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元帝刘奭是如何一步步将强大的西汉拖入泥潭的呢?

汉元帝刘奭是如何一步步将强大的西汉拖入泥潭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44 更新时间:2023/12/14 0:05:24

汉元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怪现象。大多数的君王,特别是亡国之君或者由盛转衰的节点上,这个时候的皇帝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才多艺但治国不行。李后主、宋徽宗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运气没那么差,不是亡国之君。但同样让人惋惜,因为在他手上,西汉王朝正式由全盛转向衰弱。他便是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

那么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强大的西汉拖入泥潭的呢?

好音律,多才艺且尊儒术

俗话说的好:“虎父无犬子”。但历史一次次证明虎父多为犬子。在父亲汉宣帝的多年经营下,西汉的国力到达巅峰,本想着自己的儿子继承大业再接再厉。可是知子莫若父,要不是念及自己和许皇后的深情,早把刘奭废了。

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汉书》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唯独不评价刘奭的治国之道,这就很说明问题。

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刘奭,被冠以“柔仁好儒”的称谓。对于父亲汉宣帝的许多做法都深感不屑。汉宣帝善于用法家刑罚来治国,而刘奭则善于儒道。每次看到父亲用刑罚来惩治下属时,刘奭在旁边经常对父亲说:父亲你对这些人的惩罚太重了,没必要这样,不要动不动用严刑峻法。应该顺应儒道,以德服人。

汉宣帝则回答:大汉有道,两法并用,刑儒结合,才是上策,至于周朝的德政,早就过时了。随后深深叹息: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对这位儿子的点评实在过于精准,从结果论看,在汉元帝一朝出现了宦官专政,外戚擅权,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儒家思想中,讲求忠孝节义。忠诚被放在了首位。话说汉元帝在太子时候,自己最宠爱的一位妃子司马良娣病重,弥留之际说:我一生只忠于太子,我生病只不过是其他良良娣嫉妒我受到太子宠爱从而诅咒我。话刚说完,司马良娣马上死去。而司马良娣这番话也对汉元帝带来了极大影响。那句“我只忠于太子”在汉元帝看来是他坚持儒术的必然结果。因为自己平日以德服人,所以司马良娣才极为忠诚,从此更加坚定自己往后的执政方针。

软弱无能,赏罚不明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是恩威并施,对大臣既要赏罚分明又要礼贤下士。过度“威”只能让大臣惧怕而不服气,同理过于“恩”也会让大臣有恃无恐。

我们来看看汉宣帝驾崩后留给汉元帝的三位辅政大臣。儒臣萧望之、史高和周堪。按理说,三位大臣之间需要互相平衡,不可厚此薄彼。但是汉元帝由于本身就是儒学推崇者,故而对同为儒臣的萧望之格外器重,冷落了其他辅臣。

另一位辅臣史高不满,就联合宦官石显对于萧望之的改革主张一律反对。

萧望之立马上柬:

“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汉书》

结果汉元帝对于这些改革放任不管。沉迷于书画音律中。间接导致萧望之因此得罪宦官。被史高联手残害。查明真相后本该对史高等人进行按律严惩,可谁知道汉元帝居然放过了他们,还加以重用。

作为帝国的终极执法者,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任由小人搞党争,迫害忠良,自己却不闻不问。非但不惩罚,反而重用。这样的君王,怎么会治理的好国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谈到: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也是这个道理。

信任宦官,放纵社稷

其实宦官干政,不仅仅是明朝,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根据史书记载:汉元帝病重时候,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就把国家大事交给石显处理。汉元帝尝到了甜头,自己不需要处理国家大事,交给石显就好。反而乐得轻松,可以玩玩乐器。也正因为此,石显的权势越来越大,到处为非作歹。

“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汉书》

上文中我们说过,萧望之早就上书说过,中书令这个职位不能让宦官执掌。不符合制度也后患无穷。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但是汉元帝还是在弘恭去世后,任命石显作为中书令,还让他处理国家大事。让一个宦官执掌国柄,还没有任何约束他的力量。皇权旁落,国家就会陷入危机。这种皇帝,怎么看都不像明君。

“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资治通鉴》

生动形象,汉元帝好骗而自己难领悟。宦官都掌权了,还不知道去制止,依旧我行我素。正如明明知道要改革,要处理杀害萧望之的人,却迟迟不肯下手,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西汉强盛因汉元帝而终,泱泱大汉吹响亡国丧曲,始作俑者,非汉元帝莫属。

