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禹与筷子
相传大禹奉舜的命令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都在野外就餐,由于治理水患时间紧、任务重,有一次实在是饥饿难耐,变架起锅煮肉。等肉好了之后,因为太烫手所以根本无法进食。但是自己又特别饿,还要等着去治理水患,等肉凉了再去吃真的很浪费时间,怎么办呢?
这时候,大禹索性就从树上砍下两个树枝把肉夹出来进食。从这以后,大禹为了节约时间便总是用树枝从沸腾的锅里夹出肉来吃。慢慢地,大禹便熟练的学会了使用树枝来进食。他的手下看大禹这样吃饭特别快,既没烫到手还不会让自己的手沾满油渍,所以便纷纷效仿。这样就慢慢流行开了,有了筷子。二、妲己发明筷子
商朝纣王,暴虐成性,整天花天酒地而且特别挑剔,总是说这个菜太凉啦、那个肉太烫啦,很多厨师就这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妲己虽说是纣王至爱,但纣王发怒时还是会略有害怕,于是,每次都会在纣王吃饭前先尝一尝是否合口。
有一次,妲己感觉菜有些烫,可是纣王吃饭时间不能耽搁,急中生智,从头上取下玉簪子,把菜夹起来吹凉后送入纣王口中。纣王大喜,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于是让工匠制作两根长玉箸,天天由妲己来喂自己吃饭。后来这种吃饭方式流传到民间,普及开来。
在《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但是据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现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是早于纣王时代的。
扩展资料: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对于筷子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据说商朝的纣王,昏残跋扈,杀人不眨眼完全随心情。商纣王在用饭的时候,饭热一点不行,汤冷一点也不行,如果不合商纣王的胃口,厨子的小命就不保了。商纣王的残暴,他的爱妃妲己也胆战心惊,每次用饭前,都会提前试吃。
一次,妲己正在为纣王尝一道菜,烫口正想换菜时,纣王已经不耐烦的冲这道菜过来了。妲己急中生智,把自己头上的两根金簪取下来,用来给纣王夹菜。一来二去,菜不仅不烫了,而且还干净。商纣王吃的眉开眼笑,妲己以为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就传了下来。
妲己的这一发明,让大臣和百姓们争相效仿。但是,百姓用不起金簪子,也用不起银的,所以就改用竹子做筷子。竹子轻便不易断裂,百姓们用的很上手。这是有关于筷子的民间小故事,而在安阳出土的三双商代铜箸则说明了筷子出现于商代的史实。
扩展资料:
大约在汉唐时期,中国筷子传入日本,而在宋元时期,又传入东南亚,筷子的发明受到广泛的欢迎。筷子,不仅仅利于我们吃饭,它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日本的一位学者曾经做过测试,人用筷子夹东西的时候,会触动手指的30多个关节和手臂的50条肌肉运动。测试证明,这种运动有利于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