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生平介绍及评价

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657 更新时间:2023/12/15 9:54:34

“唐明皇”、“玄宗”和“李隆基”均重定向至此。关于同名的央视电视剧,详见“唐明皇 (电视剧)”;关于庙号其它用法,详见“玄宗 (消歧义)”。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寿77岁,是唐朝在位最久与最长寿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圣祖赵玄朗讳,清代避讳康熙帝“玄烨”,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年轻时性格英明果断,勇敢有为,善于谋略,多才多艺,知人善任,颇有曾祖父唐太宗之风范。知晓音律,至今留下许多乐曲,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皇后及其党羽,并拥立父亲睿宗李旦,掌握朝政与京师实际兵权。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李旦成为太上皇,李隆基随即发动先天之变,赐死可能争夺大位的姑姑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间,前30年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但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加上政策失误,宠信杨贵妃和重用安禄山,导致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逃往四川,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唐朝中衰玄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元756年李亨自立为帝,即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于公元762年5月3日病逝,享年77岁,死后葬于泰陵,仅13天后儿子肃宗李亨也逝世了。

人物生平

早年

武后垂拱元年秋八月五日戊寅(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后以其日为千秋节、天长节[2]。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永昌元年(689年),祖母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孝敬帝为子,继其香火。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氏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天授三年(692年)十月戊戌,李隆基出阁,开府置官属。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少年时代就显出了极有胆识的性格。当他七岁时,正是武周时期,武懿宗自认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里。有一次,武氏诸王到朝堂参加每月朔望的两次会见时,他看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不悦,便利用自己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李隆基却理直气壮地责问:“我家的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挟迫我的车骑随从!”[3]祖母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不仅未加罪于他,反而更加宠爱他。虽然李隆基获得了祖母的宠爱,但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其母窦氏与嫡母皇嗣妃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骨无踪。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4]抚养、照料年幼丧母的李隆基。同年腊月丁卯,李隆基由楚王改封临淄郡王。根据《唐会要》的记载[5],就在长寿二年,李隆基娶王氏为郡王妃。

圣历元年(698年),李隆基再度出阁,赐第于东都洛阳的积善坊。大足元年(701年),随祖母回到西京长安,赐宅于兴庆坊。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政变后,伯父唐中宗复位。景龙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兼潞州别驾。

唐隆之变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韦后想效法武则天自称皇帝,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密谋,以中宗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中宗少子)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父亲相王李旦参政。韦党宗楚客、韦温、纪处讷等人,极力反对相王参谋政事。相王不想卷入宫廷斗争,对事件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李隆基就主动地策划了消灭韦党的宫廷政变。

当时韦后想称帝登基,对太平公主立李重茂为帝不满;李隆基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壮大自己。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原来亲近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变态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劝其立即发动攻势。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锺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6]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锺绍京住处。这时,锺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势难免罪。”锺绍京明白,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

二更时分,葛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党掌握军队的韦璿、韦播、高嵩,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之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罪及三族。”羽林军将士纷纷表示从命。李隆基率众出禁苑南门,进攻宫城。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相约在凌烟阁会见。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门。韦后惶恐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献于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画眉,也被斩首,其夫武延秀同时被杀(一作夫妇皆在内堂力战而死)。凡是诸韦及韦后亲信均被逮捕斩首(但并未杀绝韦家人),史称唐隆之变。

这时,李隆基才将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7]当日,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太子时期

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于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为睿宗。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兄长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在秋七月己巳,册立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景云。九月庚戌,李隆基长子李嗣直封为许昌郡王,次子李嗣谦为真定郡王。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同时,太平公主在后宫中,包括李隆基的身边大量安插耳目[5]。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处分。九月,李隆基的一位妾室杨良媛生下他的第三子李嗣升,即日后的唐肃宗。杨良媛怀孕时,东宫中依附于太平公主的耳目,“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8]”,李隆基心不自安,甚至因太平公主之故试图为杨良媛堕胎。在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禅让于太子。太平公主虽力劝睿宗不要放弃处理大政的权力,但已无济于事了。

李隆基于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即位,是为唐玄宗,改元先天。当时,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党,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当前要务。而太平公主的党羽看到玄宗锐意亲政,就想废黜玄宗。

先天元年(713年)七月,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决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闲厩取出御马并调家兵三百余人,亲自率领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暂时走脱,最后自缢而死。太平公主惊恐万状,先逃入山寺,后被赐死于家,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一切军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了。

