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晋宰相谢安简介_谢安赴宴的典故_东晋谢安的家族后人

东晋宰相谢安简介_谢安赴宴的典故_东晋谢安的家族后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18 更新时间:2023/12/28 1:56:05

东晋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一直隐居拒绝为官,直到四十多岁才正式出仕。入朝为官后,谢安就为朝廷尽心竭力,为东晋政局稳定、多年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深受后世赞赏。

谢安画像

因为出身名门又年少聪慧,谢安从小就得到了东晋许多名士和官员的肯定。然而,谢安志不在仕途,一直拒绝他人的举荐和朝廷的应召。为了躲避出仕,谢安跑到了会稽东山隐居,与王羲之等一票名士好友游山玩水,悠然自得。除了纵情山水,他当时还一直教育自己谢家的子弟。

直到在朝中为官的弟弟战败被贬,谢家在朝廷的势力减弱,谢安才起了出仕之心。公元360年,他先是在桓温帐下作司马,再被任命为太守,之后入朝一路升迁。373年,桓温意图篡位,谢安从容不迫与其笑谈许久,使他不敢下手,在他求九锡之礼时也是谢安借故拖延。谢安竭力辅佐皇帝,缓和桓族势力与朝廷的矛盾,协调百官,稳定朝政。

除了政治,谢安在军事上也有颇有成就。377年,谢安挑选侄子谢玄等人为将镇守广陵,从而击退了前秦的进攻。383年,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之后又为东晋收复失地,赢得40年的和平。

淝水之战后,谢安因为功高震主,开始受到皇帝的猜忌。于是,谢安主动交出权力,可惜不久病逝,享年66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靖。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绝入朝的诏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温通过废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极高的权威,而谢安与王坦之是当时的辅政大臣。

谢安画像

故事讲,桓温设宴邀请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准备趁机杀了谢安与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面不改色对他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两人赴宴时,王坦之还是一直失态不能保持冷静,而谢安却从容就坐,甚至当场作了一首《洛生咏》。

原打算下杀手的桓温反倒被谢安的气势给镇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谢安两人在以前是一直齐名的,可这件事以后,谁优谁劣就很好判断了。

当时的桓温可谓狼子野心,有谋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说是拜见实则是图谋不轨。而谢安与王坦之的任务说是迎接其实就是阻止甚至挫败桓温的行动。历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将一位官员下了牢狱,没能篡位成功。

不久,桓温因患病而离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为自己求九锡之礼,也是谢安以修改稿件的名义借机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从历史看,谢安是挫败桓温篡位的功臣,而从“谢安赴宴”的故事来看,谢安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风度的确令人叹服,而王坦之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谢安家族

两晋时期因为门阀制度,全国大大小小的士族林立。所有士族中,权势最大名望最高的当属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家,所以后世将两者并称“王谢”,其中谢氏就是谢安所在的家族,也是文学方面贡献最大的家族。

谢朓画像

陈郡谢氏,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是谢安的曾祖父。之后,史书上记载的几位谢家人都是出仕为官,不过他们在朝中的官位都并不算很高,所以谢氏当时也并没有成为顶级门阀。谢氏真正发家是在谢安一辈。

据说,谢安同辈里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弟弟。其中从兄谢尚,是当时有名的风流名士,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和舞蹈,之后为官也颇有政绩。长兄谢奕,曾经官至豫州刺史。不过真正让谢家成为可以和琅琊王氏比肩的家族的人,就是谢安。

尤其是在谢安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后,不仅谢安个人的权势和声望上升到了顶峰,战争中同样建功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等家族中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一门多功臣,谢家从此崛起,之后辉煌了三百多年。

谢安之后,谢家虽然没有再出现能够像他这样,建立丰功伟绩给家族带来无上光荣的子弟。但是,后来从谢家走出了几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诗人、文学家。其中以“大榭”谢灵运和“小谢”谢朓最为出名,这两人可谓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唐诗的辉煌也与她们有莫大的关系。

谢安后人

因为谢安的杰出成就,他的家族陈郡谢氏成为了当时最顶级的门阀之一。此外,谢安一生又十分重视对家族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谢安的晚辈以及后人也大多颇有出息,这才使谢家能够鼎盛长达三百余年。

谢灵运画像

谢安有两个儿子,谢瑶和谢琰,前者三十岁左右就早早去世,后者参加了父亲谢安指挥的淝水之战,后来官至徐州刺史。谢安的下一代后人当中,还有侄子谢玄较为出色,他也参加了淝水之战,不过比谢琰要重要许多,可以说是东晋方面仅此谢安的大功臣。东晋著名的精锐部队北府军就是由谢玄建立,官至左将军,死后追封为车骑将军。

