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文帝的仁政是怎么实现的?少私寡欲为国为民

汉文帝的仁政是怎么实现的?少私寡欲为国为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097 更新时间:2024/2/23 11:34:28

纵观历史,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乃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盛世,《史记》作者司马迁曾用动情的笔墨记叙“文景之治”时的生活场景,“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这一安宁繁华社会的出现,显然都要归功于盛世开者——汉文帝刘恒。太史公不吝言辞地称赞汉文帝“德至盛也”“岂不仁哉”,若非汉文帝仁德施政,这清明通和的盛世也不会享誉史册。那么,汉文帝的仁治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他的治国之道又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早期曾有诸多享乐纵欲的嗜好,比如喜好游猎,“(帝)日日射猎,击兔伐狐”,甚至痴迷到了“一日再三出”的程度,大臣贾山曾为此上书劝谏。除喜好游猎之外,文帝还常常纵马驰骋以寻求刺激,史载“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大臣袁盎以帝王安危关系国家社稷安定为由进谏文帝,成功让他放弃了这个危险的嗜好。

另外,曾有不少地方官员进献千里马给汉文帝,汉文帝在戒掉骑马兜风的爱好后,“(帝)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当然,对于宫廷所用御马,他也下令加以缩减,“省厩马以赋县传”,减少御马数量并将其供给普通邮驿,以节省国家开支。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汉文帝善于虚心听从谏言,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喜好之前,即“克己欲以厚天下”。

汉文帝在“克己欲”和从善入流的同时,还难能可贵地做到了“抑己恶”。最典型的便是过中渭桥惊舆马事件,廷尉张释之判处此案“一人犯跸,当罚金”,因受到惊吓而极为恼怒的汉文帝认为此案处罚太轻,张释之以法为准据理力争后,“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很明显,汉文帝并非圣人,也会恼怒,但他在听取臣下的判处依据后,内心进行了一番关于“私我”与“公法”的斗争,最终国家法理战胜了帝王的内心意志,汉文帝抛却帝王尊严而遵从国法,认同了张释之此前裁断,而不像其他帝王那样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之上。汉文帝为人处事奉行“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信条,以“仁”立身,以“仁”治民,将自身仁善推及百姓,从而成为史上第一位真正实践儒家所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封建帝王。

刘恒当初还在封地为王的时候,其实与长安诸臣并无太多瓜葛。高后吕雉死后,长安历经一场血腥政变,身居北地代国的刘恒在仓促间被众臣选中继承帝位。启程赶赴长安之时,刘恒所带亲信只有宋昌、张武等寥寥数人,史载“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虽然为巩固手中权力和保住自身性命,汉文帝入主长安后立马下令宋昌领南北军,拱卫京城与皇宫外围,张武任郎中令负责宫城治安,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非常时期的倚重演化成一种用人倾向——宋张二人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各尽其才,事后并未成为权臣,而这也是文帝为国用人的高明之处。

很多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会刻意提拔自己的亲信心腹,尤其是那些“从龙之臣”更是恨不得个个加官进爵。然而汉文帝却不然,在合理任用从代国来的亲信之外,他也对汉高祖和高后时期留下的老臣颇为器重。说起来,当初正是在以陈平、周勃为首的高祖旧臣拥戴之下,刘恒才能突出重围登基称帝,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臣阅历广、资历久,再加之长年身居要位,文帝即位后,为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前途,必须继续重用他们。

史载“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周勃、陈平、灌婴、张苍等荣获军功的老臣先后被文帝任用为丞相。在张苍因推算律历失准与荐人失察而被免相后,汉文帝曾想借此改革“非军功不能为相”的用人制度,《史记》记载:“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本来,汉文帝是打算任命小舅子窦广国为相,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决定任命以勇健材力见长的高祖旧臣申屠嘉为丞相。除此之外,文帝即位后,先后任季布为河东太守、栾布为将军,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召田叔询天下贤人、复孟舒为云中太守。上述众人治理地方与完成任务,无不政绩出色,文帝对高祖旧臣一派确实是做到了人尽其才、量才任用,不论文武均同等视之。

当然,汉文帝的用人观还体现在他通过举贤良征辟、直接咨询和间接考察等途径,起用了一大批新人。刘恒召贾谊为博士后,又下诏举荐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颍阴侯随骑贾山依诏上《至言》,博士贾谊上《积贮疏》,升迁为太中大夫;晁错则在数年之内由太常掌故,升迁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再为博士,拜太子家令,后又因对策精辟升为中大夫;张释之则由谒者迁仆射、再拜公车令,期间又因弹劾太子、梁王不下司马门,拜中大夫,最后官至廷尉,史载“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冯唐则因论将有味,帝令其持节云中复魏尚之职,“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文帝起用的这些新人,无不身怀才干,他们就任后对朝中政治、经济、边防和军事发展变革有着极大贡献。文帝一朝,老臣“少文多质”以持重,可稳定社会,使吏治宽厚,与民休息;新臣则锐意革新,明镜高悬,变革天下。文帝兼两者而参之,使众臣人尽其言、各尽其才,有条不紊地处理军国大事。

汉文帝虽然知人善任,有着一颗仁厚之心,但也应注意到,就是因为自身太过仁义,才导致文景两朝的诸侯藩王问题日益严峻。汉文帝在位时期,骄纵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等诸侯王,贾谊及晁错等人力劝其削藩,文帝未能全数采纳,最终酿成了景帝时的“吴楚七王之乱”。

