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为什么要投奔刘邦?项羽不重用韩信的两大原因!

韩信为什么要投奔刘邦?项羽不重用韩信的两大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47 更新时间:2024/1/8 5:33:32

韩信为什么要投奔刘邦?项羽不重用韩信的两大原因!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可以说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我们都知道项羽的勇猛,也知道韩信的用兵如神,可是当初为何韩信在项羽手下的时候,却未得到重用呢?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大将,是刘邦手下的三大能人之一。项羽是西楚霸王,秦末汉初的第一大英雄,也是韩信一生之中最大的对手。其实早年的韩信曾经在项羽的手下当过差,当时的项羽把韩信封为执戟郎中,就是专门负责给项羽拿武器的。其实在当时,韩信早就显露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范增也曾警告过项羽,如果不用韩信的话,一定要杀了他。但是一向刚愎自负的楚霸王没有听信范增的话,最终项羽也是败在了韩信的手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根据小编的总结,项羽不重用韩信的原因有两点:

一,项羽和韩信性格是冲突的

还记得韩信和刘邦之间那番对话吗?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反问:“那你呢?”韩信微微一笑,说:“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句话说得刘邦很没面子,却也看出韩信此人性格颇为自负。

另一个佐证韩信性格的故事,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他当然知道原因在于他功高震主,然而他不把功高震主当成威胁,反而有点洋洋自得,并因此更看不起周勃灌婴等人——你俩还远没有混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呢。

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家里做客,樊哙对韩信非常有礼,称呼韩信为“大王”,自称臣,并行跪拜送迎之礼,诚惶诚恐的对韩信说:“大王竟肯驾临臣家里啊,真是樊哙之幸”,很明显可以看出韩信在当齐王和楚王,统领大军的时候,根本就不屑于和樊哙这类人交往,这次出了樊哙家门后,韩信不但不感激樊哙对他的礼貌,反而对身边人冷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与樊哙等人为伍了”。

就这种鼻孔朝天,眼里没有别人的自负性格,韩信其实非常难以相处。

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就已经深刻认识到韩信这种龟毛性格了,所以他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强烈建议刘邦一步到位,拜韩信为大将,还得举行设坛拜将的隆重仪式,可见萧何是何其了解韩信的性格,果然,刘邦这样做了,赢得了韩信的忠心效命。

再回头看项羽,项羽也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小时候他学啥啥不会,吃啥啥不剩,叔父项梁对这小子很生气,可是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剑则不过是一人敌,不足学,我要学万人敌!”

好家伙,“万人敌”!这口气!和韩信的“多多益善”本质是相同的。

秦始皇巡游会稽郡吴中的时候,项羽和项梁挤在人群里欢迎和围观,项羽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就是说“可取彼而代之”,吓的项梁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巴。

待到天下起兵反秦,项羽屡立战功,破釜沉舟,战无不胜,自封西楚霸王,他原本就高傲的性格,经过一系列成功,更是有了放眼天下,谁能与争的自负。

两个性格无比自负的人,怎么可能合作到一起呢?

二,韩信不懂项羽心思

韩信平民出生,家里十分贫穷,所以年轻时期,他都是靠着蹭朋友家的饭,向他人乞讨维生。等到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看到了希望,加入了楚军,成为了项梁的部下。等到项梁战死后,韩信成为了项羽麾下的人,项羽给韩信安排了“执戟郎中”的职位。

这个“执戟郎中”是什么职位呢?就是那种拿着兵器守在帐外的士兵,相当于现在保安的角色,现代人觉得这个职位也太次了吧,就是个看大门的。但是在古代,这个职位却是可以跟领导的亲密接触的。而且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七品官”,他这个将军门前的也差不多吧?

那么为什么项羽给韩信安排了这个“执戟郎中”的职位呢?我认为项羽这么安排的原因有2点。

1.他看出来了韩信有才能,但也看出了他十分傲气,所以想让他从底层做起,打磨打磨他的性子,省的他以后太孤傲了,太孤傲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更不好掌管军队。

2.韩信出身不行,还有胯下之辱的事情,再加上他又没有表现,没有成绩,项羽没法一下子提拔他,不如先让他做个执戟郎中。等到自己做决策的时候,他能够听到,如果韩信在趁机提出自己的想法,那自己就可以把他一步步升上去,不然让韩信空降做高职,别人也会不服啊。

要是韩信按照项羽这样安排做下去的话,估计很快他就能做出成绩,可以率领军队,独当一面了。但可惜的是,韩信不清楚项羽的安排,他认为自己这么有才华,就应该受到重用,可以很快的成为大将,率领军队。所以韩信发现自己不能快速升迁之后,便放弃了大好前途,去投奔了刘邦。

但是他最后投靠刘邦,其实一开始也未得到重用,也是萧何多次在刘邦面前提到,刘邦最终才重用他的,可是说萧何才是韩信的知己,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意见呢?