先天元年十月,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阅兵于骊山下,调动二十万人马,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声势浩大。但由于军容不整,欲斩兵部尚书郭元振,因宰相刘幽求、中书令张说求情,将其流于新州(今广东新兴)。接着,以制军礼不肃罪杀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本来,玄宗只是为了整顿军纪,树立自己的威信,并无意杀唐绍,但由于金吾将军李邈仓促宣敕,无可挽回,故而玄宗罢了李邈的官。由于两位大臣得罪,诸军震动很大,秩序不稳,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稳定,玄宗赞叹不已。

开元时期

先天元年十二月,改元为开元。开元时期的三十年是唐朝的极盛时期。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议:抑制权贵,重视爵赏,纳谏诤,禁贡献,他都采纳。无关大局的具体问题,他都放手让姚崇处理。有一次,姚崇奏请决定郎吏的任命问题,姚崇再三请求玄宗决定,玄宗只是仰视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应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应当与朕共议,郎吏小官的事,何须一一烦朕!”自此以后,群臣于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决定。

玄宗弟薛王李业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弹奏。薛王李业为其求情,玄宗命中书、门下复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正确,不可纵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从此,所有贵族都不敢放肆。

为了纠正奢华的风气,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欶:“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开元二年七月条)同时,还罢两京织锦坊。他还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遵简俭,凡送终物品,均不得以金银器为饰。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

为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玄宗喜爱阅读史书,读到有关政事的问题,他特别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于是,他要宰相为他推荐侍读,帮助他读书。开元三年(715年)九月,马怀素、褚无量被推荐为侍读。玄宗对侍读非常尊敬,亲自迎送,待以师傅之礼。开元三年(715年)正月,玄宗次子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设置黑水府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朝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设置黑水府,置黑水军,对黑水靺鞨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并勘探了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新唐书·北狄传》记载:“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宴于东都集仙殿。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贤”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玄宗重视人才的态度。

天宝时期

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自认为天下已经太平,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华,减少过问政事。陈建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他觉得国家太平,要表现国家的欢乐盛况,于是大宴五凤楼,在五凤楼的殿前,开了一个盛大的同乐会,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百剧杂陈,让三百里之内的刺史县令,都要带领当地的乐舞伎人,集合到五凤楼之下来表演,这种欢乐表演,热闹喧天,连续了五日之久。”

玄宗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武惠妃不久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以为逝世多年的母亲窦氏祈福的名义,敕书儿媳、第十四子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氏为贵妃。

杨贵妃不仅个人受宠,其三个姐姐也均赐府邸于京师,宠贵赫然;其远堂兄杨国忠也因而飞黄腾达。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辔授鞭,贵妃院有织绣工七百人。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他们献给杨贵妃的贡品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官吏竞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民间竟然流行歌谣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门楣。”可见,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社会影响相当深远。

生活的奢靡,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腐败。天宝初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被重用为相。李林甫为了掌握大权,反对谏官有益的建议。他训斥诸谏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须多言!”补阙杜琎上书言事,次日即被降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令。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有谏诤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认为凡在德才方面超过自己者,他都设法将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他就把卢绚调任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刺史,并欺骗玄宗说卢绚因病不能理事而弃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严挺之,李林甫又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职,便于他养病。于是,严挺之又被送到东京(今河南洛阳)养病去了。李林甫虽然专权乱政,但其在位期间,政局尚稳。天宝十载,唐节度使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在西域中亚的怛罗斯发生怛罗斯战役。

李林甫欺上压下并未引起玄宗注意,他反而仍然认为天下无事,把主要政事交由李林甫处理。高力士多次劝他不可使大权旁落以免失去君威,他还甚为不悦,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责。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玄宗一方面重用擅权弄法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方面信任居心叵测的边将安禄山,以图左右平衡。

杨国忠的专权乱政比李林甫更甚,重用亲信,排斥异己。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大饥,因京兆尹李岘不甚顺从,遂以灾气归罪于李岘,贬李岘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后来霖雨成灾,玄宗过问灾情,杨国忠取最好的禾苗给玄宗看,掩盖灾情真象。扶风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区的灾情,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责任。因此,天宝十三载(754年)虽然关中灾情严重,但无人敢如实上报。连玄宗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也说,杨国忠大权在握,赏罚不公,连他也不敢说话了。

