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唐睿宗?李旦有哪些轶事典故?

如何评价唐睿宗?李旦有哪些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43 更新时间:2024/1/15 3:18:34

李旦,即唐睿宗,曾用名李旭轮 、李轮、武轮,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唐中宗李显的胞弟,唐朝第五位皇帝,在位共8年,真正掌权时间只有两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嗣圣元年(684年),李旦登基,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参与神龙政变,再次成为皇帝,后禅位于李隆基,于716年7月13日病逝,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

轶事典故

屡受猜忌

李旦于武氏当政期间,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帜,因此在中宗年间备受中宗及韦氏一党的猜忌。

景龙政变时,太子李重俊事败被杀。安乐公主与宰相宗楚客趁机陷害李旦与太平公主,诬称二人与李重俊同谋。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调查,哭谏道:“陛下富有四海,却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加以残害吗?相王昔为皇嗣,在则天皇后面前数日不食,请求将天下让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怀疑于他。”唐中宗只得作罢。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儿负责起草遗诏,曾想让韦皇后听政,并由李旦辅政。但宗楚客却对韦温道:“相王辅政,于理而言并不适宜,何况他和皇后又是叔嫂关系。自古礼制讲究叔嫂不通问,到时临朝之时,他和皇后又该如何为礼呢。”二人率诸宰相上表,请韦皇后临朝摄政。苏瑰虽表示反对,但李旦最终还是被罢去了辅政之权。

抱子而哭

唐隆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此番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当归于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庙不坠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天子问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道:“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李旦又问:“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李旦大为赞赏,将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广成子

绳奸之论

侍御史杨孚执法严明,纠劾官吏,不避权贵,因而受到权贵的诋毁。但李旦却道:“在老鹰搏击狡免时,必须赶紧帮助它,否则它就会反被狡免咬伤。御史绳奸(指纠劾奸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君主不对他多方保护,他必会被奸恶之徒所咬伤。”

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题发挥,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将会篡位,想借此挑拨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却认为这是天意让他禅位太子,决定“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见弄巧成拙,又极力劝谏,认为李旦不可禅位。李旦却道:“中宗年间,奸佞擅权,上天多次示警。我当时就曾请中宗择立贤子,以避灾祸,结果惹得中宗不悦。我为此忧惧数日,寝食难安。难道说,我能劝说中宗禅位,而临到自己该禅位的时候,却反而做不到吗?”

李隆基听闻消息,连忙入宫,叩头力辞。李旦道:“社稷能够安定,我能够登基,都是你的功劳。如今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我传位给你,是希望能转祸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虑。”李隆基仍极力推辞。李旦又道:“你若是一个孝子,就当接受禅位。难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吗?”李隆基只得答应,流涕而出。

人物评价

刘昫: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宋祁: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孙甫:睿宗以次子平王贤而有功,取内外属望之意,从长子辞让之诚,立为太子;又以时方多难,上象示变,自知行事不当天意,遂传位于子,此实大公之心,安宗社之计也。然为一妹所惑,虽传位而不授以政,使太子称帝而主细务,自称太上皇而断大事,此体岂正乎?故养成一妹之恶,致奸人党附从而逆谋,赖太子英果,先事诛之,不然内难可测乎?盖睿宗虽有大公之心,而明断不至也,惜哉!

石介:中宗在位,韦庶人、安乐公主用事,忠良屏失,谗邪并用,刑赏僭滥,贿赂公行,庶政尽隳,彝伦攸斁,宫闱恣丑秽之行,朝廷扇朋比之风,宗社﨑危,海内咨怨。睿宗时为相王,目击其事,常扼腕嗟叹,不胜窃愤,及乎身履帝位,亲握万机,则宜刷疵涤瑕,洗秽濯垢,沐浴中外,咸使洁清,缉熙谟猷,皆有条理,而乃不戒覆车,复蹈危辙,专纵太平公主,恣横以乱朝政,遂使海内失望,君子息心,苟非继之以圣主,唐祚或去矣。臣尝谓中宗、睿宗为庸主,良以此也。

欧阳修:① 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② 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

司马光:① 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12]②睿宗鉴前之祸,立嗣以功,所谓可与权矣。

范祖禹:唐自高祖取隋,五年而四方底平,九年而太宗立贞观之治,几于三代,然一传而有武氏之篡,国命中绝二十余年。中、睿享国日浅,朝廷浊乱,明皇以兵取而后得之,开元之治,几于贞观。

