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西汉第一位丞相,他在西汉建立前有着怎样的经历?

萧何:西汉第一位丞相,他在西汉建立前有着怎样的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74 更新时间:2023/12/9 11:56:50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也是西汉建立后的第一位相国,史称“萧相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萧何生年不详,年轻时任沛县(今江苏沛县)主吏掾。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

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刘邦既无法追赶,又禁压不住。当行至丰乡大泽时,刘邦索性把所有囚犯都解了缚,叫他们逃生,自己则与10多个死心塌地愿与他生死相随的囚犯逃到芒、砀二山之间蛰居避难。沛县县令得知后,拘拿刘邦妻子吕雉入狱,又赖萧何与曹参二人保释出狱。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沛县起义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官吏也感到秦的暴政不能长久,于是也纷纷反叛朝廷,归附义军,保全自己。萧何任职的沛县与蕲州相近,沛县县令眼看烽火遍地,深怕丢了脑袋。于是找来萧何、曹参等人,秘商起兵之事。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恐难听你的话,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县令同意,于是便派刘邦的妻妹吕须之夫樊哙去芒砀山找回刘邦,共同起义。刘邦欣然应允,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不料,县令反悔,将刘邦拒之城外,并想诛杀萧何等人。这种情况下,萧何、曹参非常恐惧,越城逃到刘邦处。随后,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书中说:“天下百姓共同忍受秦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在为县令守城。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则家室能得以保全。否则,父子都将白白地惨遭杀戮。”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聚集起来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刘邦入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刘邦却推辞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其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沛县父老也说卜筮后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多次推辞都被拒绝,最后只好应诺。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战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一说,萧何在其中设有“占问之计”;[2]后世就此还演绎萧何让刘邦有抓阄的故事)

西进灭秦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叔侄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举起义旗。不久,便召集了20余万兵马,拥立楚王第12皇孙13岁的熊心为王,并与刘邦所部会于薛城。众将约定:项羽北向救赵,解巨鹿之围后,从北路向西攻秦,刘邦从南路西进向关中进发。两路人马在击败秦军后,谁先入秦都咸阳,谁当关中王。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凭靠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设计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起义大军开进咸阳城。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连沛公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去东张西望。他看见华丽的宫室,古怪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不觉眼花缭乱,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不忍离开。他神魂颠倒地拥着美女走进胡亥的寝宫,往龙床上一躺,便进入了温柔乡。突然,大将樊哙破门而入,大声说道:“沛公想取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切勿迷恋于此!”与此同时,张良等人也来陈述利害,刘邦这才幡然自悟当下命兵士查封皇宫府库,然后率众将士返回灞上。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保举韩信

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东部9郡之地,建都彭城(江苏徐州)。并背弃原来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辖治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为了阻止刘邦东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了3个秦朝降将——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刘邦看出了项羽的险恶用心,憋了一肚子气,有心与项羽决一死战,怎奈势单力薄,实难取胜。只好采纳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隐忍入蜀,休兵养士,广招人才,待机再与项羽争个高低。

四月,各路诸侯各自领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刘邦按张良的计谋,偃旗息鼓,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急匆匆地向巴蜀进发。一路上,许多来自其他诸侯王军中的兵士自愿投到刘邦的旗下,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从楚营中逃出,投奔刘邦。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思念家乡,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天,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他商议军中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再说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正想下马休息一下,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萧何顿时抖擞精神,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策马赶到河边,气喘吁吁地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韩信仍不吭声。萧何又说了一大堆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去。到了第三天,三人才回到南郑。

萧何去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惊又怒,说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刘邦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闷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刘邦下决心说:“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萧何直率地说:“大王平时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吧,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历史故事的由来。

几天以后,萧何命人已筑好了拜将坛。汉王刘邦择了吉日,带领文武百官,来至坛前,缓步拾级而上。只见坛前悬着大旗,迎风招展,四面列着戈矛,肃静无哗。一轮红日光照将坛,真是旌旗耀武,甲杖生威。丞相萧何已将符印斧钺,呈与汉王刘邦。坛下一班金盔铁甲的将官,都翘首伫望,不知这颗斗大的金印,究竟属于何人。只见萧何代宣王命,高声喊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当下陡然闪出一人,从容步上将坛。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韩信,顿时一片哗然。这也难怪,一个军中不出名的小吏,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军,怎不令众人议论纷纷。众人见汉王刘邦、丞相萧何却是那么毕恭毕敬,越发感到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很显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

留守后方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率军悄悄离开南郑,采纳了张良、韩信所献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挥师东进,留下萧何负责征收巴蜀之税,供给军粮。汉军将士入蜀后,思念家乡,东归之心甚切,一旦东归,个个如猛虎下山,奋勇争先,直杀得雍王章邯的兵马丢盔卸甲,落荒而逃。汉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便占据了三秦之地。刘邦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3个月,已成一片瓦砾。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廷、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了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这样,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