范阳(今北京附近)节度使安禄山为了和杨国忠在玄宗面前争宠,二人互相诋毁。玄宗对此摇摆不定,认为主要政事交付宰相,边防事务交付诸将,无可忧虑。这样一来,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反唐的大叛乱。

唐玄宗虽然没有发动过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时那样的大规模的开边军事行动,但是他在位期间中原周边地区与邻近少数族吐蕃、契丹、南诏等的战事连绵不断。在边疆军事胜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长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宠爱有战功的边将。边将也因此不停对外族开战,以邀功赏。特别是李林甫为遏制政敌而拉边将牛仙客入相后,更开放了蕃将以边功为手段,窥伺中央政权的机会。

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游乐。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玄宗本不太相信鬼神之说,后来崇信方士张果,渐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长生不老,以是朝野争言符瑞。李林甫死后,又以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担任丞相,李林甫在位时尚可稳住朝政,杨国忠不仅没有李林甫的才干,反而纵容贪污腐败,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杨国忠与手握兵权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生冲突,安禄山决心先发制人,发动叛变。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于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史称安史之乱。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途中至马嵬驿,士兵哗变,士兵砍杀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权衡轻重下后,为了保命及维持君威,不得已下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勒死。

对玄宗早有不满的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太上皇,玄宗长达44年的统治告终。

晚年

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随着安禄山被杀,郭子仪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乾元三年(760年)七月,宦官李辅国奉承肃宗,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被软禁于太极宫(西内)甘露殿。高力士、陈玄礼等人被贬谪,玄宗浸不自怿、忧郁寡欢。

宝应元年农历四月初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崩逝于长安城太极宫甘露殿内,享寿七十六岁,在位四十四年。仅仅半月后,同年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久病未愈的唐肃宗李亨亦驾崩于长生殿,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仅短短的六年。广德元年(763年)三月,唐代宗将唐玄宗李隆基安葬于唐泰陵(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处)。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评价

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臣,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盛世”。开元十四年(726年)杜甫《忆昔》有诗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虽然玄宗后期怠政,但直到他在位四十三年的天宝十三载(754年),仍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9]。

后妃

皇后

  • 王皇后(?-724),父王仁皎,双胞胎兄王守一。李隆基八岁时聘为临淄王妃,后册太子妃、皇后。皇后及其父对李隆基多有协助。无子失宠,因佩带符厌求子,被废为庶人,旋即去世。后宫众人对她相当思慕。唐代宗即位时,恢复其皇后封号。

  • 贞顺皇后武氏(699?-737),父恒安王武攸止,姑祖武则天。有宠,初封婕妤,累进惠妃,礼同皇后。生夏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上仙公主、寿王李瑁、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工于心计,谗害王皇后。勾结李林甫,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三子死后,武惠妃惊惧愧疚而死,追封皇后,葬敬陵,但按妃礼服丧,后被唐肃宗废去一切皇后祠享。

  • 元献皇后杨氏(699-729),父郑国公杨知庆,姐节愍太子妃。入东宫为太子良媛,后封贵嫔。生唐肃宗李亨、宁亲公主。开元间去世,肃宗即位追谥元献皇后,祔葬泰陵。

  • 董贵妃,原为良娣,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封皇帝良娣董氏为贵妃,见于《全唐文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13]一说即《明皇杂录》上和唐玄宗一起接见十岁的刘晏的贵妃。

  • 淑妃杨真一(692-749),原为良娣,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为淑妃[13],太平公主死后离宫入道。

  • 武贤妃,原为良媛,延和元年十月太上皇册为贤妃[13]。

  • 杨贵妃(719-756),号太真,一说字玉环。父齐国公杨玄琰。宠妃,擅歌舞音律,四大美人之一。初为寿王李瑁王妃,因姿色冠代,先被敕令出家为女道士,还俗后受册封为唐玄宗贵妃,礼同皇后,杨国忠等家人获得加封重用。安史之乱中被玄宗赐死于马嵬驿。

  • 项贵妃,弟项承晖,某公主母。墓志称项承晖为“贵妃之令弟,公主之季舅”[14]。墓志所记时间为天宝十载,时杨氏为贵妃,此处贵妃亦可能是妃嫔的泛指。

  • 赵和丽妃(693-726),父乐人赵元礼。本潞州伎人,玄宗为临淄王时纳为侧室。有宠,生皇太子李瑛。谥曰和。

  • 刘华妃,玄宗为临淄王时纳为侧室。生玄宗长子奉天皇帝李琮、靖恭太子李琬、仪王李璲。

  • 钱妃,徽号无载,或为德妃。生棣王李琰。

  • 淑妃皇甫氏(694-735),父左监门卫副率皇甫日休。东宫姬妾之一,有宠。玄宗即位封德仪,生鄂王李瑶及临晋公主。追封淑妃。杜甫为她作《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碑文。

