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桂陵平原伏击战中庞涓是怎么被生擒的?齐国孙膑全歼魏武卒

桂陵平原伏击战中庞涓是怎么被生擒的?齐国孙膑全歼魏武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11 更新时间:2024/1/21 12:11:10

对桂陵平原伏击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就是晋国,雄踞中原腹地的晋国曾经逼得秦楚两国不得不抱团抗晋以求自保,进入到战国时期,晋国虽然被韩赵魏三位晋国大贵族瓜分殆尽,但同出一源的韩赵魏三国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消灭另外两个国家重现晋国的无上荣光。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斯继承了父亲魏恒子的爵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年轻有为的魏斯对魏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对内,魏文侯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对外则攻灭中山国,攻取秦西河地,由此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著名的强兵"魏武卒"即成军于这一时期。率先变法的魏国国力蒸蒸日上,在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罃在位期间达到了顶峰。这时的魏国,国富民强,军队能征惯战,成为这一时期当之无愧的霸主。

魏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其国土北邻燕赵,西接秦国,东方是强齐,南面则是同为三晋的韩国和雄踞江淮的楚国,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因此变法强国后的魏国在取得对周边国家国力上的优势之后立即开始行动以打破这种不利局面,这让周边的国家感受到了威胁。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会盟。魏国从中感受到了威胁,魏惠王决定寻机破除这种不利局面。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这使魏国感受到了更大的威胁,因为卫国是魏国受保护国,是魏国在东北方向上的重要战略缓冲带,卫国受到攻击就是对魏国的挑衅,魏惠王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救卫。魏国本身就是这一时期的霸主国,内有魏武卒这种当世强兵,外有小弟可供驱使,赵国自然不是对手,在魏卫宋三国联军的夹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被打到了邯郸城下。被堵了门的赵成侯一面动员赵国军民抗魏另一面则遣使急奔齐国求救。

接到求救文书的齐威王自然不敢轻视,赵国与齐、燕接壤,但燕国又是个怂货,没什么战斗力。一旦赵国被击破,解除了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威胁的魏国势必会将矛头对准齐国,从两个方向对齐国施加压力,到时候被孤立起来的齐国就将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未必能挡得住魏国兵锋。但齐国将军段干朋认为应当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击襄陵,牵制和疲惫魏国,坚定赵国的抵抗决心。待魏军攻陷邯郸,魏、赵双方均已无力再战之时,再给予正面的攻击,这样就可以以较小的损失同时削弱魏、赵两国,为齐国营造一个安全的战略环境。齐威王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城快要失陷之时,方才委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增援赵国。齐军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隐蔽了尔后进军大梁的企图。为了麻痹庞涓,孙膑让齐军主力隐蔽待机而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师一部攻平陵城,结果兵败战死,更使庞涓认为齐军战斗力弱,不以为虑,继续猛攻邯郸。

一般来说,增援被敌方包围的友邻部队应该一鼓作气冲上去踢他屁股,然后包围圈内的友军再来个中心开花,两面夹击搞定敌军。事实上,田忌就是这么想的,也打算就这么干。但是,孙膑他不是一般人,作为鬼谷子的高徒,他深谙用兵之道,总会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如果按照田忌的办法直奔邯郸找魏军决战,固然能解邯郸之危,但远途奔袭又正面硬杠战力卓绝的魏军,齐军必定伤亡惨重,那就成了耗费齐国国力为赵国火中取栗,到时候赵、魏、齐三国元气大伤难免会为他国所乘。在综合考虑了当前的局势和地形地势后,孙膑提出了一个更为可行的办法——避实击虚,直捣大梁!

魏军主力顿兵于邯郸城下,国内空虚,齐军急奔大梁的行动让魏国也有了覆亡之忧,若是大梁被攻克,庞涓就算是攻占了邯郸又有什么意义?魏、赵两国都没了首都,赵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魏军客居赵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覆亡在即,唯一得利的只有齐国。为了防止这种最糟糕的局面出现,庞涓只好撤兵回国。但孙膑其实根本没有攻击大梁的意思。魏都大梁也是天下有名的坚城,齐军远道而来,攻城器械和粮草都不太充足,若是强攻大梁很容易变成和魏军一样的局面,顿兵坚城之下把屁股露在外面等着人来踢。齐军是来解围救赵的,不是来和魏国打灭国之战的!

