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在姜太公等人相助之下伐纣,商纣王之胞兄长微子启不助其弟纣王,反助周文王,后,周文王取得天下,为了平抚中原腹地,即现在河南商丘一带民众之心理,特分封微子启到商丘诸侯国宋国国王!据《世本》所载,春秋之时,宋国有大夫来,采食于时,因地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齐国有一著书的贤人时子,其后有以其名中之时为姓。{时运宏注:时子即宋大夫来之后人,号博昌,是孟子弟子!其实此支实为宋大夫来也就是时氏始祖:[时来]之后人![陇西郡、钜鹿郡、寿春堂、留牛堂等时姓均为此系后人!]、[名人中:时农、时惠询、时苗、时荷、时溥、、时宗道、时旦、时彦、时檄、时文彬、时光、时大彬、时执亮、时式敷、时杰(倚芳)均是此系后人][据家谱所载:时来公,启公之孙,采食于时,因地受姓始姓时
商汤灭夏,主观方面,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然后讲商汤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灭亡了夏朝。客观方面,是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事半功倍的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