  • 卢贤妃,初封美人,大历中去世,追封贤妃。生信王李瑝,其子墓志中称她为卢贤妃。

  • 顺妃韦秀(?-740),父兖州都督韦鐬,母永寿公主。外祖父母为唐中宗与韦皇后,唐玄宗为其堂舅。具体徽号无载,谥曰顺。

  • ***,父林庭珉,生宜春公主、万春公主。见于《元和姓纂》。

  • 武贤仪,父武周高平王武重规 。开元间入宫,封才人,进贤仪。生玄宗幼子凉王李璿,汴王李璥。又称小武妃。

  • 郭顺仪,父郑州刺史郭义,兄御史大夫郭虚己。入宫封顺仪。生永王李璘。郭顺仪早逝,李璘由兄李亨(唐肃宗)养大。

  • 郭婉仪,仅知刘长卿(709-780)有《故女道士婉仪太原郭氏挽歌词》,司空曙(720-790)有《故郭婉仪挽歌》一首,郭婉仪或为郭顺仪。

  • 董芳仪,生广宁公主。

  • 世妇

  • 柳婕妤,父尚书右丞柳范,生延王李玢、长女永穆公主。

  • 高婕妤(694-739),开元初入宫为才人,生颍王李璬、昌乐公主。追赠婕妤。

  • 美人张七娘(701-724),父冀州南宫县令张元福。开元元年入宫,册为美人。

  • 锺美人,兄左武卫中郎将钟恭容。生济王李环。

  • 王美人,生陈王李珪。

  • 杜美人,生万春公主。万春公主母或为***仪。

  • 刘才人,玄宗为临淄王时纳为侧室。生光王李琚。

  • 阎才人,父赠朝散大夫阎力,母太原郡太夫人太平观女道士王紫虚。生义王李玼和信成公主。早逝。

  • 陈才人,生丰王李珙。

  • 郑才人,生恒王李瑱。

  • 张才人(?-742),生晋国公主。

  • 常才人,生新平公主。

  • 赵才人,生寿光公主。因故出家,卒,公主伤感成疾也去世。

  • 情妇

  • 虢国夫人,杨贵妃之姐,排行第三,嫁裴氏为妻,生有一双儿女,裴氏早亡后,她成为唐玄宗的情妇,同时她还是宰相杨国忠的情妇,安史之乱后,杨贵妃、杨国忠相继遇难,虢国夫人自刎未死,不久在狱中死去。

  • 其他

  • 曹野那姬,中亚粟特人[15]。可能是西域曹国进献的胡旋女。生寿安公主李虫娘。

  • 崔氏,崔湜长女,被父送给李隆基。

  • 崔氏,崔湜次女,被父送给李隆基。

  • 郝氏,父郝洽,被临淄王纳于潞州。

  • 身世存疑人物

  • 江采𬞟,号梅妃,不见于正史。部分学者认为是传说人物。唐玄宗开元年间所设三妃为惠妃、丽妃、华妃[16]。且终唐一朝,始终没有梅妃这一封号。

  • 莫才人,《酉阳杂俎》所记,真伪不详,宁王李宪所献,善唱秦声,号“莫才人啭”。

  • 鸾儿,传说玄宗登基前爱妾,曾作“袖里香”。

  • 子女

    1.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第一子,母刘华妃)

    2. 废太子(郢王)李瑛(第二子,母赵丽妃)

    3. 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元献皇后杨贵嫔)

    4. 棣王李琰(第四子,母钱妃)

    5. 鄂王李瑶(第五子,母赠淑妃皇甫德仪)

    6.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第六子,母刘华妃)

    7. 光王李琚(第八子,母刘才人)

    8. 夏悼王李一(第九子,母贞顺皇后武惠妃)

    9. 仪王李璲(第十二子,母刘华妃)

    10. 颍王李璬(第十三子,母高婕妤)

    11. 怀哀王李敏(第十五子,母贞顺皇后武惠妃)

    12. 永王李璘(第十六子,母郭顺仪)

