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玷污了赵太后乃至自己的名声。在秦始皇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吕不韦将赵姬献给了子楚。在嬴政出生后,各大诸侯国就在传闻吕不韦是嬴政的亲生父亲。在嬴政即位后,母亲赵太后依然和吕不韦私通。
后来,吕不韦担心东窗事发,干脆找来代替自己去侍奉赵太后。这不仅和赵太后存在奸情,甚至生下了两个儿子,这无疑威胁到嬴政的王权。
为此,在镇压了势力后,秦王嬴政一并将怒气甩向了赵太后和吕不韦身上。不过,考虑到吕不韦的功劳和求情的人太多,嬴政只是暂时放吕不韦一马。但是,等到事件平息一段时间后,尤其吕不韦的势力逐渐衰弱后,嬴政还是要决定要除掉吕不韦,维护太后和自己的名声。
扩展资料:
推崇法家思想的嬴政,实行的就是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霸王之道。但是,在吕不韦担任相国职位期间,有意无意的在损伤君主一言堂的权威。比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主张杀敌来升官。
不过在吕不韦掌权后,却在宣传“以义兵诛暴君”,造成秦军军队的杀戮相对减少。再加上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推崇儒家的以德为本,以及王道仁政。由此,政治主张上的不同,促使秦始皇和吕不韦分道扬镳。
最后,秦始皇如果不逼死吕不韦的话,很可能诞生新的“吕大债主,也即妄图来投资国家政权,乃至借钱给列国打仗来获取暴利,如同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秦始皇清理吕不韦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宣示这样一个基本政治原则:债主不能爬在国家头上敲诈勒索,即使资本家吕不韦是自己的亲爹,他也不能压在国家的头上,把国家作为自己投资发财、“大己之门”的工具。
简而言之,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秦始皇塑造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基本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关于秦始皇和吕不韦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有很多种版本,最让人感兴趣的可能就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说法。当然,关于这个传闻的真假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有两个历史事实却摆在了网友面前,其一秦始皇的母亲确实跟吕不韦有说不清楚的关系,其二,吕不韦最后虽然被秦始皇逼死了,但是吕不韦如果自己不想死,秦始皇也不会杀他。我们看看这两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恩恩怨怨。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他当国王的时候只有13岁,还是一个小孩子,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他母亲赵太后和丞相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这时不仅在朝廷上专权,一手遮天,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还跟秦始皇的母亲勾勾搭搭,两人的绯闻不仅在秦的都城闹得满街风雨,甚至连外国人都知道了。这让秦始皇心里非常难受,他年龄虽然小,但是非还是分得清楚的,所以秦始皇带着强烈的不满和怨恨,暗暗下定决心等自己亲自掌朝的时候一定要除掉吕不韦。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已经22岁了。按照皇宫的规矩,这一年春天,他要进行加冕,此后就可以正式当国王了。这是秦始皇做梦都盼着的日子,但是对于吕不韦来说,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早就看出秦始皇是一个厉害的角色,肯定不会甘心做他的傀儡。以前他欺负秦始皇年龄小,国家大小事情替他做了主,皇帝其实就是一个摆设。但秦始皇一旦亲自掌握了朝政大权,这一切将一去不复返。
吕不韦越想越烦恼,他总觉得自己陷入了绝境,难以再继续保持以往的地位和权势了。于是,他便怂恿一个人去发动武装叛乱,想把秦始皇杀了,再由他立一个无能的王子来当国王。这个被吕不韦鼓动去杀秦始皇的人叫做。
其实经常关注历史的人都知道,可不是一般人,从一些野史记载来判断,他很可能跟秦始皇的母亲也有关系。是一个面首之类的角色。这样看来秦始皇能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还真不容易,除了要面对诸侯的围攻,家里的这些事还得让他受委屈。不过秦始皇也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那边盗取了太后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攻打秦始皇,这边秦始皇马上命令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动咸阳士卒攻,最终把打败,他的死党也吓得仓皇出逃。
秦始皇立即向全国发布了一道通缉令:生擒的奖金一百万钱,杀死的奖金五十万钱。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没过几天和他的死党就被抓回来了,于是秦始皇派人去审问,很快就弄清了来龙去脉,他下令把给“车裂”了,又灭了他的宗族。
但是这个时候秦始皇并没有杀吕不韦,按说这种罪是必死无疑的,但秦始皇竟然决定放吕不韦一条生路,这确实让人有想法,难道秦始皇也考虑到吕不韦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以不忍杀之?
不过秦始皇不杀吕不韦,但已经失去权势的吕不韦还自己作死,他不在自己的封地好好呆着,安享晚年,竟然还不断派人去拉拢六国,想借外国力量东山再起,这事被秦始皇知道后,他真的忍无可忍了,可是秦始皇竟然还是不杀吕不韦,只下令把他赶到蜀地去当一个平民百姓。而那吕不韦虽然还活着,但是失去了荣华富贵,也失去了掌控国家的机会,便觉得活着也没有意思了,竟然倒上一杯毒酒,喝下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