除了上面几位,之后谢安的后人中,在朝为官者也不在少数,但做得特别出色的则不多。也许是志不在官场仕途更偏爱山水和文学,所以他们反而在文学方面很有建树,可谓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优秀者是谢灵运和谢朓。

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一派,后来的诗人大多向他学习。此外,他也精通史书,擅长书法,还翻译过佛经。他曾经评价自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谢朓,从辈分上算是谢灵运的外甥,所以人称“小谢”。因为谢朓的诗就是学自谢灵运,所以可以说是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山水诗。他开创的“永明体”诗强调声韵与格律,所以他也被认为是后来唐诗的奠基人。

谢玄谢安

谢玄是谢安的侄子,是他长兄谢奕的儿子。谢玄可以说是谢安子侄辈里最为出色的一个,因此后来颇受谢安重视和培养,不仅参加了他指挥的淝水之战,而且是最后东晋能够战胜前秦大军的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淝水之战

谢玄的父亲谢奕生前,曾经官至安西将军和豫州刺史。谢玄小时候是由谢安抚养,两人感情深厚,从小聪慧的他也深受谢安的器重。传说,谢安有次教育家族子弟,问他们:“你们可以不用出仕为官,为何还要培养你们?”只有谢玄转出来回答,他比喻道:“就像芝兰玉树,人们也总想要它们生长在自己的庭院里一样。”谢安听后大喜,于是对他更为喜爱。

谢玄长大后,与谢安相似,期初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后来去了桓温手下。等到前秦的苻坚不断派兵侵扰北方,朝廷开始选拔将领前去镇守。此时,谢安首先想到的就是侄子谢玄,不避亲地举荐了他。谢玄于是出任兖州刺史,负责北方的军事防御。他不断募兵选将,训练出了精兵“北府军”。

379年,前秦攻陷襄阳后,谢玄带兵迎敌全歼了秦军。之后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谢玄也是东晋方面军队的先锋,与苻坚大军对峙和大战,最终大败前秦,赢得全面的胜利。战后东晋趁机北伐的先锋军也是有谢玄带领,为朝廷收复了不少失地。

可以说,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的功绩也就仅次于总指挥的谢安。战后没几年,叔侄俩都先后病逝,谢玄只比谢安晚上三年。

谢安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谢安最大的军事经历,是他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战役之一。谢安是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总指挥,最后不仅以少胜多,而且是大获全胜,打得前秦至此一蹶不振。

淝水之战

东晋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政权,以五胡为首。其中前秦通过吞并其他国家,逐步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前秦的大王苻坚野心也不断增长,他开始图谋东晋,想要统一南北方。公元383年就是前秦入侵东晋的战争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

早在377年,谢安就开始了战争的前期准备。他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负责北方的军事防御,自己总管长江下游,而谢玄不负众望招募训练精兵强将,成立了北府军。第二年,苻坚就派兵进攻东晋,花了一年时间攻下襄阳,之后爆发淮南之战,谢安与谢玄全歼敌军。

383年8月,除了派遣25万先锋,苻坚也亲率80多万军队南侵,与谢玄带领的8万北府军在肥水发生决战。最后,东晋以弱胜强大获全胜,前秦方面不仅嫡系部队全灭,还有大量部队溃散,而东晋不过伤亡了5000人。前秦方面各种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是此战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东晋方面能够胜利,作为总指挥的谢安当立首功。

淝水之战后,前秦不断衰败甚至灭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杀。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后来几十年也没有外族胆敢入侵。

谢安的诗

谢安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因为他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隐居山林,是一个不愿出仕为官的名士,因此他留下了一些文章和诗歌,其中《晋诗》卷十三收录有他的两首首:《兰亭诗二首》和《与王胡之诗》。

谢安兰亭

《兰亭诗二首》从诗名,就可知与王羲之有着莫大的关系。谢安有很长时间隐居在会稽山阴之东山,而王羲之曾经也搬迁到了那里,所以两人有着深厚的关系,是好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王也是谢安在行书上的老师。有次,一票好友一起到兰亭饮酒作诗,因此才有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和谢安的《兰亭诗二首》。这两首一首四言一首五言,虽然都是游玩所作,前者主演写景,后者主要抒情。

《与王胡之诗》,是一首四言的玄言诗。这类诗歌没有明确的场景或者情感,主要就是阐释作者对老庄和佛家思想的理解。谢安的这首可分为六段,按名字来看是他写给王胡之的,可以算是一封信。王胡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因此大概也是谢安他们一帮好友中的一个。

虽然谢安的诗留史的寥寥无几,但以他的才情,尤其他还隐居多年,在世时肯定写过不少诗歌。此外,谢安培养家族子弟时也很重视诗歌的教育,这从他赞赏侄女谢道韫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故事可以看出,因此谢家后代才出过不少杰出的诗人。