    13. 寿王李瑁(第十八子,母贞顺皇后武惠妃)

    14. 延王李玢(第二十子,母柳婕妤)

    15.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子,母贞顺皇后武惠妃)

    16. 济王李环(第二十二子,母锺美人)

    17. 信王李瑝(第二十三子,母赠贤妃卢美人)

    18. 义王李玼(第二十四子,母阎才人)

    19. 陈王李珪(第二十五子,母王美人)

    20. 丰王李珙(第二十六子,母陈才人)

    21. 恒王李瑱(第二十七子,母郑才人)

    22. 凉王李璿(第二十九子,母武贤仪)

    23. 汴哀王李璥(第三十子,母武贤仪)

    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代国公主碑》中记有在734年参加代国公主李华葬礼的安王李洵,为早夭七子之一。

    唐玄宗共有29位女儿[17],如下:

    1. 永穆公主(长女,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2. 常芬公主(次女,下嫁张去奢)

    3. 临晋公主(同记为次女,母皇甫德仪,下嫁郑潜曜)

    4. 孝昌公主(第三女,夭折)

    5. 唐昌公主(第四女[18],下嫁薛锈)

    6. 灵昌公主(第五女,夭折)

    7. 常山公主(第六女,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8. 齐国公主(母杨贵嫔,第八女,先封为兴信公主,又封为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

    9. 万安公主(天宝年间出家做道士)

    10.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11. 晋国公主(第十一女,母高才人,先封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12. 怀思公主(号登真,夭折)

    13.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14. 卫国公主(先封为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

    15.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16. 信成公主(母阎才人,下嫁独孤明)

    17. 永宁公主(第十七女,下嫁裴齐丘)

    18. 楚国公主(先封为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

    19. 宋国公主(第十九女,母皇甫淑妃,先封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

    20. 昌乐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窦锷)

    21. 太华公主(第二十一女,母贞顺皇后,下嫁杨锜)

    22. 寿光公主(第二十二女,母赵才人,下嫁郭液)

    23. 乐城公主(第二十三女,下嫁薛履谦)

    24. 咸宜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洄,又嫁崔嵩)

    25. 宜春公主(母***仪,夭折)

    26. 广宁公主(母董芳仪,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

    27. 万春公主(母杜美人,或为***仪,下嫁杨朏,又嫁杨锜)

    28.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

    29. 寿安公主(母曹野那姬,名“虫娘”,下嫁苏发)

    记载有误的公主

    1. 高阳公主,第二十女。(《全唐文卷二十四》记载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为高阳公主的一段册文[19]。《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中没有唐玄宗的女儿曾被封为高阳公主的记载。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太宗女高阳公主的册文,被误放至玄宗之列。但据《新唐书》的记载[20],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为三百户。[21]唐玄宗时公主所获食邑曾从五百户增加到一千户。因此从食邑“一千户”判断,这位高阳公主应是唐玄宗的女儿。可能是《新唐书》漏记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经的封号。)

    2. 普康公主(夭折,疑为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资料误记于玄宗女之下。)[22]

    3. 乐成公主,第二十三女。与寿光公主同时册封,可能为乐城公主之笔误。记载于《全唐文卷二十四》。

    影视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 杨贵妃(1927年) - 陈宝琦饰演

  • 杨贵妃(1939年) -舒适饰演

  • 杨贵妃(1955年) - 森雅之饰演

  • 杨贵妃(1962年) -严俊饰演

  • 杨贵妃(1976年) - 思维饰演

  • 剑仙李白(1983年) -王伟饰演

  • 杨贵妃传奇(1986年) -金汉饰演

  • 杨贵妃(1986年) -宗华饰演

  • 珍珠传奇(1987年) - 吴风饰演

  • 大唐名捕(1990年) -杨得时饰演

  • 杨贵妃(1992年) -刘文治饰演

  • 唐明皇(1993年) -刘威饰演

  • 大明宫词(2000年) -吴军饰演

  • 杨贵妃(2000年) -江华饰演

  • 天子寻龙(2001年) -陈浩民饰演

  • 大唐歌飞(2003年) -唐国强饰演

  • 神鬼八阵图(2006年) -张谦饰演

  • 大唐芙蓉园(2007年) -赵文瑄饰演

  • 杨贵妃秘史(2010年) -黄秋生饰演

  • 太平公主秘史(2012年) -张翰饰演

  • 唐宫燕(2013年) -李承铉饰演

  •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2015年) -黎明饰演

  • 大唐荣耀(2016年) -秦汉饰演

  • 妖猫传(2017年) -张鲁一饰演

  • 宫心计2深宫计(2018年) -马浚伟饰演

  • 长安十二时辰(2019年)(以圣人名义) -冯嘉怡饰演

  • 文学形象

  • 黄易- 《盛唐三部曲》(《日月当空》、《龙战在野》、《天地明环》)

