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思诚(1882~1958),字让三,江西临川钟岭乡朱饶村(环洲饶家,现抚州市临川区金巢工业区内,前几年旧居因开发被拆)人。饶漱石的父亲。1882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后由伯父饶静轩抚养,九岁开始读私塾,二十一岁应科举考试,取得科举最后一届的秀才。
基本资料
中文名:饶思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82
逝世日期:1958
性别:男
人物介绍
废科举后,考入江西优级师范选科,后以优异成绩由学校保送南京两江优级师范本科学习主攻英语,辅修地理。毕业后回临川担任教育工作。1912年任临川县立高等小学堂(即原临汝高等小学堂)堂长(校长)。1914年设于抚州的省立第三师范创立,他到该校任英语教员。当时有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不愿过艰苦生活,不愿与老百姓打交道,但饶思诚却不是这样。他每年寒暑假回家时,常住在农民的破旧房子里。许多人劝他到好房子里去住,他说:“破房子光线好,空气流通,安静、好看书。”他还经常与村农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疾苦,并宣传一些革命道理。他向农民购买柴火之类的物品时,从不讨价还价,要多少就给多少,还问卖者吃亏不吃亏。当他看到家乡有的小孩很会读书,却因家贫无钱而辍学时,便发动群众没收当地豪绅汪生发的不义之财,置学田二十多亩,成立义学会,作为贫寒子弟的助学金,解决了部分贫寒子弟读书的困难。1919年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与彭贡玮、胡铁生并称“革新三友”。学生中有方志敏,周庚年,傅抱石等。1920年饶思诚因与地方封建守旧势力作斗争,受到排挤,离开三师到南昌,担任江西省第一师范任英语、史地教员兼训育主任。当时的师范毕业生与普通中学毕业生一样,可以考入高等学校学习,但苦于英文不如中学,而英文又是高考主科,因而迫切需要提高英文水平。饶思诚同志在师范教学英语时,非常认真负责,循循善诱,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少有志于升学者得以考取大学继续深造。
饶思诚同志在师范学校教学时,爆发了第一次大革命,政治风云激荡。饶思诚同志早年就向往革命,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并结合史地教学,经常提出许多有益的问题供同学们讲座,引导同学走向救国救民之路,得到许多进步学生的赞赏。当时,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的地下党员朱由铿、陈赞贤、邹鲁、曾宏毅、丁潜、冯任、刘峻山(九峰)等,都乐于与饶接近,并常至其家,质疑问难,且为其介绍和借阅马列主义书刊,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使饶思诚在思想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此,饶思诚同志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出任国民党江西省第一区党部常务委员、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决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饶思诚同志这时虽是国民党员,但毫不犹豫地站在共产党一边,驳斥蒋、汪叛变革命,积极组织领导全市青年学生配合“八一”南昌起义。起义成功后,饶思诚以江西省党部代表身份,出席由谭平山主持召开的中央执委及各省党部及国民党左派(有国民党党籍的共产党员多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参与成立革命委员会等事宜的讨论,并以省党部执委身份,参加“八一”起义庆祝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