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仲舒为何“独尊儒术”?汉武帝不信儒家是怎么回事?

董仲舒为何“独尊儒术”?汉武帝不信儒家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11 更新时间:2024/2/15 19:49:04

董仲舒为何“独尊儒术”?汉武帝不信儒家是怎么回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董仲舒是谁?

就是那位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大儒,那么,这位大儒最终结果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为什么要“独尊儒术”讲起了。

董仲舒

一: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登基六年之久的汉武帝刘彻才有机会乾纲独断,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向天下下诏曰:

……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如今轮到朕掌权了,但怎么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天下贤良可以将治理国家的见解汇编成册,上交朝廷,供朕御览。

于是呢,当时有名的经学博士董仲舒,献上了《举贤良对策》,汉武帝看完之后很不解渴,便连续召见三次,就在这三次当中,董仲舒总结出著名的“天人三策”,首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武帝

其要旨在于,根据天人感应的原则,确定“君权神授”,天子治理天下,完全是老天爷的旨意,既然是老天爷的旨意,就一定要保证天子的权威,否则就是逆天,可怎么保证天子的权威呢?思想上必须统一,而这种思想,找来找去,也只有儒家比较靠谱,还有点相关的理论依据,所以,就只能“罢黜百家”不允许出现别的声音,“独尊儒术”,让“儒”跟天家休戚与共了。

西汉之初,主要采用黄老之说当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然带来了文景之治时的繁荣富强,但同时也带来了文景之治时的七国之乱,因为七国之乱的关系,“黄老之道”也受到怀疑,如今正是思想上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就在这个时候,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乘虚而入,听起来还很有那么一点道理,于是呢,汉武帝就顺理成章的推行了。

董仲舒因此得到重用,那么,他一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

二:辅佐江都王,江都王谋反

的确,当侃侃而谈的时候,汉武帝绝对相信,眼前这位夫子,一定是位难得一见的大才,难得一见的大才怎么办?

江都王

汉武帝爱才,如今既然找到人才,那自然要予以重用,于是呢,天人三策之前,董仲舒只是个教授经学的博士,没有什么实际职务,天人三策之后呢,董仲舒立刻坐了火箭一般,一下子被提拔成了江都国的国相。

江都国什么情况?原吴王刘濞的地盘,七国之乱中,吴国势力最大,为嘛?就因为吴国盛产铜矿,可以自己铸钱,从这个层面讲,原先的吴国,现在的江都国,对朝廷而言,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汉武帝把董仲舒放在这个地方,重用之意已经不言而喻。

董仲舒呢,大约也是不想辜负汉武帝信任,可身子骨实在不争气,任命下来不久,居然就生了病,生了病自然要好好养病,等身体恢复之后再去上班,但,仿佛老天爷考验他似的,就在董仲舒养病的时候,

出大事了。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供奉祖先牌位的辽东高庙、长陵高园先后发生火灾,汉武帝正难过的时候,董仲舒立刻嗅到了机会,连身体都顾不了了,立刻床榻上爬起来,带病起草了一份《高庙园灾对》,以天人感应的原则推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火灾,完全是皇帝失德所致。

高庙

不知什么缘故,皇帝已经重用他的时候,他又指责皇帝失德,大约自己也感觉有点不大对劲,《高庙园灾对》写成之后,一直没有上交,恰在此时,京城里认识的好朋友主父偃到家中做客,攀谈之际,主父偃忽然发现,董仲舒刚完成这么一个大作,完成这么一个大作怎么办?

同样是汉武帝求贤的时候进入朝廷,可结果呢,董仲舒当了国相,主父偃只是个郎中,心里不平的很,如今一看,这人胆子这么大,那还留着他干嘛,于是,乘隙偷了这份《高庙园灾对》,赶紧跑到汉武帝跟前告发。

汉武帝一看,火上来了,怎么地?高庙着火,是朕失德所致,朕失什么德了,以前的事是窦太后干的,现在,朕还什么都没干呢,当时就觉得这个冤枉那,冤枉怎么办?

勃然大怒,立刻就要将董仲舒处死,幸亏朝廷里还有几个好人,连忙给董仲舒求情,董仲舒这才留了一条性命,但江都国国相,就别想了,被一竿子撸到底,万般无奈,继续教书去了。

《汉书》上说,董仲舒虽被免职,但江都王还是很尊重他,将之请到江都国,自以为齐桓公得到了管仲,时不时的讨教两招,讨教两招的结果怎样?

