱中托人捎来的一封不平常的书信,这封信是他用白衬衣上撕下的衣襟写成的“诀别”信。信中写道:“忘掉我,不要为我的牺牲而伤痛。”李培之同志读到这句话时,不禁心中一阵酸楚,她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读下去:“集中精力,进行战斗,继续努力完成党的事业。要坚持真理,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别了,我们在红旗下聚齐,又在红旗下分手,……请你伸出双手,来迎接我们的胜利吧!”不知是过分的悲伤还是由于坚定的信仰,李培之既没有流泪,也没有恸哭,若飞同志崇高的革命气节,坚贞的情操鼓舞着她、激励着她。既然若飞同志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自己也应该准备迎接更严峻的考验!此后,李培之又接连收到王若飞同志从狱中寄出的18封信,信的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博大胸怀,饱含深情的鼓励和安慰给了李培之极大的慰藉、教育和鼓舞。她把对王若飞的思念之情化作了勇气、力量和希望。

1937年初,王若飞同志在党组织与舅父黄齐生的营救下获释于太原监狱,李培之立即从上海飞抵太原与若飞会面。劫后重逢,李培之又高兴又难过,若飞同志亲自到机场迎接她时,阔别6年的恩爱夫妻一见面,李培之同志再也抑制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当时,王若飞同志参加了簿一波在太原组织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李培之则在“牺盟会”主办的军训班里讲授《帝国主义论》、《红军里的政治工作》等课程。此后,王若飞同志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转战祖国各地。

1937年夏,李培之随王若飞同志北上到了延安,王若飞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李培之在陕北公学院任教,分别开展着不同的革命工作。

(5)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在美国导演下,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商谈建国大计”。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实现人民“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迫切愿望,竭尽全力寻求避免内战挽救和平的道路;也为了揭露美蒋的阴谋,团结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决定派毛泽东等赴渝与国民党谈判。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在前来迎接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乘飞机抵渝。习日《大公报》发表题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欢迎毛主席。此后,经过40多天的谈判,在中共的努力,于10月10日由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共同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清晨,重庆各界100多人到九龙坡机场,热烈欢送毛泽东。上午9时半,毛泽东由张治忠陪同,偕王若飞等乘专机飞返延安。周恩来等仍留重庆同国民党继续谈判。

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等7人由延安飞往重庆进行新的谈判。1946年1月10日上午10时,谈判正式开始。但此后一段时间的谈判收获仍不大。1946年4月8日,中共政协代表王若飞、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代表秦邦宪、获释不久的前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等乘美国飞机从重庆回延安,因遇恶劣天气,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46年4月20日,毛泽东为烈士们写了《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祭文。

从此,李培之失去了最敬佩、最亲密的老师、战友和亲人,只身带着她和王若飞的独生儿子王兴继续孜孜不倦地在风风雨雨的征途上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着。

(6)

全国解放后,李培之同志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直至“文革”开始。“文革”中,李培之同志因王若飞重又被诬陷为“叛徒”而受牵连。她自己也被戴上“叛徒”的帽子受到残酷迫害,被关进监狱身陷囹圄,坐牢八年之久。对王若飞同志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72年就曾冒着生命危险指出:“王若飞在狱中斗争很英勇,全党同志都知道。是党派薄一波同志把他营救出狱的。他不是叛徒。他没有参与陈独秀的托派活动,他不是托陈分子。”粉碎“四人帮”后,李培之同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考虑到她的健康状况,组织上安排她担任邮电部顾问的工作。

晚年的李培之,虽然年高体弱,但还是十分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她坚持学习,坚持写回忆录,继续为党、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她不愿给党和人民增加任何一点负担,组织上发给她的烈士遗孤(王兴)抚养费她不要,派给她的护理人员她不要。她说:“我自己现在不能再为革命多做些工作了,怎么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呢?”这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老人,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极高觉悟。

1994年11月10日,李培之同志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李培之和王若飞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们的革命精神是鼓舞和激励人民奋涌向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富有传奇色彩曲折动人的爱情历程也教育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作者:武世平)原载(2005年《档案天地》第3期)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史稿》、《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文史精华》、《毛泽东选集》、《中国通史》、《张家口文史资料》等。得到张家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宣化县档案局、宣化县政协、赤城县档案局党史办人员的大力支持。

标签: 李培之

更多文章

  • 赵江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江

    赵江(1926—1993),1926年8月生,河北省安国县人。1939年10月十三岁参加八路军,1940年10月入党(因年龄小候补期为3年,1943年8月转为正式党员)。中文名:赵江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出生日期:1926逝世日期:1993职业:政委

  • 高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高皇后

    高照容(469年-497年),勃海郡脩县(墓志写条县)人,司徒高肇之妹,孝文帝元宏的贵人,宣武帝元恪生母。十三岁时入宫,得到孝文帝的宠幸,生宣武帝元恪、广平文穆王元怀和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7年,高照容在从代地到洛阳的途中去世,时年二十九岁,一说是被孝文帝的妃子冯昭仪派人杀害。高照容死后,谥号为文昭

  • 何敬平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何敬平

    何敬平,烈士,解放前为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簿记股职员,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委员。中文名:何敬平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巴县出生日期:1918年逝世日期:1949年11月27日代表作品:《把牢底坐穿》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先后被关押在伪警备部稽查处、渣滓洞监狱等处。狱中,他写下了《把牢

  • 张士军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士军

    张士军,男,族,1962年9月出生,安徽寿县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曾任安徽芜湖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15年8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54岁。中文名:张士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安徽寿县出生日期:1962年9月逝世日期:2

  • 徐驰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徐驰

    徐驰,多用于中国人名,最为知名者为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1913年10月—2012年11月19日),山东省沂水县人,1938年入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延安军工局科长、兵工厂厂长、晋察冀军区军工部生产处处长、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处处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企业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 隗瀛涛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隗瀛涛

    隗瀛涛,男,1930年4月出生于重庆开县城郊水南桥(今汉丰镇),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

  • 曹强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强

    曹强(1937~2014),原名曹有元。山西平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乐)”创始人、唯一指定传承人、表演艺术家。1958年从事文艺,先后在太原市曲艺联合会、太原市曲艺团、太原市歌舞团任曲艺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西曲艺家协会理事、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60年代初开始挖掘、整理频

  • 邓忠仁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邓忠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吉安军分区副司令员、上饶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西公安总队副司令员,中南公安部队干部学校副校长,第37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76年病逝。中文名:邓忠仁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省金寨县出生日期

  • 嘉康杰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康杰

    嘉康杰(1890—1939)又名寄尘,山西运城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河东特委组织部长、河东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豫特委、中条地委委员、军事部长,晋豫边区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后勤供给部部长兼第六大队政治部主任、第七大队大队长等职,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中文名:嘉康杰别名

  • 武士䴙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士䴙

    武士䴙(拼音:pì)(?—635),唐初名将,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父亲,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利州、荆州都督。贞观九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曰定。显庆元年,以后父累赠司徒,改封周国公。咸亨中,又赠太尉、太原王,特诏配飨高祖庙庭,列在功臣之上。中文名:武士?国籍:中国(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