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汉献帝刘协?

如何评价汉献帝刘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96 更新时间:2024/1/28 10:41:34

如果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称帝,肯定会百般滋味在心头。但唯独没有高兴。因为刘备做了一件事让他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从某些角度来说,刘备比曹氏父子更可恶。但就是他心中有气,也无可奈何,因为他还在曹丕的严密的监视之中。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

不过汉献帝刘协在所有的被逼退位的皇帝中,算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曹丕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杀了他。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还保留了天子的礼仪,像天子一样祭祀祖先。并且曹丕在称帝后还客气的对汉献帝说:“以后有什么好东西咱俩一起享用!”不得不说,做了皇帝的曹丕不但厚道还是非常可爱的。

但汉献帝再也没有心情去干涉曹丕当皇帝,因为汉献帝为了暗算曹操,已经牺牲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因此汉献帝在此时已经认命的。非常爽快的让出了皇帝,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曹丕。然后静静的当自己的山阳公去了。

汉献帝禅让之后不到一年,刘备也做了皇帝。汉献帝知道消息之后也只是苦笑,这些人原本就不是为了大汉的江山,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已。只是把话说的很漂亮。

只是这些话汉献帝不敢说出来,他只能跟曹家人保持高度的一致。曹家人怎么说刘备,汉献帝就怎么说刘备。所以汉献帝的一生确实非常悲惨!所以说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很风光,末代皇帝还是很凄凉的!

1)汉献帝刘协出生悲惨!

汉灵帝的皇后何氏,据历史记载家里是开肉联厂的。因为选秀的时候贿赂了太监,因此何氏才被选入宫中。也许是因为何氏的名声实在太差,所以很多人对她贬低。但事实就是,何氏被汉灵帝看上,然后怀了孕,生皇子刘辩,也就是汉少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何氏能从宫女一路混上皇后,还是非常厉害的。最起码长相肯定漂亮,否则汉献帝也不会看上她,一起滚床单,然后把她立为皇后。但何氏当了皇帝之后非常妒忌,只要是汉灵帝睡过的女人,何皇后统统都要照顾一翻,手段非常毒辣。

汉献帝的母亲是王美人,长得非常漂亮。汉灵帝非常喜欢,经常一起滚床单。这王美人就怀孕了。王美人怀孕后非常恐慌,就要来打胎药,准备打掉孩子。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药来路不明,被人用假药骗了,吃了打胎药后完全没有用。王美人以为是神灵保佑,就把刘协生了下来。

刘协一生下来,王美人还在坐月子期间,何皇后就派人偷偷的把毒药放在汤中,王美人就被毒死了。汉灵帝非常震惊,查出来是何皇后的主谋,也没办法,只好把刚出生的刘协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所以汉献帝刘协一出生就非常坎坷。虽然刘协这时候由董太后抚养,还比较安全。但那边的何皇后却跟哥哥何进,把整个大汉江山玩烂了。

我们上面说过,何皇后就是贿赂太监才进的宫。后来在太监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坐上皇后的位置,因此跟汉灵帝宠幸的十位太监,关系非常好。何皇后毒杀王美人,汉灵帝非常气愤,要废掉何皇后,但多亏太监们求情,汉灵帝才放过了何皇后。

并且在灵帝死后,何皇后更是靠着太监们的帮助,让儿子刘辩坐上了皇帝之位。可以说何皇后跟太监们的关系那叫一个“铁”。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

太监们掌握着权力,但不干人事,谁出钱多就封官,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出了大价钱就做了太尉。因此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大臣们非常不满。何皇后的哥哥作为外戚,就做了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当然是跟朝臣要打成一片。

因此这就产生了矛盾,朝臣要杀太监,恢复朝廷秩序。何皇后跟太监关系好。因此何进就比较为难了。最后何进听信了馊主意,要各路诸侯一起进京,共同逼迫太后杀太监。要是大家都说杀,何皇后也没办法。

太监听说了,就很生气,跑到何皇后哪里哭诉。何皇后就派人去叫何进,想让何进和太监和好。但太监却谋划在皇宫伏杀何进。因此何进一进宫就领了盒饭。但太监还是小看了何进,何进是带兵进宫的,何进死后袁绍带着兵冲进宫里把太监一顿乱杀。

太监也不甘示弱,就劫持了皇后和小皇帝杀出宫外。就这样长安城里乱成一锅粥。皇帝和太后没有了踪迹。

这时候董卓就领着3000西凉骑兵就进京了。找到了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两个人都八九岁的样子。汉少帝只知道哭哭啼啼,刘协却说话有条有理。更重要的是,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董卓也姓董,董卓找到了一点关系。

因此董卓一到长安就控制了局势。就自作主张废掉了刘辩,转立刘协做了皇帝。然后把汉少帝和何皇后毒杀在一个小黑屋里。虽然何皇后死的也很悲惨,但大汉的乱局还真是她们兄妹一手炮制出来的。

刘协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涯!