因此,在确定庞涓率兵回援之后,齐军就迅速向桂陵地区进兵。桂陵这个地方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上一马平川,完全不像演义小说里面经常出现的"一线天"之类的地形那样适合埋伏。事实上孙膑把伏击地点选在这里也是有他的考虑的,庞涓本身并不是什么籍籍无名之辈,同样师从鬼谷子的他也是个兵法上的大家,要是选择在那些适合伏击的地形上部署部队反而会引起庞涓的警觉,容易被反将一军——那些险恶地形在不利于被伏击者展开部队的同时,也不利于伏击方展开阵型,如果没被识破,以有备打无备自然是无往而不利,一旦被识破了伏击,那情况就有可能完全反过来,被伏击的一方在开阔地带摆好阵型步步推进,而伏击方却受困于地形无法展开兵力,到时候攻守之势相易,齐军伏击不成反被屠那可就贻笑大方了。但是选在桂陵,平原设伏,虽然出人意料,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

无论古今中外,一个合格的统帅在行军的时候一定要在行军队列的前方加派斥候和先锋营,精锐的斥候就像现代战争中的预警雷达一样,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侦察任务,防止军队在行军状态下被有备之敌突袭,而先锋营则是开路加踩雷,一面担负着为大军疏通道路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统帅破除陷阱的一个工具,若是敌军发动突袭,一般都会被先锋部队察觉并挡住,给后面的主力部队以整军应敌的时间。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么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名震天下的猛将兄们都把先锋官这个职务看得无比重要的原因——能担任整支军队的先锋,那是统帅对自己能力的绝大信任,是实力的绝对证明。

因此,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孙膑的这一招平原设伏绝无成功的可能,齐军在桂陵能等来的绝对不是毫无防备的魏军队列而是严阵以待的魏军方阵。但很明显,这次不是正常情况,庞涓接到的是魏惠王的急令——齐军大兵压境,大梁危在旦夕,庞涓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回援,为了能赶上救援自家大本营庞涓连粮草辎重都不要了,轻兵急进救援大梁。对于那些峡谷林地之类适合伏击的地方,庞涓自然是要仔细打探一番,但桂陵这种无遮无挡的平原?这正是抓紧赶路的好地形啊!

如果庞涓提前发现了列阵的齐军部队,那他自然有的是时间调整部队阵型击退齐军,魏武卒的名头可不是吹的,在秦国铁鹰锐士出场之前那就是无敌强兵,列阵对攻还从来没有怕过谁。但庞涓救主心急,没有发现......

于是以行军队列埋头赶路的魏军一头扎进了齐军的包围圈,关于古代军队的队列和阵型问题,一本书都说不完,这里就借几张简图简单说明一下。

如图所示,古代行军阵型一般是先锋营前出,近战步兵队列随后,远程射手部队在行军队列内侧靠后位置,一旦发现敌军则近战步兵队沿红色剪头向两翼展开,形成防御线,远程部队沿黑色箭头原地向两翼展开后再沿空心箭头所指方向列队推进到近战步兵防御线后方,而前锋营则视情况选择向阵线中间绿色1号区域撤退补完阵型(未接战状态)或相机向阵线两翼机动到达绿色2号区域掩护部队侧翼(已接敌状态),紫色3号区域则是军队统帅和预备队所在地,主将坐镇于此纵览全局,大军推进迎敌。

但行进至桂陵的魏军由于着急回援并没有发现早已严阵以待的齐军,于是情况变成了下图所示的状态。

毫无防备的魏军一头扎进了齐军远程部队的火力网,行军状态的魏军近战部队被齐军射了个人仰马翻,等到后面跟进的魏军远程部队着急把火的冲上来准备火力支援的时候,齐军远程部队已经畅快的收完人头溜之大吉了,魏军远程部队面临的是一片混乱的自家前军近战部队和好整以暇迅猛推进的齐军近战部队。只要是对军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没有肉盾保护的远程那就是渣渣,更何况魏军武卒本来就擅长以严密的阵型配合取胜,而齐国技击则擅长短兵相接的混战,现在遭遇突袭的魏军乱作一团,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战场局势正适合齐军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正合了"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军事理论。占尽优势的齐军大杀特杀,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主帅庞涓都被生擒。

