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民间为何说汉高祖刘邦杀三王致三国亡汉?

民间为何说汉高祖刘邦杀三王致三国亡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82 更新时间:2023/12/23 3:22:12

汉朝末年,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国家局势的控制力,群雄并起,相互征战不断,一时天下大乱。经过多年的分分合合,杀伐争斗,随着大多数诸侯的消亡,天下终于形成了三分局面,史称三国。曹操建立的魏国占有半壁江山,手中有个傀儡皇帝,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传到他的儿子曹丕时,终于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废掉,自己做了皇帝。至此,汉朝正式灭亡。魏国虽强大,却始终没有统一全国,和他并立共存的,还有蜀和吴两个国家,这就是三国。

汉朝从刘邦建国到汉献帝亡国,总共经历了406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王莽篡汉、更始帝短暂执政、刘秀建立东汉等过程。时代前进,朝代更替,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是哪个人能够决定的。尤其是开国皇帝,他制定的基本国策虽然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会有一定的时限,就像秦始皇,他设计的秦朝江山是万世,哪成想只到了二世就亡国。原因何在?只因为秦二世继承了始皇帝的暴政却没有继承他的雄才大略。人们有一种设想,假如公子扶苏即位当皇帝而不是胡亥当皇帝,秦朝能亡的这样快吗?这从某种方面来说,秦朝灭亡的原因应该算在二世皇帝身上而不是一世皇帝。

网络配图

但这只不过是学者史家的看法,尽管他们的看法正确,毕竟都是些理性的结论。老百姓不排斥理性,老百姓更讲情感!这不,他们就把三国亡汉的原因归到了四百年前的刘邦身上,说刘邦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觉得冤屈,终于趁着乱世再生,成为枭雄将汉家天下灭亡,瓜分了汉家的土地。

当然,这种人生轮回、善恶相报的因果理念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这种理念反映的是一种普通民众的心理,让人们能够看出普通人的情感所在。那么,人们为什么对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呢?换句话说,这三个人真的谋反有罪必须杀掉吗?

韩信曾经是项羽的持戟郎中,多次向项羽献策,不被采纳,刘邦封汉王后弃项投刘。因为萧何的力荐,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职务在众将之上。统兵后出陈仓、定三秦、兵出函谷关,很快就形成了楚汉对峙的局面。刘邦彭城失利后退守荥阳,诸侯纷纷叛汉,或归楚,或自立。韩信攻魏、定赵,杀龙且占有齐国,其军事谋略无人能及,所以后世人说“人多出韩信”,由此可见影响是多么深远。后来韩信率军与刘邦会师垓下,一战彻底打败项羽,扶持刘邦当上了皇帝。

攻下齐国,打败齐楚联军后,韩信曾经向刘邦要一个齐王,刘邦不得已给了他。打败项羽后,刘邦以韩信熟悉楚地风俗民情为由,改封韩信为楚王。第二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出巡为名,骗得韩信前来拜见,趁机将其擒获。可是这次韩信并没有被杀,而是被贬为淮阴侯。一个谋反的人被捉,仅仅是降爵位能够交代得过去吗?恐怕刘邦和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造反本身就是无中生有之事。还是韩信自己说得好:“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曾经和刘邦议论带兵,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却是“多多益善”,在皇帝面前都不知道收敛一下,又怎能不让刘邦畏惧!

网络配图

后来代国相陈豨造反,有人再次告发韩信谋反。这时候刘邦在征讨陈豨的前线,吕后联合丞相萧何杀了韩信,并将其灭族。这次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了呢?《史记》中记载的较为详细,不少人也认为韩信真的是谋反了,至少他已经有了这种想法并做了一些准备。但是,民间或者非官方记载当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说法:吕后捉到韩信后,准备行刑处死。韩信说:“皇帝曾经赐我‘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光不死,见铁不死’,不知你如何杀我?”吕后就用黑布把天地遮盖起来,用竹签子刺死了韩信。

这仍然是一种注重点的分歧,史家学者注重的是韩信造反了吗?民间则注重的是韩信真的该死吗?“四个不死”肯定是编造出来的,吕后能够“遮天盖地”也说明就是她让韩信死。到了这个时候,韩信是不是造反,并不是民间关心的重点。同样,吕后不关心,刘邦更不关心。当听到韩信已死,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关心的是韩信临死说了什么话。既然刘邦和吕后都不看重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了,民间的这种不关心也就不必指责了。

彭越最大的功劳在于“扰楚”,正是由于他的不断骚扰,项羽粮道经常被断,因而不能专心西向讨伐刘邦,而刘邦却可以得到喘息之机。这个人封王也并不是刘邦很愿意的事情,但人家毕竟是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有自己的地盘,给你刘邦帮了那么大的忙,给个王也算不上是太过分。问题发生在陈豨造反,刘邦向彭越的梁国征兵,彭越自己没去,仅仅派去了很少一部分兵。刘邦派使臣出其不意逮捕了彭越,将其废为平民,流放到蜀地。这事情本来应该结束了吧?可是这个吕后不怕事大,说彭越是个“豪壮而勇敢的人”,留下他就是留下祸患,于是再让人告发彭越谋反,终于将彭越杀掉,也灭了族。

彭越真的造反了吗?一个使臣就能将其逮捕,鬼才相信这是正在造反或者是准备造反之人。这和韩信被贬是一样的道理,一个造反之人仅仅是被贬就可以了事的吗?

