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宫长万为什么说鲁庄公最适合当国君?原因是什么

南宫长万为什么说鲁庄公最适合当国君?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43 更新时间:2024/1/17 21:15:38

首先,鲁庄公是春秋时代的人物,而不是战国时期。鲁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可以看看他敌人的评价。

曾经在战争中被鲁国俘虏的宋国猛将南宫长万是这么评价鲁庄公的:“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矣!”(《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作为鲁国俘虏,居然评价鲁庄公是天下诸侯中最适合当国君之人,可见对他评价之高!

鲁庄公,名同,是鲁桓公和文姜的长子,生于公元前706年。公元前694年,他父亲鲁桓公携母亲前往齐国访问,不幸撞破了文姜与齐襄公的奸情,被齐襄公派人杀死。父亲冤死于齐国,年仅十二岁的鲁庄公不得不肩挑重担,当上了鲁国国君。

此时,估计年幼的鲁庄公内心是崩溃的:父亲无辜被齐襄公杀死,那么齐襄公应该是鲁国的仇人;但母亲与齐襄公有奸情,又参与了谋杀父亲之事,这仇又该不该报?从父仇而言,齐国是敌国;从母亲而言,齐国又是母舅之国。鲁庄公的一生,都生活在这一巨大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

鲁庄公刚继位,就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齐襄公要强行吞并纪国,而纪国又是鲁国盟国,是鲁庄公姑父纪侯之国。公元前691年,纪侯之弟被迫携带酅邑(山东临淄东南)投靠齐国,避免纪国祖庙被毁。为救纪国,鲁庄公准备联合郑国前往伐齐;可是,此时郑国国君子仪也被凶悍的齐襄公吓倒,不敢出兵。于是,鲁庄公救援纪国的行动就此不了了之。第二年,齐国就吞并了纪国,纪侯离家出走、不知所终,鲁庄公的姑姑因此羞愤而死!

因此,齐国对于鲁庄公而言,可谓是家仇国恨!但是,鉴于齐国实力强大,齐襄公又是六亲不认的恶人,鲁庄公在母亲的威严之下,不得不与齐国交好。齐襄公在位期间,虽然遭受齐国多次羞辱,鲁庄公都不得不忍辱负重,多次配合齐国行动:包括齐襄公吞并郕国、齐襄公拥立卫惠公等等。

鲁庄公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齐襄公死后的那两三年。公元前704,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齐国陷入内乱。在作乱的公孙无知被齐人杀死后,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开始争夺齐国君位。

这时,鲁庄公意识到,鲁国复仇的良机到了。于是,在公元前703年,他派兵送鲁女所生的公子纠回国,准备拥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可是,鲁庄公的行动却慢了半拍,让公子小白先行回到了齐国。于是,已坐上了国君之位的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前来阻击鲁国军队。结果,在齐国乾时(山东临淄东南)鲁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差点被齐国人俘虏!

但经历这次大败之后,鲁庄公就迎来了一生鲜有的几次大胜战:公元前702年1月,为报复鲁国扶持公子纠,齐桓公派兵伐鲁;战前鲁庄公用了名不见经传的曹刿,结果在长勺之战中大败齐师;

齐桓公两败于鲁国后,清醒了过来,重用管仲,开始在齐国推行了系列重大的改革。短短几年之内,齐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元前699年,借着宋国内乱,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始迈向了称霸江湖之路。齐国再度强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强大,让鲁庄公陡然感觉到了巨大的无形压力。

公元前699年冬,齐桓公邀请鲁庄公于柯地会盟。会盟之前,鲁庄公与曹刿就商定,必须一雪前耻。到了盟会上,曹刿以剑劫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返还了鲁国侵地,获得了鲁庄公时期鲁国最后一次对齐国的胜利!然而,此事杨伯峻先生却认为不可信。因为《公羊传》所记齐国返还的“汶阳之田”此时尚在鲁国手中,齐国怎么返还?