2)跟着董卓跟着曹操,基本差别不大。

董卓为什么要重新立一个新皇帝,就是告诉世人,皇帝我都可以换,都给我老实点。董卓几乎以一己之力毁掉了大汉,只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

董卓在长安都做了什么:

第一,让九岁的汉献帝给他封官,往大了封,只要没超过皇帝,就一直无限接近皇帝。引起连锁反应,外面的封疆大吏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兼并土地。

第二,在朝中乱杀大臣,清除异己。

董卓没有政治才华,抬杠又抬不过其他文人。因此只好靠杀来震慑群臣。按理说你杀群臣就可以了,他对自己人也不是很友好。一次吕布犯了一个小错,董卓抓起小戟就朝吕布扔过去,吕布吓死了,后来几次赔罪,董卓才勉强放过。

第三,董卓在长安纵兵抢劫屠杀百姓。人家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董卓不一样,他住在长安还抢长安的百姓。这一下搞的长安人对董卓意见非常大。

汉献帝刘协年纪还小,只好老老实实的看着董卓胡作非为,也没有一点办法。就是人家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但董卓是自作孽不可活,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设计杀死。当然正史上是没有貂蝉的事,而《三国演义》却把这一段描写的非常精彩。

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作乱了一段时间,最后还起了内讧。汉献帝刘协就如同香饽饽一样,被这些人抢来抢去,过着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最后这些人在互相攻伐中死的差不多了,汉献帝才得以脱身回到洛阳。

而洛阳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大人物在等着他,这一个人就是曹操。汉献帝又是羊入虎口。曹操把汉献帝带回的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汉献帝一到许昌,大汉这一次彻底完了:

第一,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是曹操靠自己的努力从别人手里夺过来的。曹操实行“唯才是举”,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冲着曹操来的。因此他们不是效忠的汉朝。汉献帝的班底彻底没有了。

第二,曹操有政治才华。他占领许昌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稳定农业的政策,让这里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老百姓已经认定曹操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完全不再忠于大汉。

第三,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对汉献帝进行全面控制。汉献帝根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从后来汉献帝的种种小动作可以看出来,汉献帝还是有才华不甘心的。但可惜碰到了曹操。

因此,汉献帝被董卓当傀儡的时候,还有自己的势力,但到曹操这里,就真的是净身出户了,变成光杆司令。啥也没有。

而曹操就利用汉献帝的名头,给自己升官,最后升到魏王。名正言顺的升。汉献帝有限的几次挣扎,想利用董贵人的家族诛杀曹操,结果董贵人怀着孕被曹操勒死,董家灭族。伏皇后的父亲有心为国,结果也被灭族,伏皇后被勒死。曹操扫清了所有的威胁,汉献帝变成孤家寡人。

3)曹丕称帝,被贬为山阳公!

不管怎样,曹丕还是没有杀死汉献帝刘协,而是在禅让之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继续保持天子的仪仗。不得不说,曹丕确实非常大度。因为很少有人取代前朝后,还敢把前朝的皇帝留下,因为这样风险极大。

南朝的刘裕当了皇帝,把司马氏屠戮一空。北齐的高洋称帝,把已经改为“元”姓的拓跋氏几乎杀光。所以但从曹丕不但留下汉献帝刘协的性命,还允许他保留天子礼仪,就可以看出曹丕的自信和大度。也就是曹丕相信,他建立的魏国都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的,因为这个国家不是继承的,也不是篡位的,而是自己家族花两代人的时间打出来的。

曹丕的决定对于汉献帝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在曹操勒死伏皇后之前,伏皇后跪爬到汉献帝面前,请求汉献帝救自己。但汉献帝无可奈何的垂泪:“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怎么有本事救你!”

也就是说,汉献帝每天都徘徊在生死之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杀。但曹操和曹丕都是讲规矩的人,不是莽撞的董卓。因此他们不会杀掉汉献帝。

曹丕在公元前220年称帝。刘备这边就传言汉献帝已经死亡。刘备遂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

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了。汉献帝死没死,刘备肯定知道。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整个魏国都知道,刘备的暗探能不知道,这简直在说笑了。蜀国就是再闭塞,刘备也不会连这点消息都弄不来。更何况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都知道。汉献帝还是监禁中的人。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刘备在骗人,骗的是蜀国人。让汉献帝名正言顺的死去,刘备好名正言顺的继承汉室正统。刘备这样能骗过蜀国的人吗?当然可以,更何况还有很多宁愿相信谎言也不愿相信真理的人。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有时候就是掩耳盗铃,大家都在掩耳盗铃。就是汉献帝自己大声说:“我没死!”但蜀国还是没人相信。刘备这一招虽然说自己是登上了皇位,但这种做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却让魏国和吴国的有识之士嗤之以鼻。也只有后世的傻瓜才相信:刘备对汉献帝活着不知情!