不过汉文帝之所以放纵各地诸侯王,也并非全因仁义,乃是由其在位时的国情决定。彼时匈奴强盛,文帝若是不顾边境安危,对各地诸侯痛下杀手,匈奴势必南下掠境,国家内忧外困相交则必定风雨飘摇。匈奴问题高悬于顶,促使文帝对待各地诸侯只能采取怀柔政策。再者,长安一众高祖旧臣在崤山以东与巴蜀等地也有封邑存在,汉文帝的一封诏书中曾写明“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户,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

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陆贾等身居高位的老臣,早在汉初就被授予侯爵,也是他们联手推翻了吕氏外戚集团,迎代王刘恒入长安为帝,功劳最大的周勃事后被文帝加封为万户侯,掌百官丞相之职,史载“(周勃)朝罢趋出,意得甚”。若是贸然削藩,这些与山东诸侯王关系密切的老臣会不会功高得意而僭越谋反?文帝不知道也不敢尝试,当年吕后刚死之时,吕产吕禄等人不敢立刻进行逆谋,就是因为内惧高帝老臣、外惧山东诸侯势力。能够制衡这些德高望重且势力强大的高祖旧臣,恐怕也只有山东的诸侯王们。出于多方面考虑,汉文帝最终没有骤然削藩。

当然,汉文帝对于削弱诸侯强国势力也并非没有部署。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上疏:“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

这封奏疏的大意就是建议汉文帝册封皇子到梁、代等军事要地就藩,并扩大两国领地,以拱卫长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将最宠爱的嫡次子刘武派到梁国,监督防御吴楚等诸侯强国。景帝七国之乱时,这一部署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武率众力抗反军,周亚夫很难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彻底平定叛乱。

汉文帝仁德修身、治民安境,其长时间地推行仁政既是百姓社稷之福,也为他本人赢得千古美誉,成为历代赞颂的圣明天子。“富由德兴”、“德者得也”,仁德施政才能开创盛世,汉文帝以其成功的治国实践,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统治者的仁德人格会对国家政治造成什么样的有利影响。从这一点而言,后世想要缔造盛世的帝王,几乎无不效仿,但却再没有一人能够超过汉文帝刘恒的高度。

标签: 汉文帝汉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的老祖宗刘胜,他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胜,汉朝,风云人物

    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在介绍自己或者被别人介绍的时候,有一句话出现得很频繁,“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是不是真的是刘胜之后,其实很难考据。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刘胜,实在是太“强悍”了,强到只要是有刘姓的站出来说是他的后代,都会让人觉得有可能。当然,这是个夸张的说法,但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

  • 南宋著名官员陈桷简介:生前虽命运多舛,死后却获得殊荣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官渡之战长达16个月 刘备到底在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风云人物

    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期间,刘备在干嘛,为何不趁曹操与袁绍交战抢占地盘呢?官渡之战严格算起来是从公元199年六月开始,到公元200年十月结束,也就是16个月的时间,一年多而已,在一段时间,刘备至少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夺取徐州。徐州最早是陶谦的,陶谦去

  • 东汉末年名将朱俊,平定黄巾之乱后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俊,东汉,风云人物

    《三国演义》将平定黄巾之乱的功劳归给刘关张和曹操,但其实真正帮助汉朝平定这场乱事的是三个人,卢植、朱俊、皇甫嵩。朱俊在董卓乱政后,曾经有机会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董卓迁都长安后,他留下朱俊守洛阳,想让朱俊替他挡联军。可是朱俊也不是傻瓜,董卓一走,他就与关东诸侯互通消息,表达他也是反董的一员,可是因为

  • 关羽的实力不是很厉害吗 关羽为什么斩杀不了夏侯惇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对关羽和夏侯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的武功威震华夏,为什么斩不了夏侯惇?曹魏猛将夏侯惇曾经三次与威震华夏的关羽对阵,但关羽三次都奈何他不得。夏侯惇第一次与关羽交锋是在下邳之战中。曹操率兵征讨刘备,张飞出主意,趁着曹军远道而来,前去劫营,刘备认为张飞的建议“甚合兵法”,

  • 邢道荣:荆州第一猛将,能和张飞大战几十回合,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邢道荣,三国,风云人物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历史作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在其中还原了一部分历史情节和人物,但是这部书本身并非是史书。里面有很多的事情,甚至是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比如著名的上将潘凤就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今天我就来说一位同样是三国中虚构的人物,但是能力却比潘凤要强的很多,能够和张飞单挑数回

  • 仆人送错奠仪银子,小县令将错就错后来成一品大员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道光,清朝,风云人物

    道光年间,在安徽桃源县有这么一个县令,名叫吴棠,他是举人出身,幼年便好学,埋头苦读。在任期间勤于政务,经常化装出行,访贫问苦。尤其是亲治匪患和水患卓有成效,在政界还是市井口碑都不错。吴县令不仅肯干,情商也非常高。有一次,一位刘道台病亡,他的儿子乘着船扶棺回籍,路经桃源县水域。手下报信给吴县令,吴县令

  •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如何抓住马腾的?用的什么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云人物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猛将众多,民间有二十四猛将排行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等,在这二十四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很厉害,当时,曹操为了抓住他,派出曹洪、许褚、夏侯渊和徐晃四员猛将围攻,四面包围,另外,用乱箭将其战马射倒,这才将他

  • 刘禅“扶不起”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扶不起”为何还能坚持四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刘禅,风云人物

    刘禅“扶不起”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扶不起”为何还能坚持四十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史上关于刘禅的评价是非常差的,为何会这样呢?其实主要因为这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在归降曹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了他的志向,只知玩乐而已。第二件事就是他与那些昏君无异,重用黄皓这样的

  • 南宋抗金名将赵立简介:以勇敢隶兵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