标签: 秦朝项羽刘邦

更多文章

  • 如果项羽肯过江东,最后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项羽,汉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项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如果项羽肯过江东,东山再起后,楚汉相争结果会如何?项羽不愿过江东,真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另有隐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写于靖康之难后。李

  • 章邯被困废丘城,项羽为何不救?项羽跑去打齐国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项羽

    章邯被困废丘城,项羽为何不救?项羽跑去打齐国是为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章邯被困项羽为何不救呢?这是目前很多小伙伴们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了。刘邦这个人大家心里都有数了,他在田荣叛乱之后才开始攻打三秦的。缕一缕这个世间就会发现,别说让项羽去救援章邯了,项羽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状态,谈

  • 同样都是举过鼎的男人 为何秦武王和项羽的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秦武王

    秦武王举鼎为何不出名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的史料中,记载了两个力能举鼎的王:一是秦武王赵荡(后人误为嬴荡);一是西楚霸王项羽。不过两个王举鼎的结果不同:秦武王在洛阳王室,举雍州鼎而亡;项羽“扛鼎”则天下闻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1、秦

  • 项羽的实力这么的强 刘邦是怎么和他单挑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楚汉,刘邦

    还不知道:刘邦是怎么单挑项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刘邦出身平民,虽好游侠但武艺稀松,因为酒后胆壮,杀了一条大蟒蛇,这才拉起了一支队伍;项羽贵族出身,力能扛鼎且所向无敌,属下兵多将广,对他无不又敬又畏。二人都抓住了机会,成了反抗暴秦的

  • 项羽强于刘邦却败为何给了他?这两点早就注定了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项羽,刘邦

    项羽强于刘邦却败为何给了他?这两点早就注定了结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不仅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决斗,而且他们俩的争斗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质的。看历史,并非只是了解历史事情那么简单,而是要从历史中感悟道理,融合于今天的所思所想,贯穿古今,即以古论今。项羽,西

  • 项羽战无不胜,为何面对刘邦却越来越被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项羽

    项羽战无不胜,为何面对刘邦却越来越被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项羽当了西楚霸王后没几天,齐地的田荣就反了。西楚霸王项羽(剧照)原因是田荣和项羽的叔父项梁不和,所以项羽也看不上他,封王的时候就没封他。田荣是齐地反秦武装的核心人物,齐地又是反秦武装中很有影响力的一支,田荣受不得这个不公。就这样,田

  • 鸿门宴的项羽有多幼稚?幼稚到堪称愚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项羽

    鸿门宴的项羽有多幼稚?幼稚到堪称愚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鸿门宴是中国历史非常出名的一出,鸿门宴除了凶险的意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大概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项羽在席间的幼稚表现了。项羽(剧照)甚至,这种幼稚看上去更像是愚蠢。实际上,项羽的这些表现,只是因为自己太强大

  • 项羽分封惹怒刘邦 为何他还会乖乖的去封地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项羽

    刘邦气愤分封为何又乖乖去封地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这年的2月,项羽正式开始分封诸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齐国的现任当家人田荣,因为曾背弃项梁,又不肯领兵跟随楚军攻秦,所以不封。陈馀与老朋友张耳闹矛盾,抛弃将军的印信而去,不跟着入关,也不封。有个

  •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为什么说我们可能被司马迁给骗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项羽,司马迁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项羽破釜沉舟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再看历史的时候,是否有时候会发现很多记载是矛盾的情况,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都是后世给前朝编辑的史书,就算是这个朝代比较短暂,也是要有着很长时间的间隔了,想想后人在300多年之后才开始修史书,这个可靠性自

  • 秦国军队横扫六国的时候那么强 为何在项羽刘邦面前那么弱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项羽

    秦国军队为何在项羽刘邦面前那么弱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秦国无疑是佼佼者,经历了几代的国君,运用了近20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统。其中也有大大小小几千几百场战役。六国的军队总共加起来150多万,可依然抵挡不住秦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