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康熙一上位就杀了鳌拜,孝庄太后到底说了什么?

为什么康熙一上位就杀了鳌拜,孝庄太后到底说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75 更新时间:2023/12/29 23:40:44

在很多清朝的历史剧中,对于鳌拜这个人的评价是极为糟糕的,而且,在官方发布的史书中,更是把这个人描绘成专权结党营私,横行霸道,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也是从不放在眼里。可以说,这就是为臣者的大忌,任何一个上位者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下属眼中没有自己,而且,还时刻心中想着怎么推翻自己的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史书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也会有所偏颇,那么,对于鳌拜的记载真的是那么准确吗?他在真实的历史中确实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吗?

其实,在看一些早期的资料的时候,鳌拜是一个对大清有着巨大贡献的人。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清军不可能顺利入关,正是他在战场上奋力厮杀,打败众多敌军,才缓解了当时清军入关的压力,为大清的建立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皮岛之战,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西充之战,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最终,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甚至,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期间,对次抗多尔衮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为朝堂上说话有分量的大臣,否则,在一开始这种全部都是打江山的功臣中,他如何能够立足。因此,顺治帝才会在放弃皇位的时候,选择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之一,辅佐小皇帝康熙。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但是,这样一位功臣为什么最后被除掉了呢?虽然,当时是有四大辅臣,但是,鳌拜在其中却是处于最末等的,因为,他毕竟是武将,对于政治上的一些东西,并不精通。他并不是一个甘于落后的人,因此,他一直和其他三位权臣争权夺利。随着时间的流逝,鳌拜的权利越来越大,足够和其他几位大臣相抗争,因此,当苏克萨哈和他相互争夺权力的时候,他用反间计最终利用康熙皇帝成功的扳倒了这位昔日的对手。之后,随着索尼的病逝,四位大臣就剩下了另外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了,对于这个人,可能之前还会有所顾忌,毕竟那个时候鳌拜的势力还不是最雄厚的。而现在,他集中了另外两位的势力,就不再顾忌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了。

而这个时候皇帝对于权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任何阻止他把权力集中在手中的人都是挡路的石头,而很不幸鳌拜就是这块大石头。这时候的鳌拜手握兵权,在朝堂上一提议或者反对一件事就会得到大批见风使舵的大臣拥护,而此时的康熙皇帝却不想当一个傀儡皇帝。因此,鳌拜的存在就成为了康熙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要将其除去。但是,康熙帝也知道鳌拜虽然有着一呼百应的能力,但是,他却不会那么做,因为,如果想要造反,他早就架空了小皇帝了,根本就不会给小皇帝培植自己势力的机会。鳌拜身边的谋士曾经劝他说:现在他的权力过大容易引起皇家的不满,就算这时候他把所有的权力还给皇帝,也不一定会有善终,还不如现在就反了呢!

但是,这些话却被鳌拜一口回绝了,并且,让这个谋士不要再提,他甚至说过:大不了我什么都不干,就当一个聋子不就行了吗?难道这样皇上还会容不下我吗?当时有人对于康熙的存废进行密谋时,其他人都主张废掉皇帝,只有鳌拜反对这个说法,由此可见,他对于皇室还是忠诚的。但是,康熙作为当权者的想法自然和他不一样,任何有可能对他皇位构成威胁的人和事都要被消灭在萌芽中。但是,皇帝清楚鳌拜的忠诚,因此,他不知道是不是要采取极端的措施对待这位往日的忠臣,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最后,还是当时的孝庄太后对康熙说:“正是因为他的忠心打动了你,所以,你才一定要杀了他,不然,他在以后就会成为你做皇帝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不现在就把这个障碍消灭了,今后你一定会后悔。况且,你也不能通过这件事吸取一个很好的教训。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在成为一个好皇帝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不然,就会像你的父亲那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我看着长大的,所以,我一定不会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去吧,按照你所想的那样去做。”最终,康熙在和祖母孝庄太后谈话以后,康熙帝才终于决定除去这个今后的绊脚石。康熙八年五月,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

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但是,如果让后人知道自己杀了一位忠臣,此事一定对自己影响不好,所以,他在史书上对于鳌拜就进行了丑化。加上他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影视剧和史书上对于鳌拜的描写都是很负面的。最终,康熙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其实,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君王的疑心和对于权力的占有欲是难以想象的。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标签: 康熙