谢安围棋

“谢安围棋”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35条,讲述的是淝水之战时,谢安在与人下围棋的故事。谢安四十几岁出仕为官前一直在隐居,而与他一起的都是当时的名士,除了游山玩水,不是喝酒吟诗,就是弹琴下棋。所以谢安也是围棋的忠实爱好者。

谢安下棋

故事讲,谢安和客人在下围棋,不一会侄子谢玄从淮水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件,默默地没有说话,慢慢又把关注点转到了棋局上。客人很好奇,就问他淮水的战斗的情况,谢安淡淡地回答道:“小孩子们打败了贼寇。”谢安的神情和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淮水就是淝水,所以他们所说的战争就是谢安当时指挥的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东晋不仅阻止了先秦苻坚百万大军的入侵,而且以少胜多大败对方,此后收复失地,得到四十多年的和平。也是因为这场胜仗,谢安的权势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但是在收到这样的捷报时,谢安却可以保持平和继续下棋,可见他过人的气度和遇事的冷静。

不过当然,谢安不可能真的不为淝水之战的大胜而高兴。这盘棋下完送走客人后,他才得意忘形,在房间了蹦蹦跳跳,一不小心把穿着的木屐给碰坏了。

据说在此之前,也是在淝水之战时,谢安也曾经与好友下围棋,而且和他赌一栋房子。因为好友为战事紧张而发挥失常,最后谢安赢得了棋局,转身就把房子送给了自己的外甥。

谢安索解

“谢安索解”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文学篇第24条,讲述的是谢安小时候向人请教学问的故事。“索”是探索、询问的意思,“解”就是对学问的解释。谢安请教问题,不明则反复追问,可见其好学而不耻多问。

谢安画

故事讲,谢安年少的时候,曾经向当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的阮裕请教白马论,阮裕自己写了文章给他看。当时谢安不能立马理解阮裕说的话,所以就反反复复打破砂锅问到底。阮裕于是感叹:“非但是能够谈论白马论的人很难得,就是现在探索理解白马论的人也已经非常难得了。”

白马论是先秦时期许多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更出名的表述是“白马非马。说“白马”不是“马”,是因为“马”是在定义它的形态,而“白马”是指它的颜色,颜色与形态是不相同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是在逻辑上偷换概念。

史书上对谢安读书求学方面的记载相对很少,这主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东晋大肆实行门阀制度,大大小小的士族林立,官员也基本从士族中选出。所以,门阀士族一直保持对只是和教育的垄断,家中子弟基本上都是由自己人教育,而不是送去私塾学堂。而谢安所在的谢家在他小时候也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门阀,因此他从小应该是在家中学习。

故事中谢安请教先秦的哲学问题,也可以看出他后来对哲学的喜爱。据说,谢安很喜欢老庄和佛家,所以也非常擅长清谈,就是不谈政治、军事等俗事,只讨论哲学。

谢安墓

公元385年10月12日,谢安病逝,享年66岁。因为他没有陵园,孝武帝不仅赐了一个上好的棺材,也为他在梅岭(现在的南京)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可惜后来被人盗墓而遭到破坏,所以后人收拾残骨将其重新安葬。

谢安墓

根据史书记载,虽然东晋灭亡后谢家不负当年的光辉荣耀,但还足以保护祖先谢安的墓地。但是到了南朝陈时,陈文帝的二儿子陈叔陵为生母挑选墓地,看中了谢安墓的位置,于是挖开了墓地,甚至占用了谢安那口棺材,可谓鸠占鹊巢。直到陈叔陵被杀,墓地才重新归谢家所有,但谢安的灵柩没有。

现在谢安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长兴县。当地有个太傅乡,这“太傅”说的就是谢安,他的墓地就在那里的三鸦岗。当时谢安的一个后人在此做县令,就把他的灵柩移葬到了这里。据说,唐朝的时候这里既有墓碑还有墓柱,虽然后来宋、明、清朝不断重修加立墓碑,但是谢安墓在文革时还是被毁,只剩下两块墓碑。现已重修,对外开放。

比起长兴谢安墓的凄惨,位于绍兴上虞的谢安墓则幸运得多。这里是谢安的故居,也就是他一直隐居的东山,也是后来谢家举族搬迁到的地方。

据说,谢安生前一直有重归东山的夙愿,谢安后人在南京的谢安墓被毁坏后就在此地重新建了一个墓冢。因为是谢家的居住地,所以这处墓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又得到当地政府的修缮,现在位于当地的东山寺中。不仅有墓园,还有墓道、碑亭,还有一个太傅祠。