网络配图

英布在项羽分封时就是九江王,因刘邦拉拢转投汉。这种情况,你不给人一个王实在说不过去。英布倒是真造反了,证据确凿,问题出在为什么会造反上。汉十一年(前196)夏天,刘邦杀了彭越,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分给了诸侯,英布也得到了一份。可以想象,任何人得到这样一份“赏赐”,都不可能是感恩戴德,有的只是内心的恐惧。这种失去人性的做法,是为一般人所不齿,皇帝身边的人不敢说,远离皇帝的民众一定会对他进行道义上的谴责。面对这种情况,英布知道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这时候做一些应急准备也是意料中事。因为家事处理不当,淮南国的一个侍中告发了英布造反。不过,这个告发的人说的是“有造反的迹象”,相国萧何也怀疑可能是“因仇结怨”而告发。当刘邦派出使臣的时候,英布真的造反了。

当韩信和彭越的结局摆在英布面前的时候,英布可能想到的是,如果不造反,他的下场会比这两个人好吗?

刘邦杀这三人似乎有点儿过,史家学者当然会看到其维护国家稳定的积极一面,但老百姓不能、不会也不好直接指责皇帝,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而这三人被杀总有些让人同情的成分在其中,有了这种广泛认可的同情心,编造一个刘邦杀三王导致三国亡汉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后宫生育子女排行:独孤皇后生10个只排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独孤皇后

    在古代的皇宫,只有皇帝一个男人是中心,在其身边的所有女人都只是其附属,所以有很多影视剧都将表现后宫女人争斗和后宫女人渴望皇帝宠幸作为题材演义。但由于皇帝身边的女人实在太多,真正能得到其关爱和宠幸的只有极少数,能为其生儿育女的就更少了。下面根据一些史料记载,笔者盘点一下古代皇宫中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后或皇

  • 武惠妃:她本是李隆基宠妃机关算尽却早早死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惠妃

    武惠妃,武则天侄儿武攸止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举手投足之间也都有武则天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她像武则天一样很有野心。网络配图 因为是武家后人的缘故,她生前没有得到皇后的封号。但是她积极为自己的儿子奔走,以谋求太子之位。只可惜因病早逝,让儿子当上太子的梦想也没有实现。武则天得

  • 揭秘:西晋极品丑女贾南风为何能够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贾南风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能够征服皇帝的女人,不论其出身贵贱,无不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正所谓爱江山更爱美人。不过,贾南风,西晋皇帝的皇后,相貌“丑而短黑”,竟然在勾心斗角的西晋皇宫中,运用政治铁腕与超人的权谋,逐渐把西晋王朝的权力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无疑是令人深思的。贾南风虽然长得难乍,但是其父贾充却是西晋

  • 揭秘古代一个可以和秦始皇平起平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坚

    杨坚本该与秦始皇这种bug级帝王平起平坐的,但是因为唐朝光辉实在灿烂,掩盖住了杨坚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大量胡化汉人强行转回汉人认同的君主,这一点甚至朱元璋都没做到。他也可能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年一帝,可惜他儿子节奏没玩好,否则大隋必将与汉齐名。网络配图杨坚类似的是齐

  • 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究竟是不是文盲?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由校

    在明朝,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少年登基,面临内忧外患,却一心沉迷于做木匠活,像什么“沉香假山”、“灯屏”之类,做的都非常精巧,令人啧啧称奇,被后人起了个外号——“木匠皇帝”。这位性格独特的皇帝,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因为这个与帝王身份不太符合的爱好,加上他忙于做木匠活,不怎么理会朝政,朱由校在后人眼

  • 纪晓岚八十岁还雄风不减 每日吃肉数十斤!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纪晓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人们饮食变化其实不是很大。从饮食来讲,清代饮食主要有三个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贫富差异。就其主要情形而言,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和饮料三大类。这里,来说说清人饮食的趣闻。书上说纪晓岚一生米不入口,面食偶尔食之,三餐以精肉为主,配以茗茶一壶,一顿能吃上两三斤肉,

  • 揭秘:王莽为何能够轻而易举的篡夺西汉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莽

    汉初实行国家授田制度,按军功授田,创造了一大批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并迅速安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国家授田制度是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实施的,由于当时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再加上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新立户者一般可以获得百亩左右的土地,即便存在不足,也不会相差太远。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吕后时代,还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 “戴绿帽子”变成骂人的话 竟然是朱元璋“钦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

    老婆红杏出墙,老公头上就是绿油油了,这是中国著名的骂人的俗语,不过要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倒不一定,否则关羽一定第一个跳出来。很显然三国时期没有这种说法。根据考证,将绿帽与男人尊严联系到一起的,应该是由朱元璋开始。网络配图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像个管家婆一样把礼仪管得特别死,他认为“建国之初,先正纲纪

  • 康熙朝九王夺嫡 只有胤禛才是压倒性优势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胤禛

    说到康熙朝九王夺嫡,大家心里蹦出的名词是残酷,激烈,阴谋权诈,九死一生等等,经过本人长期的研究下来,发现,九王夺嫡其实是非常非常的平淡的,而且没有什么高潮起跌的。皇位永远稳稳的落在了胤禛的屁股底下,就像中超的恒大一样,虽然有偶尔小败的插曲,但大部分时间还是龙居榜首,一骑绝尘。网络配图本来康熙心目中的

  • 唐宣宗李忱:靠“装傻”当上皇帝对唐朝又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在位期间勤俭治国,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体贴百姓,人民生活日渐富裕,使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在位期间还曾经烧过三把火,令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詟气,遂被称为小太宗!然而这样一代明君,在登基前却一直被视为傻子!网络配图李忱是唐宪宗庶出的儿子,其母郑氏只是一名卑微的宫女。由于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