标签: 汉元帝西汉

更多文章

  • 西汉元帝刘奭在位多少年?刘奭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汉,刘奭

    汉朝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两年后,母亲许皇后被霍光妻霍显毒死。霍光死后,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

  • 汉元帝刘奭有哪些经历?为何汉朝从他开始由盛转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是西汉第11位皇帝。他属马,是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两年后,母亲许皇后被霍光妻霍显毒死。霍光死后,公元前67年5月(农历地节三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公元前48年1月(农历黄龙元年十二月

  • 刘秀的父亲是刘钦,他为何尊刘奭为父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秀,东汉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刘秀,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在祭祀祖先的问题上,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简而言之,刘秀尊汉宣帝刘询为祖父,尊汉元帝刘奭为父亲,史书中提到的“

  • 三国机密刘平伏寿床戏是第几集?刘平睡了伏寿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机密

    三国机密刘平睡了伏寿吗三国机密刘平和伏寿最后应该是睡了,据悉,两人后面还有床戏哦!而且还是好几集,感觉这是马天宇吻戏床戏最多的一部剧了。开头,刘平生活在司马懿家中,两人先刷一波兄弟情深。刘平的便宜养父把他接走,半路上伪装成刘平死亡的假象。刘平被另一波人带到皇宫,促成伏寿刘平第一次见面。刘平对伏寿三拜

  • 三国机密伏寿喜欢刘协还是刘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电视剧《三国机密》正在热播,相信有不少人都对这部剧抱着不少的好评。不仅是演员基础,更是因为剧情的发展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尤其是万茜饰演的伏寿,更是推动了人物的进展,掌控了全局。不仅台词功底好,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伏寿身上的无奈与坚强。在《三国机密》中,伏寿是一个漂亮并且沉着冷静的人,她在得知刘协死后,

  • 三国机密第25-30集最新预告,刘平伏寿又遇危机能成功度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机密

    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正在热播,目前剧集更新到第24集,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第25-30集预告剧情。最新剧情中司马懿跟刘平认为,许攸府内一定有重要东西。刘平联想到许攸的出身,推测联络大臣的名单就在许攸府。第25集预告:司马懿刘平推测名册在许攸府司马懿带着刘平在许攸府外探查,司马懿问刘平是否发现什

  • 三国机密大结局是什么?刘平伏寿退隐乡野 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机密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马上就要大结局了,追了这么久的剧,现在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舍。小编也是一个三国迷,三国是历史上一个颇为混乱的时代,汉室将倾,群雄割据。纵使献帝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能为力,一般三国都是从,魏蜀吴三国去写,从献帝来写这是第一次,但是不可否认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吸引小编的不仅仅是马天宇,万茜

  • 刘秀之女郦邑公主刘绶简介 郦邑公主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秀,郦邑公主,刘绶,汉朝

    刘绶(?—58年),汉光武帝刘秀之女,封郦邑公主。人物简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女儿刘绶,被封为郦邑公主,嫁给了她的表兄阴丰。阴丰的家世显赫无比,乃是刘秀妻阴丽华的嫡亲外甥、新阳侯阴就的侯世子、未来的侯爷。相关史料史书上这样形容:“公主骄妒,丰亦狷急”。郦邑公主傲气十足,醋劲也十足,阴丰则不但好色兼且性

  • 宋顺帝刘准:南北朝最悲催亡国皇帝,被人活活砍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顺帝刘准,南北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顺帝刘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此人正是刘裕的曾孙宋顺帝刘准。南朝宋建立之后,在刘裕和刘义隆两代明君执政下,成为南朝最为强盛的帝国。然而,刘义隆与父亲在能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在位时错估形势,急于收复河山,建立不世之功业,发动了“元嘉北伐”,结果惨败于北

  • 最是无情帝王家,宋顺帝刘准死时年仅十三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准,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宋顺帝刘准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南朝宋顺帝刘准是南朝宋末代皇帝,大家对他可能不是太熟悉,不过大家一定认识他的父亲,即《凤囚凰》中的“猪王”刘彧。在刘准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使得他发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的感叹呢?公元469年7月3日,刘准出生了,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