  • 梁羽生 “大唐三部曲”《大唐游侠传》中出场,《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提及

  • 标签: 唐玄宗

    更多文章

    • 如何客观评价宋真宗赵恒?宋真宗死后谁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之子,赵恒在位期间重用贤臣,勤于政事,使得北宋曾一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辽圣宗耶律隆绪,是辽景宗耶律贤与萧太后的儿子,他在位期间,与萧太后创造了辽国的鼎盛,被辽人誉为“小尧舜”。那么辽圣宗宋真宗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

    • 东晋晋康帝司马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康帝,司马岳

      晋康帝司马岳是晋明帝司马绍嫡次子,他的哥哥司马衍是嫡长子,同时也是东晋第三位皇帝。那么有儿子的司马衍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弟弟司马岳呢?司马衍和司马岳一样,都是短命皇帝。342年司马衍身体不适而后病情加重,可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无法继位。当时晋成帝的舅舅庾冰建议他立年纪大一点的君王,才能稳住朝堂

    • 宋徽宗赵佶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如何评价宋徽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本来按照排序,他只有当藩王的命,他的哥哥宋哲宗掌朝政15年后病逝,无子继承,他有幸承兄登临帝位,却风流浪荡,沉溺声色,重用奸佞,为政昏庸无能,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其中许多细节知道的人恐怕不太多吧?在此专门聊聊。(一)骗取信任当上皇帝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

    • 金朝金哀宗完颜守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完颜守绪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十二月,金宣宗完颜珣在内外交困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病死于南京开封府,立太子完颜守绪继位。完颜守绪接手的是一个行将覆灭的帝国,此时的金国早已不负往日的繁盛,在军事方面,金国对蒙古作战屡屡失败,同时,又与西夏也陷入了苦战,两国相互消耗,互相残杀。金宣宗时又下诏进攻南宋,结果被宋军

    • 唐穆宗李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是唐宪宗的第三子。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不过他有势力强大的母亲,其母乃郭子仪的孙女,郭氏在朝野上下广结党羽,便是宪宗也奈何不得。唐宪宗起初趋向于长子李宁,可人家当了两年太子而亡,次子李恽除了这个皇帝老爹外,再没有其他任何家庭背景,宫廷内外几

    • 五代十国吴国吴睿帝杨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吴睿帝,杨溥

      吴睿帝杨溥(900年-938年),五代时期南吴君主,杨行密四子,母王氏。杨渥、杨隆演之弟,南吴唯一正式称帝的君主(先前仅称王)。杨隆演称吴国王时,封杨溥为丹阳郡公。吴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去世,因其三弟杨濛年长且不为权臣徐温所喜,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国王位,明年(921年),改元顺义。顺义七年(

    • 五代十国南唐唐烈祖李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昪

      唐烈祖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徐州人,原称“徐知诰”,是南吴大臣徐温养子。关于李昪的身世,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就收录了四种不同的说法[1]。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李昪是唐朝皇族后裔,

    • 五代十国南唐唐元宗李璟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璟

      唐元宗李璟(916年-961年9月12日),字伯玉,原称徐景通、徐瑶,南唐建立后,复本姓李,改名璟,徐州人。对后周称臣后,又为避后周信祖讳,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为中主、嗣主。李璟的书法颇佳,词亦有名,与其子李煜并称“南唐二主”。

    •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煜

      李煜(937年5月5日-978年8月15日),又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徐州人。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锺山隐士、锺锋隠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史书描述其政治上毫无建树,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获誉为“千古词帝”,作品千古流名

    • 如何客观评价宋光宗赵惇?宋光宗为何被逼成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光宗,赵惇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一共涌现了将近500位皇帝,这些皇帝有的非常有作为,不仅将国家发展壮大,还对中国历史发展甚至世界历史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窝囊皇帝也不少,而且每个朝代都不少。今天介绍的窝囊皇帝来自宋朝,虽然宋朝窝囊皇帝蛮多的,但至少在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