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释之:唯一一个因执法公平被司马迁单独列传的汉朝官员

张释之:唯一一个因执法公平被司马迁单独列传的汉朝官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3/12/25 17:02:25

说到张释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读史,我们能明白一件事情的兴与亡;通过品读历史中人,我们可以清楚一个人的成与败。历史是一部人性的回忆录,让我们通过读史来尽大可能地纠正我们的缺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点。

张释之是唯一一个因执法公平被司马迁单独列传的汉朝官员,这归功于他秉公执法、不阿主意,面对汉文帝盛怒之时仍能坚持意见,不会屈从皇帝的意见而改变判决结果,而且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两次。尤其是在对比汉武帝时官员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在当时是非常难得、非常称职的廷尉了。

张释之全凭自己能力一步一步地干出来的,也全靠自己能在关键时刻给汉文帝提意见才得到重用。他和别人做官不同,不是靠官员的推荐,而是靠哥哥花钱给他买了个郎官,更悲催的是干郎官一干就是十年。由于长期得不到升迁,他认为自己空耗哥哥的家财就打算辞职,幸好被好朋友袁盎推荐给汉文帝。在汉文帝的要求说些贴近现实生活的道理后,他成功地被任命为谒者仆射(俸禄千石),这也是他第一次成功通过分析秦朝兴亡原因得到的官职,也第一次得到了升迁。

由于经常跟随汉文帝身边,他迎来了第二次给汉文帝提意见的机会。事情发生在汉文帝登临虎圈之时,皇帝询问了主管此事的上林尉,结果上林尉一问三不知,而看管虎圈的啬夫代为回答并且对答如流。汉文帝大怒之下便想提拔啬夫担任上林尉,但遭到了张释之的反对,并最终放弃了这个任命。汉文帝再次向张释之询问秦朝灭亡的原因,而他都据实回答,于是汉文帝提拔他担任公车令(秩比600石,掌宫南阙门,及夜间徼巡宫中;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他虽然俸禄低了,但管的事情就涉及到朝政了。

在担任公车令期间,张释之确实做了一件震动皇帝和薄太后的事情。由于皇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和梁王没有遵照礼制乘车进入司马门,他带人将皇太子和梁王给追回来,阻止他们入宫,并向汉文帝上书弹劾皇太子和梁王,这也惊动了薄太后。汉文帝只好向薄太后道歉,承认自己没有严格管教儿子,薄太后这才派人赦免皇太子和梁王,让他们入宫。正是因他这次秉公执法,汉文帝才第一次对他给予关注,并提升他为中大夫(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大夫,秩比2000石,相当于国策顾问)。在这之后,汉文帝在霸陵发了一次感慨,希望自己的陵寝能够坚固无比,而张释之回以“只要里面有人们想要的东西,坚固的南山也有缝隙;没有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石棺也不值得忧虑”。

张释之成为廷尉之后一直秉公执法,引得中尉周亚夫和山都侯王恬的关注,与他结为亲友,更使得天下人对他公正执法的赞许。期间,他最著名的是处理了两件违背汉文帝意愿的案件。

第一件事是汉文帝车驾冲撞案。汉文帝一行人走到中渭桥,结果一个老百姓从桥下跑出来导致给皇帝驾车的马受惊,汉文帝命人抓住那人后交给廷尉审理。张释之审理后,查明那人以为皇帝车驾都过去了才跑出来惊了马,只是无意识的犯罪,便判了这个人罚金。汉文帝非常生气,我这个皇帝的命就值这么点钱,本来想让廷尉判死刑,结果廷尉就给了个这样的结果。张释之的理由也很充分,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汉文帝一开始很气不过,不认可这个结果,但是廷尉也不改判决意见,最终汉文帝还是认可了廷尉的判决意见。

第二件事是汉高庙盗窃案。有人将汉高帝刘邦庙前的玉环给盗走了,汉文帝大怒,将盗贼交给廷尉审理。张释之在审完这个案子后,判处该人在闹市中斩首。这次更将汉文帝气坏了,本意是让廷尉判盗贼被处以灭族的重刑,结果廷尉就来个斩首;况且贼都偷盗我爹的庙前了,太藐视皇室和皇帝了,伤害我恪守孝道的名声(汉朝以孝治国,不孝的政治责任很严重)。但是,张释之认为汉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判决意见是公正的,又进一步引申——如果有人偷挖长陵一点土,又该如何处理?不久,汉文帝和薄太后商量之后认可了廷尉的判决意见。

这两个案件让人们见识了张释之公正执法的本色,只依据法律条文来审理案件,不会根据皇帝的喜怒随意更改判决意见。也正是这两个案件,让他得以有被载入《史记》单独列传。不过,执法太严格对他而言也不是好事。在汉景帝继位后,他虽然在王生的帮助下向皇帝请罪,免于被皇帝的挟私报复,但还是被记仇的汉景帝打发到淮南国担任国相了。