汉献帝当然知道这一切,曹丕肯定不会背这个黑锅。肯定是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汉献帝,然后意味深长的说:“现在可以看清刘备的真面目了吧!”

汉献帝当然知道刘备的真面目,这是一个跟曹操一样的枭雄。他的目的也许是兴复汉室,但打下江山后绝不会让自己做皇帝。所以自己跟着曹操还算好的,至少可以平安度过一生,没有意外死亡。如果跟刘备,说不定就已经病死了。现在自己没死,却已经在蜀国被刘备死亡了。并且还大张旗鼓的为自己送葬。刘备真阴险。

所以汉献帝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枭雄。

综上所述:汉献帝的一生可以说分外坎坷。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甚至在妈妈肚里就已经和打胎药做斗争了。

虽然他一生坎坷,被人当作傀儡抢来抢去。但最后还是在曹氏父子的魏国平安的度过了一生。虽然他还活着,还是被急于当皇帝的刘备郑重发丧,被死去。因此他也得以看透刘备的真面目。

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刘备阵营里,肯定逃脱不了病死的厄运。因此汉献帝得知刘备给他发丧,然后自己称帝,也只有苦笑了。但就是他说什么,蜀国人也不会相信他。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标签: 汉献帝

更多文章

  • 十六国时期前秦世祖:苻坚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苻坚

    前秦世祖苻坚为我们留下许多成语,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这些成语都和淝水之战相关,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苻坚不幸成为这次战役的背景帝,他建立的庞大的前秦帝国也在淝水之战不久之后土崩瓦解。尽管如此,历史上对苻坚的评价很高,现代的史学家柏杨甚至把苻坚拔高到千古一帝的高度。

  • 如何评价隋恭帝杨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恭帝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开创了科举制度,也修建了运河、征伐了高句丽,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些行为也非常的劳民伤财,动摇国本,对国家造成巨大负担。在无休无止的兵役以及繁重的徭役的摧残下,百姓怨声载道,深陷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最终不堪重负,纷纷起兵反抗,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布全国。杨广的确是隋朝灭

  • 如何客观评价明仁宗朱高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驾崩于北征凯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炽获悉了朱棣驾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炽继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于皇宫中的钦安殿猝然驾崩,此时距离朱高炽继位只有不到九个月。关于朱高炽猝然驾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拓跋弘

    太上皇,又称为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是给予退位皇或者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禅位都是皇帝迫于形势而并非主动退位,例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但也有少部分皇帝是主动禅位,例如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等,他们作为太上皇期间,依旧掌握着实权。下面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下

  • 北魏孝武帝元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脩

    北魏孝武帝元脩,一说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则,鲜卑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母亲是李氏,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他曾被封为汝阳县公、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建义年间,辞散骑常侍,为平东将军、太常卿,后来又为镇东将军、宗正卿。530

  • 西魏魏文帝:元宝炬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元宝炬

    魏文帝元宝炬(507年-551年3月28日),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第三子,母杨奥妃,南北朝时代西魏建立者。元宝炬在魏宣武帝时因为父亲获罪受牵连,年幼的一众兄弟皆被幽禁在宗正寺,在宣武帝死后才重获自由,被叔叔元怿收养。武泰年间封邵县侯,530年被封为南阳王

  • 东汉汉和帝刘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和帝,刘肇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西汉灭亡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雒阳 (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

  • 如何评价宋高宗赵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高宗

    赵宋兵变上位,先天不足,所以防止武将黄袍重演,遂加大对武将的打压,岳飞的死实际上就是死在“岳家军”这三个字上。一群文采飞扬的大臣在汴京遥控指挥武将辽宋,夏宋作战,想想啥后果。宋朝文学大家辈出,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时代。文学家有个毛病,比较理想主义。所以这些文学家当重臣,不愿

  •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算不算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晋元帝

    公元317年,建立仅仅37年的西晋灭亡了。西晋这一点和秦朝一样,好不容易结束了天下分割的局面,没多久就消失了。西晋刚灭亡没多久,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司马睿又在江南重建了晋朝,史书上称之为东晋。司马睿也就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不过司马睿虽然是开国皇帝,和其他开国皇帝完全不同。作为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到死

  • 如何客观评价北周皇帝周武帝宇文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生于543年,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宇文邕从小就十分的孝顺,也很聪明,有学识,他的父亲宇文泰特别的喜欢他,说他以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宇文邕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辅城郡公,直到宇文觉登基为帝后,宇文邕晋升为了大将军,当时北周的朝政就已经被宇文护给掌控了,宇文觉的皇位还没有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