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木工方面有哪些成就?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木工方面有哪些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8 更新时间:2024/1/20 20:26:50

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只要坐上这宝座, 也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拥有全天下最大的权力了。有些皇帝为天下着想,在位期间尽自己全力去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国家更加富强。但是有些皇帝在却只顾自己享受奢靡的生活,从来不知道民间百姓疾苦,甚至还出了个问百姓吃不饱饭为什么不吃肉的皇帝。

历史小编今天所说的这位皇帝,也不算是一个明君,但是他在工匠方面却绝对是一把好手。这个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皇帝朱由校。他在位期间从来不看重权力,而是关注木工活,据说在当时很少有木匠能比得上他。那么,这位当时号称木匠功底第一的皇帝,他的工匠水平到底如何呢?

如果不算上所谓的南明,朱由校排在第十五位,第十六位就是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校继位的时候已经接近明朝末期了。他是朱常洛的长子,按照古代君主所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管他的才华如何,他注定都是当皇帝的命。

按理来说,像他这种身份的人,一出生就应该被重点培养,日后成栋梁之材才对。可是朱由校享受他的身份带来的荣耀以及便利的同时,却并没有做他该做的事情。先生教他的学识和治国之道,他都抛之脑后,唯独对木匠活感兴趣。

他在十六岁的时候继位,也到了该担起天下大任的时候了。可是这位小皇帝,从来就没有想过那些堆积在案上的折子该怎么处理,地方的问题又该如何治理。他甚至连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都不在意,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木工上。

只要皇宫里的木材质量上乘,就算一天吃不上饭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他的木材出了问题,皇宫里很多人都得遭殃。原本皇帝的职责是治理天下,可是他却把大权交给“阉党”魏忠贤和他的奶娘客氏,自己只顾沉醉在木匠世界里。

如果一个人经常听一首歌,或者看别人做同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就算没有完全学会,至少也会模仿一点了,教师这个职业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可是朱由校在木匠方面并没有人教他,完全是自学成材,甚至稳坐明朝木匠活的第一把交椅,妥妥的天才一个。

有人说朱由校是“明朝鲁班”,这一点可以说完全没夸大,但凡看到他作品的人都会忍不住夸赞。按理来说,拥有那么厉害技艺的人,一定是得到哪个高人指点的。

但是历史上却没有记载他是何人所教,只说他在小时候就已经展现了木匠的天赋了,是个真正的木匠天才。从设计角度来说,他所设计出来的款式在当时可是最潮流的,而且实用性也强。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去故宫游玩,去体验封建王朝带来的震撼。去过里面的人肯定都知道“乾清宫”,里面每个细节都非常完美。这里也是顺治皇帝的寝室,站在里面,仿佛还能看到他在里面所发生的种种。

除了顺治皇帝外,康熙也在这里住过,历经两代皇帝的“乾清宫”,里面的奢侈程度自是不必多说,单是工艺就已经让人觉得咂舌了。可是这么复杂的宫殿,愣是被朱由校用木材做出缩小版了。

由他所制作的“乾清宫”,长和宽都大概在一米左右。虽然不大,但是他做出的缩小版“乾清宫”却非常逼真,尤其是细节之处,更是完全符合他做事的性格,细致到极点了。

可惜,这么神奇的作品却没有被保留下来,在他完成了这项“工程”之后,没过多久就被他销毁了。销毁的理由是他觉得不够完美,心里有点失望。如果这项制作品没有被销毁,留到现在的话,其价值想想就觉得肉痛。

古代皇帝的龙床都非常庞大且沉重,朱由校觉得这样不方便使用,于是又开始发挥他的想像力,寻找比较轻便的材质,设计成了可折叠又方便移动的床。还有人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折叠床,在最初就是由他设计出来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木匠,他的眼光可不止放在这些物件上,和小物件相比,他更喜欢去挑战宏伟的宫殿,比如太和殿、中和殿,还有保和殿,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为了做好这两项大工程 ,向来对朝政不敏感的皇帝,竟然达到了衣不解带的程度,巴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让他待在工地。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只是一时兴起而已,几天过去就不会再坚持了。没想到,他这一坚持,竟然从工程开始,一直到宫殿完工,比其他一起干活的木匠还要认真得多。

