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
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
特别是对陵墓最关键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获,还不足以解释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连基本的解释都无法形成体系。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挖掘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秦始皇陵的构造: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汉承秦制,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
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很多,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