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琦有多大的本事?同时弹劾四个宰相

韩琦有多大的本事?同时弹劾四个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74 更新时间:2023/12/31 20:20:18

还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同时弹劾四个宰相?四个宰相的背景如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即将赴任舒州的韩琦,被一纸调令留在京城,任右司谏。

次年,景祐三年河东地震死伤万余、西夏元昊侵占边境诸州建立西夏国。

这两件事,让承平日久的大宋王朝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河东地震预示着上天的惩罚,视为不祥之兆。西夏元昊建国,脱离宋朝属国身份,且侵占边境十余州境,西北地区很可能,再次进入兵戈时期。

在此背景下,以韩琦、宋祁为首的“少壮派”士大夫政治集团,纷纷上疏发表自己的意见,抨击时政,要求朝廷改弦更张。同时他们在河东地震这一天灾人祸上大作文章。认为宋王朝腐朽无能的“当权者”触怒了上天,主宰人间万物的“天”才降灾于民,以警告“当权者”。

何谓“当权者”?肯定不能直接指责皇帝,那就只能宰相“背锅”。宝元元年韩琦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疏。指责当朝宰相王随、陈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应对灾情不利,对西北边事更是束手无策。斥责其“坐付庸臣恣其毁坏”。

仁宗皇帝见疏,于同日罢去四人职位。此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也是韩琦一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及其制度建设,发展过程很是耐人寻味。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古代政治事件。同时,也是北宋仁宗朝“君、宰、谏”三方博弈,此消彼长的初始缩影,更是北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片纸落去四宰执”有多难

“片纸落去四宰执”,这个操作难度有多高?我们可以参照明朝沈炼以“十罪疏”弹劾首辅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后被严嵩迫害致死。

这种事情做起来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走钢丝,稍一闪失就会粉身碎骨。虽然宋朝较比明朝要温柔了很多,不至当众庭杖,但是把你贬谪出京,未必不行。

那么,为何在宋朝,作为言官的韩琦,可以同时弹劾掉朝廷的四名宰执,并且自己还能全身而退。如此高难度的操作,却能在轻描淡写中完成?

韩琦时任右司谏,属“台谏”官员,有监督百官之权,谏议皇帝之责。属七品官。王、陈、韩、石四位都是位列宰执,虽说韩琦有谏言之权,但是一次性弹劾四位宰执,于国非益。

况且,仁宗皇帝不可能仅凭韩琦一封奏疏就罢黜了四名宰执。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核心代表就是文官一把手的宰相。如果贸然罢黜四名宰相,由皇帝来充当宰相的角色,以皇帝自己的行政事务处理能力,是不足以应对繁杂的政务。

可以想见,在宝元元年的某一天,韩琦以“少壮派”士大夫的身份入宫觐见仁宗。时值内忧外患之际,王、陈、韩、石均无宰执之才,仁宗皇帝欲罢黜,但又碍于祖宗之法,无故不得随意罢黜宰执。故而与韩琦商议,由韩琦上疏弹劾四位宰执,久居高位无有建树,继而罢黜。

为何能够弹劾掉

按照常理度之,即使皇帝有意罢黜宰相,但仅凭右司谏韩琦的一封奏疏,就在同日罢免四位,这也不符合正常的古代政治内部的监察流程。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说下仁宗年间的“台谏”制度。

何谓“台谏”,官方解释:“宋朝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由于二者职责相近,故合称台谏”。

通俗解释就是:御史与谏官的结合体,专司监察百官、谏言皇帝之职,属于古代官僚系统内部的监察机构,即所谓“言官”

“台谏”制度的发展以仁宗朝最为关键和典型。 因而有“台谏之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之说。

仁宗朝初期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台谏屡次进言要求太后还政,这些言事基本上全遭到太后的压制。

此后仁宗亲政后,又经历吕夷简时期,吕夷简执政期间一权独大,压制“台谏”,致使“台谏”在当时的地位很低,更是无法行使职权。

直到仁宗庆历年间,在以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臣上台执政后,“台谏”得到执政者与当权者的大力支持,敢言之气得以培育,并形成了能与宰执相抗衡的政治势力。

仁宗在罢吕夷简后,摆脱了政治上的羁绊势力,“欲更天下弊事,故增谏员”,先后任命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为谏官。且严令“自今除台谏官,毋得用现任辅臣所荐之人”。直接拿掉了宰执对于台谏官的任命之权。使台谏摆脱了官僚集团的控制。

仁宗对于台谏可谓优待到了极点,余靖进言时;“时盛暑,靖对上极言,靖素不修饰,上入内云:“被一身臭汗薰杀,喷唾在吾面上,上优容谏臣如此。”然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仁宗依然是对台谏的谏言基本上都能采纳,有时甚至是“惟言官是听”,凡是被台谏所攻击者少有不罢黜者。

仁宗朝的夏竦、吕夷简、文彦博、范仲淹均遭到台谏的弹劾,继而免职或贬谪。

因而也就不难知道,为何韩琦能够“片纸落去四宰执”,这其中不仅有着皇权的支持,台谏机构的日益壮大。也因为宰执集团的日趋庞大,甚至到了逐渐压制皇权的地步。

因而,皇权集团要尽快扶植能够替代皇权与之抗衡的势力。言官显然是最适合的,在经历了仁宗的“台谏”制度改革后,言官集团不仅掌握了话语权和监督权。

同时,不再受制于中枢机构,摆脱了执政集团的制约,逐渐成为能与宰执抗衡的新势力。

过犹不及

有时候皇帝过于支持也未必就是好事,当仁宗过分的依赖“台谏”机构,那么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违背设立者的初衷。欧阳修曾言:“即使台谏有时风闻不实,也予以优容,苟有罢黜,则被其所劾者也不免。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在言官的个人待遇方面,“赐知谏院王素三品服,余靖、欧阳修、蔡襄五品服,面谕之日:卿等皆朕所自择,数论事无所避,故有是赐”