除了把心思放在木匠上之外,朱由校还做过很多对正常人来说非常荒唐的事情,比如说重用阉人,让魏忠贤这个文盲去处理朝政大事,结果造成了很多冤案。

每一位皇帝在上位之前,都会有很多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人物,朱由校也一样,可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竟然不是他的父母或者其他亲人,而是他的奶娘。

在他上位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立后,而是非常宠爱他的奶娘客氏,把她封为了奉圣夫人。客氏虽然得到了朱由校的宠爱,可是她的年纪足足比朱由校大18岁,早就已经无法生孩子了。

为了防止其他女人的孩子影响她的地位,不知道在暗地里使了多少狠毒的手段去对付后宫的女人和小孩。客氏的这种行为,也导致朱由校的后宫竟然没有一个女人能为他传宗接代,那些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孩子也因为各种原因早夭了。因为没有继承人,他在去世前只能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

实际上,朱由校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性格,并不完全是他的错,他的父母生下他,尽管也安排了先生教他,但自己却整天忙着争权夺势,没有亲自教育他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

不过他的政绩虽然特烂,可他的木匠水平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他把这些木匠心思放在朝政上的话,说不定明朝还可能再续几年。

标签: 明熹宗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朱元璋和朱棣两位帝王的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

    第一个朱元璋的起点非常低,起于微末。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翻开家谱,往上数八代没有一个乡镇科级干部。而且朱元璋本人曾经做过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一路流浪一路讨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朱元璋却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迁,直接从社会最底层爬到了皇帝的位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很多的豪门贵族能取得辉

  • 怎么总结隋炀帝杨广的功与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炀帝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

  • 王莽为什么没有谥号 王莽算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

    对于王莽这个人物,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的,可以说不仅仅是争议,更有很多猜测,最主要的就是他的真实身份。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些,王莽在历史上更出名的虽然是他疑似穿越者的身份,但是要说起他的职业,好歹也是新朝的皇帝,而且还是开国皇帝,但是很显然这个身份的存在度并不高,那在历史上,他被承认是皇

  • 如何正确的评价王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莽

    很多人都喜欢把王莽称之为穿越者。王莽篡汉后虽然执政时间不长,但有很多政策给后世带来了很多影响。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在西汉衰败之际,王莽趁机偷取大权,随后称帝建立新朝,并且推行新政。而王莽的成就基本上也都在这些政策里面。可能王莽的出现会给人一种突兀感,历史上怎么会多出这样一号人物,还让他当了十几年

  • 如何评价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承乾谋杀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 如何客观的评价明英宗朱祁镇?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英宗

    世人每当提到明英宗朱祁镇,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便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前者差点让明朝提前200年灭亡,后者则害死了千古忠烈于谦。正因如此,很多人诟病明英宗,把他视作昏君庸主。其实,就事实而论,明英宗在位时却并非没有善举,至少在废除人殉和释放

  • 南朝宋少帝刘义符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义符

    说道刘义符,这是宋武帝刘裕的大儿子,17岁登基称帝,不过仅仅2年后19岁就被杀了。刘义符是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其父亲刘裕是平民出身的皇帝,经历了艰辛万苦才登上皇位建立刘松的。刘义符出生时他已经43岁了,老来得子的刘裕十分高兴,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于是无人管教的刘义符后来成了臭名昭著的昏君。被溺爱长大

  • 唐宣宗李忱和后世的哪位帝王最为相似?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宣宗

    话说一千多年前大唐皇宫里十六宅唐文宗李昂和诸王的一次兄弟诸王宴会,唐文宗喝了点小酒脸色红润,看到他的叔叔李怡呆若木鸡的坐在那里,以为其只比智障脸上多了点笑容却比智障少了言语,不会言语。文宗笑道:”诸王谁要是能让光王(李怡)言语,朕饮酒一升”,诸王讪笑起来,纷繁逗光王,引诱其言

  • 晚唐唐懿宗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初名李温,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年873年在位),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后晁氏,生母应为恭宪皇后王氏。大和七年(833年),生于藩邸。器度沉厚,姿貌雄杰,初封郓王。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驾崩后,在

  • 如何评价唐武宗李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留给世人最深的形象就是灭佛,唐朝中后期释教文化盛行,一度到了众多的地步。跟着僧侣和寺庙的大量添加,数千万顷的土地被强占。这些寺庙和僧侣还具有十多万的奴婢,并且不需要上税,他们具有不上税的权利,却并未对国家产生太多实践的价值,人数不断添加的他们终究又使更多的人成为蛀虫。会昌元年经过李德裕的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