齐桓公

齐桓公是什么人?春秋霸主,如今皇帝执掌天下的时候,你一个王爷居然以霸主自诩,什么意思还用多说,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董仲舒怎么办?

依旧大力推行“独尊儒术”,在这样的教导下,据说江都王刘非是改好了,但他的儿子刘建,刘非去世不久就阴谋造反,前121年事败自杀。

董仲舒辅佐的第一位王爷,就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江都国也因此并入广陵郡。第一个结果差了点,第二个呢?

三:辅佐胶西王,胶西王谋反

事情就能有这么尴尬。

前125年,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又出了缺,为什么要说“又”呢?

胶西王刘端性格暴虐,特别喜欢杀人,国中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大部分死在他的手里,其中就包括胶西国国相,这回呢,胶西国又有了空缺,该派谁去呢?

胶西王

关键时刻,大臣一致举荐董仲舒,认为如胶西王这样的人,只有董仲舒这样的大贤才能感化,汉武帝一听,是这个理,便又给董仲舒升了官,让他当胶西国国相。

董仲舒这回是去了胶西国,也经常用儒家的学说感化胶西王,但,大约因为易经咒不翻潜艇的缘故,胶西王依然如故。

就这样,董仲舒在胶西国生生挨了四年,整天价提心吊胆的实在呆不下去,实在呆不下去怎么办?

索性辞官不做,回家写书去了。《汉书》上说,董仲舒走了以后,胶西王愈发混账的不成样子,王爷王当得不过瘾,居然僭用天子仪仗,打算谋反,事情泄露以后,大臣们都主张杀掉。

然而,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亲弟弟,汉武帝实在下不了手,下不了手怎么办?

只施行了一个“削地之刑”,将他的封地收去一半,以示惩罚,如此一来,胶西王刘端改悔了吗?

没有,这位王爷也绝,皇帝削了我的地,那剩下的地方我也不管了,命令官员不许收税,府库里的钱粮也不去统计、管理,最终导致府库腐朽坍塌,浪费的钱财以亿万来计算,胶西国折腾成这般模样,胶西王刘端自己呢?

化妆成平民,溜溜达达,到别的郡县玩耍去了,前107年,胶西王就这样混账至死,因为特殊的原因无后,胶西国因此撤销,并入胶西郡。

回家

董仲舒辅佐的第二个王爷就是这个结局,也是打算谋反,虽然事发之后没死,但他那种做派,跟死了有什么区别呢。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之后,就让他辅佐了两个王爷,结果呢?两个王爷谋反,居然一个都没感化,董仲舒的官场生涯就走到了尽头,据说回家之后,汉武帝有问题还喜欢向他请教,但又有什么用呢?

四:皇帝就再也不相信儒家了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大约就是当时最大的儒,最大的儒都是如此,皇帝们还敢相信儒家吗?

汉武帝时,可以重用信奉黄老之道的汲黯,可以重用崇尚经济的桑弘羊,可以重用喜欢刑名之学的张汤,可以重用擅长纵横之术的严助等等,但唯独就是不重用儒家。

汉元帝刘奭

之后的汉昭帝、汉宣帝时依旧如此,唯独汉元帝,当太子时喜欢儒家学说,曾劝阻汉宣帝: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建议汉宣帝重用儒生,汉宣帝一听,当即勃然变色道:

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什么意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二道交替使用,为何要专行仁政,效法周朝呢?

况且一般儒生不能用所学结合实际,喜欢厚古薄今,使人惑乱于名实,不知所从,那怎么能委以重任!

其后,还因为汉元帝刘奭建议重用儒生叹气道:

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个太子,一定会给天下带来祸乱啊。

汉宣帝

汉元帝刘奭不过建议汉宣帝重用儒生,汉宣帝就如此感慨,并作出非常严重的结论,为什么,关键还是那句话:

俗儒不达时宜。

儒家的学说不实用,不能结合实际,而这种说法,百多年前,先秦大儒荀子入秦,秦昭襄王面前推广他的学说,秦昭襄王就批判道:儒者无益于人之国。

大家都认为儒家的学说不实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看看董仲舒的经历,似乎能明白一点了。

标签: 汉朝董仲舒

更多文章

  • 刘嫖将汉武帝刘彻扶上皇位,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嫖,汉朝

    对刘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与王娡联手扶立刘彻,并在继位之初帮助稳固皇位刘嫖出生于西汉孝惠帝六年(前189年),乃是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漪房唯一的女儿。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雉去世之后,爆发“诸吕之乱”,周勃、陈平等人诛灭吕氏之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刘