更多文章

  • 朱熹的另一面, 其实他是一位科学家,隐藏的够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熹,沈括,举子仓

    朱熹,当我们提起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时,联想到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是一名严肃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许多人未必知道,朱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建设引导者,他们参与创建书院,创立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银行——社仓,建立贫困家庭育儿基金——举子仓。实际上,从宋代开始,几乎所有重要的社会重建运动,都有理学家热诚参与,

  • 中国古代四大知识分子皇帝,不过个个都是王国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陈叔宝,杨广,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自居,但是崇礼的同时却忘记了尚武精神。难怪,1964年3月24日,一位伟人曾在一次谈话中评点知识分子型皇帝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

  • 他将功臣斩尽杀绝,没能死在战场上反倒死在了这个君王手中!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

    在史书或者各种民间演义中,朱元璋都是一副心狠手辣的暴君形象。他将功臣斩尽杀绝,战友们没能死在攻城略地的战场上反倒死在了这个君王手中。史书记载,他为了扫除有功之臣,甚至,不惜将好几任宰相的家族和姻亲都连根拔起。其中,不乏无辜的受害者,但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皇权,竟然,丝毫不为所动。然而,这些描写大多

  • 历史上最奸诈太监,皇帝把亲生儿子都过继给他,竟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桓公

    太监作为皇帝的近侍,是最容易取得皇帝信任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皇帝宠上天的太监不是一个两个,赵高、、高力士、童贯、王振、魏忠贤数不胜数,但要说哪位太监最得宠,非春秋齐桓公时期太监竖刁莫属了,齐桓公为了表达自己的倚重之情,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过继给他,你说得宠不得宠?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三平晋乱,

  • 华尔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第一支外籍雇佣军的负责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咸丰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间接连攻克苏州、常州,占领了嘉兴、昆山、太仓等地,并于7月1日攻克松江,逼近上海市郊。当时负责上海防务的苏松太道吴熙鉴于清兵无能,准备招募在上海的外籍人士组织队伍,抵抗太平军东征。于是江苏粮储道杨坊举荐自己的女婿华尔担任领队。华尔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外

  • 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死有哪些说法?哪个说法更合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直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他的身上有许多谜团,至今仍然没有解开,关于秦始皇的死,也是个谜。史书只记载是在他东巡的途中去世的,但是却没有详细的原因。后人对秦始皇的死有着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猜测。说法一:秦始皇死于疾病持死于疾病说的,认为秦始皇早年患过结核性脑膜炎,后又得了癫痫病

  • 明朝朱元璋有一怪习惯,喜欢把士兵将军的妻女关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

    中华古代几千年历史,王朝不断更替,光是开国皇帝就有几十位。而其中最为狠毒当属朱元璋了,这位从一介平民,当和尚做乞丐最后混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没有手段是不可能的。而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朱元璋的一个癖好。什么癖好呢?那就是每次打仗之前,都会将士兵还有将军的妻女都关起来,而且打赢了也不放人。这是咋回事呢?这

  • 他的传奇经历,关羽都无法比及,西晋因为他20年都没打过江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布

    三国前中期的东吴,防守功夫俱佳,就是攻城掠地差强人意。不过后期却出了一个吕布级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估计赵云、关羽都无法比及!对比24名将,丁奉不知道甩了他们多少条街。因为一吕二赵三典韦在厉害,也没人能带队抗击整个国家达20年之久。丁奉确实称得上传奇,他不但是东吴的四朝元老,而且战绩绯人。西晋兵强马

  • 乾隆不听秀才的劝说并把他杀掉,却无意间给自己挖个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雍正

    在清朝的雍正帝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继位后,基本都会下旨册立太子,以作为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如果皇帝不立太子的话,大臣们会群而攻之。雍正在位时期,制定了“秘密建储”的规定,简单来说,皇帝生前不会册立太子,而是会把继承人的名字下来,藏于大殿的金匾之后,一旦皇帝去世,指定的大臣将会将它拿出,然后宣布谁是新皇

  • 北京同仁堂乐凤鸣齐名的苏州神医是谁?他对中医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

    在中药业行业中有着“北同南雷”的说法,“北同”指的是北京的同仁堂,“南雷”即指苏州的雷允上诵芬堂。二者都创建于清朝时期,并延续至今,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雷允上诵芬堂的创始人为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和同仁堂的创始人乐凤鸣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二人都是最先投身科举考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