在仁宗的支持下,“台谏”这一原本仅是监察官的职权无限放大,甚至已经开始干预朝廷中枢的决策。苏轼就台谏曾言:“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

新科进士汪辅之责问富弼:“公为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弼不能答。”

范镇曾言:“今陛下不以是非自专,而以责中书、枢密院大臣,中书、枢密大臣又不敢主是非,主是非者御史而已”。作为文官集团的一把手,竟然要遵从台谏的旨意行事。且台谏不过专司弹劾稽查之事,却无形中因为皇权的支持,而越俎代庖,插手政府行政事务,这显然是违背了仁宗大力提升台谏的初衷。

摭人之阴私

当“台谏”结构随着自身势力的日益庞大,其成员逐渐参差不齐,其上书言事的对象和原因便逐渐发生偏移。刘沆就说:“自庆历后,台谏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又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

设立台谏的目的是:“司君上之过, 纠臣下之罪”而非以他人之微末过失,大肆弹劾。仁宗朝后期出现“人主纤微过差,或宫闱小事,即极言过当,用为讦直。”的情形。

当“管闲事”已经管到皇帝头上了,仁宗感觉到“台谏”的路好像走歪了。很快,仁宗见台谏之风日益猖獗,故而下诏:“非朝廷得失,民间利病,毋得以风闻弹劾,违者罪之。”

然而当“台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势力之后,皇权想通过一纸诏书而停止其运作,已经不可能了,自仁宗朝始,随着“台谏”之风愈刮愈烈,逐渐沦为党争的“黑手”。朝臣以上书言事为由,互为攻讦。“台谏”制度全然没有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然而,向来注重“祖宗之法”的宋朝君臣,将这一风气代代相传,经过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以后,更是成妖邪之风,席卷朝堂,直至宋朝灭亡。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李隆基即位前后除掉了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隆基,唐朝,风云人物

    李隆基登基之前发动过一次政变,登基之后又发动了一次政变,前者奠定基础,后者巩固皇位。两次政变被杀的女性有四位,伯母韦皇后、表姐安乐公主及姑姑太平公主,还有一个外人就是鼎鼎有名的巾帼女相上官婉儿。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李隆基为什么要坚决杀这些女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夺权。不过,

  • 李三娘为什么会一跃成为两朝太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三娘,汉朝,风云人物

    纵观历史,皇帝的后宫妃嫔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皇后的出身往往更是高贵。之所以对皇后的出身有着严格要求,不仅是因她们从小接受过严格的礼仪教育,适合进入宫廷管理后宫,为皇帝分忧解难,同时皇帝往往也需要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来巩固统治。不过历史上也有过一些平民出身的皇后,在唐末五代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出身平民的皇

  • 清朝的格格们为什么子嗣很少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清朝,风云人物

    清朝的格格们,有子嗣的都很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格格们也委屈,声称不是不想要孩子,是没有机会。这简直是开了个大玩笑,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驸马婚后见格格并不是想见就见的很多格格结婚之后,驸马爷想要见老婆也并不是那么随意的。为什么?因为这是皇帝的女儿,就要求比较特殊。

  • 忽必烈建国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又有什么趣闻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

  • 茂德帝姬赵福金的婚姻生活如何?她最后为何会被折磨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福金,北宋,风云人物

    赵福金,宋徽宗赵佶第五女,封号茂德帝姬,靖康之变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俘押往金国,最后受尽折磨而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一个朝代的兴起也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没

  • 乔致庸到底多有钱?他的妻儿后代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乔致庸,清朝,风云人物

    清末连年战乱,白银外流。乔致庸一改过去不建豪宅的传统,同治年间在自家附近买地建楼,盖成了闻名于世的乔家大院。大院门前车水马龙,院内经常宾客满座,极显奢华。而乔致庸的老婆生活在大院的故事也被搬上了银幕。乔致庸前后一共娶了6任妻子,有马氏、高氏、周氏等人,一生育有6个儿子,11个孙子,其中老三乔景俨在乔

  • 马谡驻守街亭时为什么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谡,三国,风云人物

    建兴六年(公元223),诸葛亮正式展开了对魏国的北伐,这是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可就当形势正好时,街亭守将马谡却不顾诸葛亮的多次叮嘱,抛弃街亭而守孤山,导致蜀军的咽喉之地街亭却被魏军攻下,诸葛亮不得不放弃这次北伐的战果,此后蜀国失去了北伐魏国最好的机会,之后的几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有第一次北

  • 为什么说宋闵公是毒蛇嘴?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闵公,春秋,风云人物

    宋闵公这个人本来还是个仁慈君主,在史书中记载,他曾经自我评价:“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什么意思呢?宋国发生洪水灾难,鲁国派遣大臣臧文仲到宋国慰问,宋闵公就说自己不尊敬鬼神,说自己朝政管理混乱,导致国内发生灾难。这其实可能是非常客观的说法,宋国数年之间内乱横生,连年对外作战,宋闵公要在短时间内处

  • 甄宓:曹氏一门三杰差点为她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甄宓,三国,风云人物

    曹操一家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一门豪杰,曹老大就不必说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手底下的儿子也是个顶个的能干,长子曹昂不必说了,早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文韬武略,只不过后来被自己爹给坑了,死在宛城。次子曹丕,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废物,请问,一个废物怎么做到废汉自立的?就算手下是司马懿,野心能

  • 明朝著名宦官王振简介: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