标签: 谢安

更多文章

  • 曹爽简介_曹爽是谁的儿子_曹爽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爽

    曹爽简介曹爽,为三国时代的一名武将,出生于将军世家,从小从军,生在曹族,长在军营,父亲的悉心教导,战场的无情操练,早已让他具备了一名武将应该具备的一切要素。曹爽素描但,武人,特别是从小生活在父亲及家族光环下的武人,缺少了逆境的磨炼,逐渐养成了做事凭喜好,而不经过权衡考虑的性格,他武断、极端,缺少了包

  • 曹仁简介_曹仁怎么死的_曹仁和曹操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仁

    曹仁简介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类似现在说的堂弟。生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其一声跟随太祖皇帝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最终累功升迁至大将军、大司马。曹仁的画像年轻时,曹仁喜欢结交豪杰,招募了一些人,投奔曹操,跟他一起参加了和袁术之间的战争,战功卓越。在之后曹操征讨徐州,彭城战陶谦,

  • 姚崇简介_姚崇做过几朝宰相_姚崇对玄宗的十条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姚崇

    姚崇简介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721年,原本的名字叫元崇,字元之,是陕州硖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氏。他是我国唐代初期的一位能臣,著名的政治家。他文武双全,能谋善段,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位皇帝,两次担任宰相的职位,这点与唐初的能臣狄仁杰和娄师德一样。他曾经参与过旨在逼迫武则天退位,使

  • 周邦彦的玉楼春主要内容是什么 浪淘沙慢主要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邦彦,玉楼,主要,内容,是什么,浪淘沙,玉楼春,周邦彦,一

    《玉楼春》是周邦彦的一首词作,以描写爱情。据说这首词,是他在1089年的时候,正要离任庐州府教授时所写,共八句。周邦彦《玉楼春》词人开头就借用典故,“桃溪不作从容住”是指东汉时期刘、阮遇仙的神话故事,传说他们遇到了仙女并相爱,半年后不得不离开。这暗示着离别,也正是词人的不得不离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

  • 庄子对墨子的评价:兼爱非攻并不可取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庄子,墨子,评价,兼爱,非攻,不可取,庄子,姓庄名,道家,主

    庄子,姓庄名周,道家主要代表,也称庄子,和老子学术成就相当,两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老庄。战国中期时代的宋国蒙人。蒙,现在的河南一带。相传,庄子是宋国君王后代。庄子雕像在宋国做过漆园吏,大概当官时比较有傲气,后来又因学术名声远扬,因此被称为官吏的榜样。喜欢游历周国,研究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典籍,吸取了各学派的

  • 北宋词人周邦彦生平 柳永与周邦彦之间有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词人,周邦彦,生平,柳永,之间,有关系,周邦彦,北宋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生于1056年,少时散漫但极为好学,后来成为太学的生员,一生为官多年,长期在外宦游,不过总的来说仕途是在上升的。周邦彦画像神宗时期,周邦彦给皇帝献上了一篇称赞王安石变法的《汴都赋》,从而名扬天下,并被提拔为太学的老师,不久开始被调任到外地,任过庐州教授,做过溧水县的知府

  • 周邦彦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吗 周邦彦的作品欣赏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周邦彦,婉约,代表,人物,作品欣赏,婉约,中国,古代,宋词

    婉约派是中国古代宋词中的一个流派,和婉约派相对应的就是以大文豪苏轼、辛弃疾为大代表的豪放派。婉约,从字面来理解的话就是,婉转含蓄的意思。这也真是婉约派的主要特点,该派别的词主要内容侧重的就是儿女情长,词的结构则大多缜密深细,音律十分婉转动听,语言则圆润精致,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

  • 揭秘吴道子字画价格:真迹已是无价之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揭秘,吴道子,字画,价格,真迹,已是,无价之宝,吴道子,又名

    吴道子,又名吴道玄。汉族人,公元680年的时候,他出生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的一户贫苦百姓家庭中。尽管如此,贫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埋没吴道子的才华。他是唐代的知名画家,与杜甫被称为“诗圣”类似,他也被人们称为画圣。在宗教信仰方面,吴道子信奉道教。在擅长创作的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壁画中,其主题大多也都与佛教有关

  • 解析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人的第一人陶渊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解析,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人的,一人,陶渊明,陶渊明,又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

  • 揭秘一生都想进体制内的文学大家蒲松龄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揭秘,一生,都想,体制,文学,大家,蒲松,为何,蒲松,小说

    蒲松龄的小说非常出名,有关蒲松龄科举的事情也流传至今。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才仅仅19岁,当时蒲松龄在淄川县济南府参加考试,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蒲松龄连续三试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当地的秀才,而亲自录取蒲松龄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蒲松龄画像施闰章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