张唐英:中睿之朝,武三思、太平、安乐等公主,倚恃城社,竞为狐鼠,号令刑政,棼然无纪,朝廷乃市道之薮,刑赏乃权幸之柄。

洪迈:唐诸帝称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顺宗凡四君。顺宗以病废之故,不能临政,高祖以秦王杀建成、元吉,明皇幸蜀,为太子所夺,唯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为史册所表。然以事考之,睿宗以先大元年八月,传位于皇太子,犹五日一受朝,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皆自决之。故皇帝之子嗣直、嗣谦、嗣升封王,皆以上皇诰而出命。又遣皇帝巡边。二年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诛,明日乙丑,即归政,然则犹有不获已也。

李杞:① 睿宗居武韦之世,从容自处,以免于难,卒成安李之功。② 睿宗在唐本中材之主,惟明皇有大功,而推尊于父,故睿宗至今犹得贤君之名,可谓干父用誉者矣。

王夫之:自武氏之殄唐宗,惨杀其子而不恤,于是高宗之子姓,上及于兄弟,芟夷向尽,所仅存者三人而已。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难置之死,又继以韦氏、宗楚客之淫凶,睿宗之与公主,其不与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谁相惜,凋残已尽,仅保一人。诗不云乎:将恐将惧,惟吾与汝。”况其在同气之亲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计也;睿宗之尽然伤心,亦讵可决于一旦哉?

全祖望:睿宗虽中材,然非中宗比也,岂特此哉。中宗之所为如此,即非武后终当丧其天下,大臣有如霍光之徒,早当废之,相与竟立睿宗以安唐社。

乾隆帝:睿宗以明皇为之子,复辟之功不与焉。然父以子贵,故明皇讨贼,而睿宗入即大位。鉴建成之乱,立嫡以功,继以传位,可谓知权者矣。(《唐总论》)

蔡东藩:韦武既灭,朝廷易主,而太平乃首出建议,捽去少帝,此特一手一足之劳耳。人心已尽归相王,太平安能标异乎?然彼则自恃有功,睿宗亦以有功视之,卒至谗间东宫,谋生内变,牝鸡之不可司晨,固如此哉!然则太平固有罪矣,而睿宗之纵令为恶,亦未尝无咎焉。

标签: 唐睿宗

更多文章

  • 唐睿宗李旦登基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睿宗

    李旦,即唐睿宗,曾用名李旭轮 、李轮、武轮,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唐中宗李显的胞弟,唐朝第五位皇帝,在位共8年,真正掌权时间只有两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嗣圣元年(684年),李旦登基,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参与神龙政变,再次成为皇帝,后禅位于李隆基,

  • 唐朝皇帝之唐睿宗李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睿宗

    李旦,即唐睿宗,曾用名李旭轮 、李轮、武轮,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唐中宗李显的胞弟,唐朝第五位皇帝,在位共8年,真正掌权时间只有两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嗣圣元年(684年),李旦登基,武则天垂帘听政,武周建立后,降为皇嗣,参与神龙政变,再次成为皇帝,后禅位于李隆基,

  • 如何评价唐中宗?李显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中宗

    李显,即唐中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第三子,唐朝第四也是第六任皇帝,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弘道元年(683年)李显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

  • 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中宗

    李显,即唐中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第三子,唐朝第四也是第六任皇帝,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弘道元年(683年)李显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

  • 如何评级唐高宗?李治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高宗

    李治,即唐高宗,小名稚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为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34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

  • 唐朝皇帝之唐高宗李治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高宗

    李治,即唐高宗,小名稚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为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34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

  • 五代十国皇帝之后唐庄宗李存勖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庄宗

    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本姓朱邪,字亚子,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在位共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末时期,李存勖随父四处征战,颇有功绩,南击后梁、北取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23年4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在位期间,并岐国

  • 五代十国皇帝之后梁末帝朱友贞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后梁,朱友贞

    朱友贞,即后梁末帝,又名朱锽、朱瑱,梁太祖朱温第三子,后梁废帝朱友珪异母弟,后梁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共11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初封均王,担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禁军兵变,诛杀朱友珪,在东京称帝。在位期间,疏远敬翔、李振等旧臣,重用赵岩、张汉杰等无

  • 五代十国皇帝之后梁废帝朱友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友珪

    朱友珪,即后梁废帝,又名朱友球,小字遥喜,后梁太祖朱温次子,后梁末帝朱友贞之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第二位皇帝,在位共243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友珪初封郢王,历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即位,改年号为凤历。继位后大量赏赐将士以图收买人心

  • 如何评价后梁太祖朱温?朱温有哪些轶事典故与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温

    朱温,即后梁太祖,别名朱全忠、朱晃,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国皇帝,在位共6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末时期,朱温联合李克用镇压黄巢军,后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唐末最大割据势力。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