出征在外的主力被歼灭,魏国显然无法再压制赵国,只好放弃占领邯郸,赵国之危遂解。桂陵大败打破了魏军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魏国重金打造的武卒部队伤亡惨重,这让让天下诸侯看到了战胜魏国的可能。魏国国力不断上升的势头由此戛然而止,开始走下坡路。而齐国则因为战胜了强大的魏国而名声大振,逐渐崛起,为日后的霸主地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标签: 庞涓战国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得病之后,为什么连星阵也难续命?他得的是什么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三国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诸葛亮的故事。说起三国军师团,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卧龙凤雏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足见诸葛亮的实力有多强悍。纵观诸葛亮一生,初出茅庐便三分天下,智勇双全

  • 在任最长的明朝内阁首辅,杨士奇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杨士奇,明朝

    对杨士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罢中书省,由皇帝直接亲掌六部,将君权扩大到了顶峰。然而,由于政务实在过于繁重,即便朱元璋再勤政,再是工作狂,独自处理也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设文渊阁、

  • 颜良作为“河北四庭柱”之一 关羽是如何一刀直接秒了颜良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羽,颜良

    还不知道:关羽斩颜良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这个人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因为现在好多影视剧都是有关三国的题材,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特比厉害,为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之首,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而后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些事迹可真是让人热

  • 辽国的冷血母子:揭秘述律平和耶律李胡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述律平,辽朝

    说到述律平,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辽史·后妃传》记载,辽国的开国皇后述律平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在阿保机为统一契丹东征西讨时,述律平或留守都城,或随行军中,或策划于帷幄,或驰骋于沙场,是阿保机不可或缺的参谋与帮手。为此,阿保机把述律平比作汉相萧何,赐

  • 刘备去东吴求娶孙尚香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要带上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赵云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娶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一个军阀是曹操,之后才是刘备和孙权。正是这个原因,为了躲避曹操的锋芒,遏制住曹操的进攻,刘备建立的蜀国和孙权建立的吴国结为同盟。共同抵抗曹操大军的进攻。两家一起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其中最大的战果就是在和曹操的赤壁之战中,

  • 能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长孙无忌为什么能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其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没有严格排名,但确实分了三个等级,凌烟阁分为三层,最里为宰辅之臣,次之为王侯之臣,最外层为其他功臣,而长孙无忌居宰辅之臣之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

  • 击破吐蕃十万大军,揭秘薛讷的传奇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讷,唐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薛讷。《薛丁山征西》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可是历史上却没有薛丁山这个人。不过,薛仁贵有一个儿子确实曾经征西,此人就是薛讷。之前咱们介绍过,唐玄宗派薛讷领兵北上,结果遭到契丹的包围,几乎全军覆没。薛讷不仅遭到免职,还被契丹人蔑称为“薛婆”。那么,薛讷是如何再度证明

  • 高骈:领兵五千破十万敌军,他在历史上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骈,唐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高骈。唐朝前中期,名将辈出,后期虽然国势衰微,但依然出现了一些名将,比如说最后一位名将高骈。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高骈放纵黄巢北上,也不率军勤王,还断绝唐朝的赋税,妄图割据一方,死后被欧阳修列入“叛臣传”,怎么就成为唐朝最后的名将了呢?其实,这里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

  • 历史上并不完美的汉文帝:一度杀害朝臣,为宠失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文帝,汉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起汉文帝刘协大家都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废除肉刑和连坐,减轻徭役等一系列措施,自己也勤俭节约,让汉朝进入了安定强盛的稳定时期。又因为儿子汉景帝期间也都采用了“与民休息”等措施使得这两时期迎来了太平盛世,于是便称文景之治。这样使得文帝得到许

  • 历事5帝官至丞相的陈平,在临死前为何说子孙会遭报应?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平,汉朝

    陈平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作为谋略能力可与张良媲美、深受汉高帝刘邦器重的大谋士,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欢黄老之学。由于陈家穷得掉渣,所以良家女子都不愿嫁给陈平,只有富豪张负的孙女喜欢他。不过,张氏前后共克死5任丈夫,是人见人怕的女子。但是,陈平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