不管柯地劫盟之事是否为真,鲁庄公即便不想奉齐国为霸主,但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却是定了。在霸主的霸道气势下,鲁庄公不得不再次委曲求全,在齐国巨大身影之下求得幸存。

公元前691年,文姜去世,鲁庄公与齐国之间也失去了最后一道缓冲。齐桓公随即向鲁庄公加大了施压力度,鲁庄公虽然仍然心怀仇恨,但却不得不向齐国低头。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委屈地与齐国上卿高傒结盟;两年后,又受尽屈辱,从齐国娶了哀姜为妻。

鲁庄公如此低三下四地侍候齐国,全然是齐国实力已远超鲁国,鲁国此时根本就不再具备与齐国相抗衡的实力。为了保全鲁国,鲁庄公不得不如此忍辱负重。

然而,鲁庄公从当上国君的那刻起就备受齐襄公折磨,如今却又碰上了更为“霸道”的齐桓公,真可谓是生不逢时。因此,在他执政的第三十二年,就郁郁而终:此时,他不过才44岁!从鲁庄公一生可见,南宫长万所称“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矣!”,显然是过誉之辞。

如果是在秩序井然的盛世,鲁庄公当然可成为一位明君。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鲁庄公却缺乏了崛起于乱世的枭雄之才。

所以,齐国能在动乱之后,在齐桓公的率领下走向称霸道路;可鲁庄公却没能在遭受齐国这么多屈辱的前提下,卧薪尝胆,带领鲁国走出一条自强之路,只能终身生活在齐国阴影之下,苟延残喘。然而,他作为国君,能为了鲁国忍受这么多的屈辱,也是难得了。至少,对比他父亲冤死于齐国,他的下场要好得多

标签: 鲁庄公春秋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黄权的一生三次易主,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三姓家奴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虽然这句贬损人的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杜撰素材。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吕布确实符合三姓家奴的

  • 彭富九的妻子是谁?他跟周士第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彭富九,近代,风云人物

    1955年我国军队授衔,这可把一个女人乐坏了。授予军衔的事情和她本人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她的两个最亲的人却被授予军衔了,其中她的父亲成为了上将,丈夫成为了少将,应该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事情了。而这个乐坏了的女人叫做周博雅,她的父亲就是我国名将周士第,丈夫是彭富九。周士第曾是叶挺独立团的一个营长,在早期

  •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他墓前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他墓前干了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我们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性格懦弱的庸才,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的大牛辅佐他都无济于事,当诸葛亮死后蜀国没了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没过多久就灭亡了。阿斗作为亡国之君被迁往洛阳,因为贪恋洛阳的繁华说出乐不思蜀,还被人后人笑了近千年。但尽管如此

  • 曹奂为什仫会成为三国以来最没存在感的亡国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奂,三国,风云人物

    “东汉末年分三国”,是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不但点明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暗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汉末天下大乱,一直到晋朝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政权,华夏历史上,接连出现了四个亡国之君。他们分别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蜀汉后主刘禅,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及被司马炎逼迫禅位的曹奂。他们四个人

  • 朱棣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明朝,风云人物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是明朝第一位帝王,而且他也是一个让人争议的皇帝。而在他身上议论最多的就是乱杀功臣和送自己的孙子上皇位。很多的人对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都有很大的意见,尤其是在他还有朱棣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的时候。那么为何朱棣能力那么的强,朱元璋还要把帝位传给孙子呢?朱棣出生在元末战乱年代,在

  • 明穆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朱载坖,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共6年,年号隆庆,他是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是杜康妃,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其父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一说,且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即位,改元隆庆。在位

  • 刘伯温不服诸葛亮,开凿其墓被吓一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刘伯温,风云人物

    .刘伯温不服诸葛亮,开凿其墓被吓一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又辅佐刘禅十二年;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居功至伟;民间对于这二人谁更优秀一些一直争论不休,而刘伯温自己也是对诸葛亮在民间这么高的声望不太服气。诸葛亮1,“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首先明确,

  • 张居正改革变法,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了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居正,明朝,风云人物

    在我国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王朝内都不缺能人义士,没一个朝代都有一两个能够影响国势的人。而我们之前讲到的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比肩商鞅、王安石一样的大改革家。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能够称得上政治家的,第一绝对是张居正本人。张居正有三个身份:内阁的首辅,皇帝的老师和辅政大臣。这三个身份使他权倾朝

  • 扎卡维一直在哪里躲避追杀的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美国,阿富汗,风云人物

    雾里看花虽然美国情报部门已经掌握了与扎卡维有关的大量情况,而且也知道扎卡维正在与"基地"合作,计划在伊拉克制造更大的乱局,但对于他与"基地"组织的真正关系,他与拉登是对手还是朋友这些问题,仍然是雾里看花。在2003年2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向联合国作报告时称,扎卡维是曾经在伊拉克寻

  • 明末官员黄尊素简介:著有《忠端公集》、《四书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