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主重视提意见的故事

古代君主重视提意见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01 更新时间:2024/1/16 12:30:22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征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太宗命魏征秉公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征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长孙皇后贞观十年(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太宗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让魏征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装作没看见,太宗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太宗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太宗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人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他的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怎么楚汉之争中,未出一计,未攻一城。只会一句,“为之奈何?”(那怎么办呢?)最后当了皇帝,最能听意见的,非他莫属。

  • 唐太宗李世民善听谏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贞观元年(627年),一个名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对于这种判法有所不满,所以进谏说:”按照现行的法律,元律师不该被处死刑,法官不能因为憎恨而滥加刑罚。”唐太宗听了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把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了孙伏伽。一些大臣对此不理解,便向太宗询问为什么这样做。唐太

  • 纣王“含冤”几千年,一个真实的商纣王什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含冤”之说,更不应说什么“含冤几千年”了,这个纯粹是有些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想出语惊人、想出名想疯了,才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其实,只要看“纣”这个谥号就知道“商纣王”是个什么鬼了!作为帝王谥号,“纣”属于恶谥,意思是“残义损善”。或许唯一可以一提的只不过是“商纣王”长得一表人

  • 有关《封神演义》纣王身边大臣的一些疑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闻太师是武将中官职最高的,掌握兵权,而且又是三朝元老,纣王怕他有这两方面的原因。而首相商容、亚相比干都是文职官员。手中没有兵权,自然要收敛一些。--个人理解。

  • 一条说唱歌词有妲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妲己》歌词MC王佳&浪凡为你放弃做帝皇要你在我的身旁去你妈了个B帝王不如做你的新郎后宫佳丽有三千何必为我弃江山英雄别过美人关请你稳坐这江山就算三千又怎样只有你在我心上散去满朝文武将管他谁能做丞相。十万大军在天池弃江山你值不值.不要等到亡国时那日后悔已太迟我已决定扔江山天下大乱与我何干就算尸体堆成山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故事的详细前因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译文: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

  • 古往今来有关《红颜知己 红颜祸水 红颜薄命 》的典例故事有那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红颜知己定风波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 妲己和孙悟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妖历752年,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轰动三界。当妲己从同族狐狸那听到这个消息时她的眼睛是发亮的。“齐天大圣……好帅啊。”2。妲己不是一个有志向的狐狸。她只想魅惑君王过上几天的快活日子。但毕竟都是女妖精,还是向往神话故事里才有的爱情和英雄。3。妖历753年,大圣闹得天宫不可开交。妲己正忙着做祸国妖妃。

  • 1、商纣玉的“酒池肉林”是什么样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将酒水灌满池子,将肉干挂起来象树林一样,方便随时取用。古人用这个词形容纣王荒淫无道,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现在也用来比喻豪华奢靡、挥金如土的生活亡。要是以科学知识分析商纣王酒池肉林,也挺没趣的。当时的酒只能自然发酵,没有提纯技术,也只要略有点酒味罢了,不但与现在酒水去甚无,连唐宋酒水也远远不及。当时除

  • 古代的筷子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筷子”蕴含的“箸文化”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几千年来,有关筷子的说法、用法和忌讳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箸文化”筷子的最早记载始于何时?筷子的最早记载始于何时?《说文解字》中称“箸,饭也”在中国古代,筷子的叫法很多。比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