  • 刘嫖贵为公主,为何后来两个儿子和女儿都死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刘嫖

    馆陶公主刘嫖(前2世纪-前116年),汉文帝和窦皇后之女,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封馆陶公主,又因为下嫁堂邑侯陈午,而称堂邑长公主。她为汉武帝姑姑,尊称为窦太主,她的女儿陈氏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早年刘嫖的生年不详,同母弟汉景帝刘启出生于公元前188年。此时,他们的父亲汉文帝刘恒只有十五岁,还只是个诸侯王

  • 刘备在讨伐黄巾军时为什么不允许张飞救卢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

    刘备的老师是卢植,天地君亲师,古人很重视老师。不过当刘备老师卢植受挫,被抓起来的时候,刘备却不让张飞前去解救。且看原文:玄德领命,遂引兵复回。得到半路,只见一簇军马,护送一辆槛车,车中之囚,乃卢植也。玄德大惊,滚鞍下马,问其缘故。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破;因角用妖术,未能即胜。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

  • 刘备的老师卢植为什么教出了那么多出色的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

    卢植是东汉末年大儒,其品德为世称道,名著当时。卢植性格刚毅,文武双全,能饮酒一石。他的老师是马融,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孙;他的同学有郑玄、管宁、华歆等人,都是当时的大人物。网络配图卢植的老师马融,首先是个大人物。他本年在朝廷为官,因为朝政腐败,辞官回家教学。马融家里非常有钱,虽然是大儒,教学却不死板

  • 揭秘东汉名将段颎:平定羌族叛乱的绝对大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段颎

    段颎,东汉末年平定了几十年的羌族叛乱,从那之后,再也没有羌族部落来打大汉王朝的主意,可惜就像没了匈奴,来了羌族一样,没有了羌族,其他如鲜卑等民族大举进入中原,五胡乱华爆发,这是从东汉末年,经历了三国时代,到了晋朝才发生的事,而东汉时期,作为消灭了整个羌族叛乱的绝对功臣,段颎,最后却死在了京城的监狱里

  • 又一个死于党争的名将段颎:汉末最后的北疆支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段颎

    说到东汉的将军,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将军。很少有人知道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降临前的平羌战争中闪耀的将星—段颎。网络配图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与皇甫规和张奂并称为“凉州三明”。有个成语叫“折节好学”说的就是段颎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自称游侠,经常施舍金钱;长大之后才开始学习。段颎是将门之

  • 段颎:东汉的战神级名将,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段颎,东汉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段颎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曹操有一个谋士叫贾诩,此人号称三国第一毒士。关于他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年轻的时候,被举孝廉当上一个官,估计是嫌官太小,他就找了一个借口辞官回乡了。回乡的途中,刚好遇到叛乱的氐人,包括贾诩在内的数十人被抓获。就在

  • 揭秘:陈仓之战皇甫嵩数犯兵家大忌为何获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仓之战,皇甫嵩

    而皇甫嵩的将略,在平定陈仓之乱时,得到充分的体现。陈仓之战,皇甫嵩数次违反兵法,却次次出奇制胜,最终取得胜利。当时,凉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一些汉人官员的怂恿下起兵叛乱,韩遂等人推举王国为自己的首领。当时,王国包围了陈仓,一旦陈仓陷落,关中就很危险了。于是,朝廷下令有皇甫嵩和董卓率军四万,前往征讨。董

  • 曹操曾是他的小跟班,皇甫嵩实力究竟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甫嵩,东汉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皇甫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乱世多英雄,这句话很有道理,正是因为汉末动乱,群雄才并起,很多人的名字也都被史书记载了下来。除了这些被大家熟知的英雄之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英雄,例如今天要说的皇甫嵩。皇甫嵩的能力比曹操高很多,他是西凉人,祖上是名将,因此他的

  • 皇甫嵩:东汉末年的大佬,如果他愿意带兵历史会改写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甫嵩,东汉

    你们知道皇甫嵩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乱世多英雄,这句话很有道理,正是因为汉末动乱,群雄才并起,很多人的名字也都被史书记载了下来。除了这些被大家熟知的英雄之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英雄,例如今天要说的皇甫嵩。皇甫嵩的能力比曹操高很多,他是西凉人,祖上是名将,因此他的身份地位比曹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