汉二年,刘邦乘项羽大军东征之机,乘虚而入,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江苏徐州)。汉军进驻彭城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麻痹大意,放松的警惕,不久便被项羽率3万精兵绕道杀回,将刘邦团团围困于彭城灵壁(安徽濉溪市南)。幸亏陈平献“金蝉脱壳”之计,才得以带着数十骑残兵败将逃回荥阳。这时,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便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阳增援,韩信也收兵与刘邦会师,刘邦这才得以重振旗鼓,与项羽大军相持于荥阳、成皋一带。当时,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有关事项每次报呈刘邦,刘邦总是同意,允许照办。即使来不及报告,萧何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行执行,等汉王回来再作报告。刘邦几次战役,弃军逃跑,当时萧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公元前203年,项羽也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韩琦有多大的本事?同时弹劾四个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同时弹劾四个宰相?四个宰相的背景如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即将赴任舒州的韩琦,被一纸调令留在京城,任右司谏。次年,景祐三年河东地震死伤万余、西夏元昊侵占边境诸州建立西夏国。这两件事,让承平日久的大宋王朝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河东地震预示

  • 李隆基即位前后除掉了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隆基,唐朝,风云人物

    李隆基登基之前发动过一次政变,登基之后又发动了一次政变,前者奠定基础,后者巩固皇位。两次政变被杀的女性有四位,伯母韦皇后、表姐安乐公主及姑姑太平公主,还有一个外人就是鼎鼎有名的巾帼女相上官婉儿。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李隆基为什么要坚决杀这些女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夺权。不过,

  • 李三娘为什么会一跃成为两朝太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三娘,汉朝,风云人物

    纵观历史,皇帝的后宫妃嫔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皇后的出身往往更是高贵。之所以对皇后的出身有着严格要求,不仅是因她们从小接受过严格的礼仪教育,适合进入宫廷管理后宫,为皇帝分忧解难,同时皇帝往往也需要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来巩固统治。不过历史上也有过一些平民出身的皇后,在唐末五代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出身平民的皇

  • 清朝的格格们为什么子嗣很少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清朝,风云人物

    清朝的格格们,有子嗣的都很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格格们也委屈,声称不是不想要孩子,是没有机会。这简直是开了个大玩笑,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驸马婚后见格格并不是想见就见的很多格格结婚之后,驸马爷想要见老婆也并不是那么随意的。为什么?因为这是皇帝的女儿,就要求比较特殊。

  • 忽必烈建国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又有什么趣闻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

  • 茂德帝姬赵福金的婚姻生活如何?她最后为何会被折磨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福金,北宋,风云人物

    赵福金,宋徽宗赵佶第五女,封号茂德帝姬,靖康之变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俘押往金国,最后受尽折磨而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一个朝代的兴起也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没

  • 乔致庸到底多有钱?他的妻儿后代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乔致庸,清朝,风云人物

    清末连年战乱,白银外流。乔致庸一改过去不建豪宅的传统,同治年间在自家附近买地建楼,盖成了闻名于世的乔家大院。大院门前车水马龙,院内经常宾客满座,极显奢华。而乔致庸的老婆生活在大院的故事也被搬上了银幕。乔致庸前后一共娶了6任妻子,有马氏、高氏、周氏等人,一生育有6个儿子,11个孙子,其中老三乔景俨在乔

  • 马谡驻守街亭时为什么非要选择在山上扎营?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马谡,三国,风云人物

    建兴六年(公元223),诸葛亮正式展开了对魏国的北伐,这是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可就当形势正好时,街亭守将马谡却不顾诸葛亮的多次叮嘱,抛弃街亭而守孤山,导致蜀军的咽喉之地街亭却被魏军攻下,诸葛亮不得不放弃这次北伐的战果,此后蜀国失去了北伐魏国最好的机会,之后的几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有第一次北

  • 为什么说宋闵公是毒蛇嘴?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闵公,春秋,风云人物

    宋闵公这个人本来还是个仁慈君主,在史书中记载,他曾经自我评价:“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什么意思呢?宋国发生洪水灾难,鲁国派遣大臣臧文仲到宋国慰问,宋闵公就说自己不尊敬鬼神,说自己朝政管理混乱,导致国内发生灾难。这其实可能是非常客观的说法,宋国数年之间内乱横生,连年对外作战,宋闵公要在短时间内处

  • 甄宓:曹氏一门三杰差点为她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甄宓,三国,风云人物

    曹操一家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一门豪杰,曹老大就不必说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手底下的儿子也是个顶个的能干,长子曹昂不必说了,早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文韬武略,只不过后来被自己爹给坑了,死在宛城。次子曹丕,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废物,请问,一个废物怎么做到废汉自立的?就算手下是司马懿,野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