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梅痴”张大千简介:生时梅花相伴死后葬梅丘之下

“梅痴”张大千简介:生时梅花相伴死后葬梅丘之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788 更新时间:2024/1/19 7:49:34

国画大师张大千酷爱梅花。他爱梅花的高洁、馨香、凌寒,爱它不为世俗所伤的高风亮节。他植梅、赏梅、品梅、画梅,一生与梅为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称“梅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大千在上海居住时,每逢梅花盛开之际,他都要去杭州孤山和塘栖超山探梅。40年代初,他举家迁到四川青城山上的一座道观上清宫内居住。在这里他种下了许多红梅、绿梅,后来成了上清宫的一景。从40年代末起,张大千旅居国外三十余年,但他依然深爱着梅花,无论是在巴西的八德园,还是在美国的环荜庵都种有许多梅花。在八德园,他专门建了一处梅林,遍植各种梅花;在环荜庵,他建有百梅园,种植了100株各色名贵梅花,并衬以巨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梅石图”,蔚为壮观。有一次,他和老朋友侯北人一起到加州一位华侨的花圃“竹林园”中赏竹时,发现竹林中一株古梅,十分喜爱,便主人提出割爱的请求。他对主人说:“请先生随便开个价吧,多少都行。”但主人也珍爱这株古梅,说什么也不肯出让。张大千非常失望,回到环荜庵后,还时时想着这株梅花。后来,他以这株令他心驰神往的古梅为素材,画了老梅册页,并特意题上了他画老梅册页的原因:“壬子重九前一日,与北人道兄访竹林园买竹,于竹园见老梅一株,花虽未胎,而奇姿异态,为世稀有,求访不得归而写此,以贻北人共作水月之观也。”足见其对梅痴爱之深。

1975年,张大千在环荜庵附近的沙滩发现一块重五吨多的巨石,其形状很像台湾地图,高一丈有余。他请人将其石移到环荜庵内,亲自题写上“梅丘”两字,并在周围种了许多梅花。“丘”是首丘的意思,人们常用“归正首丘”称死后归葬故乡,有怀念故乡之意。因避孔子名“丘”,张大千还特意将“丘”字少写了一笔。那年,张大千迁回台湾居住,建摩耶精舍时,还特意将“梅丘”巨石运回了台湾,运的时候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因空运不方便,最后找到了船董浩云,托他从海路将巨石运到了台湾。

说起张大千在台湾的摩耶精舍,也与梅花分不开。据说,张大千在选地建园时,认为这里条件虽好,但交通不便。可当他来看这块地时,发现这里有一株傲然挺立的白梅正含苞待放,这让他非常高兴,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块地,在此建起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处宅院。这所住宅是仿北京四合院格局而建,后院有一座花园,种满了梅花,还摆放着许多梅花盆景。这里的许多梅花树都是张大千专门派他的两个儿子去日本寻找的名品,而且是用飞机空运过来的。

1980年12月,梅花盛开时,台湾著名摄影家胡崇贤来摩耶精舍赏梅摄影并赠予大千。其中有月夜拍下的,张大千非常喜爱,他在照片后面题诗道:“一枝入牖,众香失色。小窗挂月,疏影横枝。暗香入户,斜月当窗。六十九庚申十二月,崇贤兄来小园看梅,月夜摄此。爰。”到了第二年梅花盛开时,张大千再次邀请胡崇贤来园为梅花摄影,并在多幅梅花照片后面题写诗句,这成了他赏梅之余的又一爱好。

张大千酷爱梅花,他将梅花视为国魂,将自己深深的爱国之心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梅花之中。他曾写诗道:“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诗中所表达的就是他这种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渴望落叶归根的情怀。他还用梅花作比,痛斥背叛祖国的“台独”分子。他在诗中写道:“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坠泪倍思家。眼中多少顽无耻,不认梅花是国花。”

在台湾的摩耶精舍,张大千最喜欢的是花园的梅丘。在这里,梅丘巨石矗立中央,四周点缀着大小不等的奇石,石间种满了梅花。张大千常在此赏梅,流连忘返。他曾多次表露,他死后愿葬梅丘之下。他曾在诗中写道,“迳思焚笔砚,长此息丘园”,“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他还在《梅丘石畔梅图》上题诗道:“片石峨峨亦自尊,远从海外得归根。余生余事无余憾,死作梅花树下魂。”

1983年,张大千病逝后,其家人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梅丘之下。梅丘前有张群题刻的青石一方,上书“大千先生灵厝”。一代国画大师,一生与梅花为伴,死后依然与梅花相守,埋在梅丘之下,做了“梅花树下魂”,也圆了他“梅痴”的美名。

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画意境清丽雅逸。”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无所不擅,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

标签: 张大千

更多文章

  • 补白大王郑逸梅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郑逸梅

    郑逸梅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作家。善写短小精练的文史掌故,以补报纸版面,人称“补白”。郑逸梅18岁起就开始写这种小品文体的“补白”,一直写到90多岁,写了70多年,数字超过1000万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坛就盛传“无白不郑补&rdq

  • 季羡林为什么称之为“国宝”? 季羡林简历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他精通12国语言,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名闻中外。2006年,他被授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他:“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 “铁脑壳”罗云简介及一生 罗云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罗云

    “铁脑壳”罗云罗云,湖南邵阳县人,父母共生养七个孩子,因抚养不起而夭折一个,罗云排行老二。他的童年是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煎熬中度过的。在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罗云自懂事起,就跟着体弱多病的父母下田做事,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地劳作。他十一、二岁就学会了所有

  • “红军之父”朱德:毛泽东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素有“红军之父”之称。朱德

  • “鉴湖女侠”秋瑾:孙中山和周恩来如何评价秋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87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

  • “革命圣人”张静江:蒋介石与孙中山共同的革命导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静江

    张静江,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于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出使法国,后在法国和美国经商,他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斗争,孙中山称他是“革命圣人”。孙中山去世后,他扶植支持蒋介石,蒋介石称他是“革命导师”。他是“国民党

  • 张勋为什么被称之为“辫帅”?张勋别名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勋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

  • 齐国第一美男子宰相邹忌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邹忌

    齐国第一美男子宰相邹忌,齐威王时期,助齐国民富国强。是为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齐国第一美男子宰相邹忌是个怎么样的人?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 秦国神童甘罗十二为丞相为何英年早逝?甘罗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甘罗

    甘罗是秦国神童,他具备旷世之才。史记他十二岁那年便做了秦国丞相。只可惜英年早逝,为会选秦王会让这么小的孩子做丞相呢?历史上的甘罗怎么死的呢?甘罗这个人可不是别人,他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祖父甘茂是秦国很有本事的政治家,曾经做过秦国的左丞相。常言道:“相门出才子”,小甘罗小的时

  • 战国时期秦相蔡泽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蔡泽

    蔡泽春秋战国史上的周游列国的游说家,善辩多智,游说诸侯,被秦昭襄王拜为客卿。那么这位游说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事迹呢?蔡泽,战国时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秦昭王拜为客卿,后代范雎为秦相,曾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