虽然张释之晚年远离朝堂,不过他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也在汉朝受到了莫大的肯定。汉朝中期有一种说法,“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光凭“无冤民”一点,张释之就超过无数执法者,处于中国廷尉(大理寺卿、法官)领域的最顶尖水平。早在汉文帝即位之初,就曾下诏“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自古以来,冤狱不断,冤案丛生。如何能确保法禁暴而率善人呢?唯有公正、守法的执法者。荀子在《君道》曾言,“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独举,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张释之正是其人,也正是君子。

标签: 张释之西汉

更多文章

  • 张释之:秉公执法的西汉法官,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释之,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释之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中国古代,有句常叫老百姓提气的老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放在诸如《包公案》之类的野史清官剧里,这句提气老话,也常变成各种给力剧情,不但贪官驸马们犯了法要被铡,就连皇帝犯了错,龙袍也要挂起来啪啪打。叫千百年来的热心观众们看得

  • 刘去的小妾王昭信设计害死十余人,最后她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王昭信

    广川王刘去是汉景帝的曾孙,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其变态行径令人发指。刘去姬妾成群。最初,他最宠爱的是王昭平和王地余,还一度许诺要立二人为后。二女正做着刘去为她们举行册封大典的美梦,不料刘去的一场病却使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在刘去生病的这段日子里,心机颇深的昭信抓住侍奉刘去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把刘

  • 刘去的妃子昭信是个怎样的人?比吕后更残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昭信,刘去,汉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昭信的故事。身处皇家,虽然可以享受寻常人家难以享受的荣华富贵,但利益面前,难免人情淡薄。为争夺九五至尊的位置,皇室内部倾轧不断,父子相残,兄弟相杀更是数见不鲜。其实,不仅皇室中的男人多心狠手辣,有些女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们

  • 阳成昭信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她比吕后还要恶毒?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阳成昭信,西汉

    对阳成昭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善良和出身、地位、教育无关,历史上就有不少“恶人”,虽出生高贵但待人手段却极其残忍,当然,自己的下场也不好。这里就有一位皇家子弟,出身绝对高贵,是汉景帝的曾孙刘去。他早早被封为广川王,管着如今的河北地界,受过良好的教育,《论语

  • 郑当时是什么样的人?老好人的结局,引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郑当时,汉朝

    西汉名臣郑当时,“老好人”的结局,引人深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项羽手下有一名将领名字叫郑荣,家是陈县人,一直追随项梁项羽二人,是项氏的故旧部下。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郑荣不得已率部归顺汉朝。汉高祖亲自接见了所有归顺的将领。会见伊始,汉高祖要求:所有项羽

  • 郅都:虽是酷吏,但执法严明,一生不畏强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郅都,西汉

    郅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汉景帝时期,地方豪强卖弄权势,不遵守朝廷的规章,皇亲贵族依仗着身份高贵,在京城违法犯纪,普通官员懦弱无能,无力制止这些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开始启用一些酷吏,打击了一大批的豪强和皇亲贵族。郅都是汉朝时期的第一个酷吏,也是汉朝最

  • 郅都的生平如何?他死后匈奴才敢入侵雁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郅都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

  • 郅都抗旨没去救刘启的妃子,为何最后反而得到了窦漪房的赏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窦漪房,西汉

    窦漪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现在说谁家的白菜被猪拱了,意思就是说谁家的女儿谈恋爱了。可是两千多年前,汉景帝刘启的一个美人,还真的就差点被猪给拱了,而且是货真价实的野猪,关键还是在如厕这种尴尬时刻。幸好有惊无险,野猪只是受惊串入,而且这野猪也不懂风情,挥一挥猪蹄

  • 西汉御史大夫周昌,竟让吕后主动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昌,西汉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周昌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汉朝有这么一个人既有傲娇的“辉煌史”也有憋屈的“屈辱史”,他的“辉煌史”表现在堂堂一国之母吕后心甘情愿的给他下跪表示感谢,他的“屈辱史”表现在身为一名大臣却被皇帝刘邦骑在脖子上戏弄,并且还绘声绘色的记录到史书

  • 西汉资历最老的大臣,周昌提议杀一个人刘邦为何不同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昌,西汉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周昌,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西汉初的周昌,是人们眼中一个耿直无比的忠臣形象。他资格很老,还是刘邦的老乡。周昌跟刘邦说话几乎毫无顾忌,不是他倚老卖老,而是他就这样的脾气。有一回刘邦和戚夫人正在亲热,周昌入宫汇报工作正好撞见,愣了一下扭头就跑。刘邦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