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啥古代奴隶制王朝夏商能过上千年,而封建王朝不过三百呢?

为啥古代奴隶制王朝夏商能过上千年,而封建王朝不过三百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00 更新时间:2024/1/24 8:52:43

也许同旧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关系一样,旧的博大精深能够五千年不变,新的总是推陈出新……[灵光一闪][捂脸]

中国并不存在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民族压迫与文明程度低下的产物,而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不同的是,西方文明是由野蛮的游牧征服文明向高科技的游牧征服文明转化,所以西方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殖民社会的转变,人对人由于科技的进步至少表面上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变得文明了,而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是讲华夷之辨,夷指的就是野蛮的游牧掠夺模式,华指的是顺应天道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级的文明模式,这是现在西方文明也没达到的。从老庄,黄帝内经,阴符经以及三皇五帝的记载,华夏创始人乃知晓天地之圣人,以天道之德为治世的法则,以天下为世界观,其思想境界之高如同现在人所说的神仙一般,而中国历史是一个从神逐步走向人最后亡于明朝的过程,用庄子的话就是道德日衰道将为天下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过野蛮游牧掠夺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正是华夏文明所鄙视的夷,所以华夏文明不存在奴隶社会,是超越了一切文明站在天道顶点的存在,远超现在西方文明,也是拯救现在西方文明的道路所在。

昏君和奸臣有何特征?为啥奴隶封建社会逃不脱被昏君奸臣祸害的命运?

昏君与奸臣大都是最佳拍档,他们一般出现在王朝末期。

昏君们骄奢淫逸,荒废财政,利用手中的权利肆意妄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杀害忠良,重用奸臣。

奸臣们的共同点是善于迎合上意,心胸狭窄,见不得比他们厉害的大臣,要想尽办法陷害忠良。

下面列举一些昏君奸臣的例子。

夏朝亡国之君夏沉迷于女色,重修极其奢华的皇宫,劳民伤财,使百姓怨声载道。夏桀不理大臣终古的劝谏,他还在一个名叫赵梁的奸臣的怂恿下,杀害了拿着“皇图”劝谏他的关龙逄。最终,商汤灭夏,夏桀被活活饿死。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蔡京、童贯,疯狂压榨百姓,百姓不堪重负,终于暴发宋江、方腊起义,北宋政府虽然最后镇压了农民起义,但是自身的实力也遭到严厉打击。宋钦宗时继续任用奸臣,打击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忠臣,最后酿成了“靖康之变”,徽、钦父子二人被金人囚禁至死。

南明第一位皇帝朱由崧继位后不思进取,反而大选淑女,只要南京城有女的人家就抓进宫,他还下令去杭州、嘉兴大选女子进宫,并且大修豪华宫殿,沉迷于女色。清军大举南下扬州,史可法率领老百姓抵抗清军,朱由崧听受奸臣蛊惑却置之不理,最终史可法战死,扬州百姓被屠十日。气数已尽的南明小朝廷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最终崩溃,朱由崧也被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很多昏君是因为自己不思进取,听不进忠臣逆耳之言,于是善于迎合的奸臣受到重用。昏君奸臣的组合使国家朝政更加腐败,最终划入毁灭的深渊。

昏君与奸臣是王朝落时的产物。他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

新王朝肇建初始,皇帝大都出身底层,哓百姓疾苦,知官吏贪婪本性。再就是经历了疆场的博杀与权谋,阅尽忠奸与谄佞。由此锻造出了坚韧的性格和辩忠奸的慧眼。

王朝中后期的皇帝,继位时年长倘可,因为有先帝的时常垂询和管教,出守成之主已属难能可贵,奢望出雄才大略之主,未免强人所难。

昏君多出在王朝的末期,大多在继位的幼主身上。他们久居深宫,成长在女人堆中、宦官群中。女人与宦官的特征:一种性格阴柔,一种心理不健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皇位继承人,忧柔少谋。而奸臣溜须拍马、逢迎是强项,违逆帝王的事从来不做。这些人大奸似忠就是昏君眼里的形象。这时大贤隐、忠臣死,这时王朝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王朝更替的轮回已势不可当。

这大概就是奴隶封建社会逃不出昏君、奸臣祸害的原因吧!但这是专制王朝的宿命。也是一人一姓之家天下、难以跳出的怪圈。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良相治国,良医治病,一个管理天下事务,一个管理天下健康。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做最有益苍生的实事。确实堪为好选择。中国有很多暗含道理的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也是可以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 古代皇帝平时都看什么书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明清皇帝成年后一般都看《资治通鉴》,清朝皇子用满汉两种文字启蒙,满族比较浅,就是认认字,汉学一般要读四书五经。清朝皇帝一般都学养很好,康熙涉猎比较广泛,宗教、军事、科技、数学等都看,典型的包括《金刚经》《老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史记》《全唐诗》《论衡》等,雍正崇尚法家,笃信佛教,他读的书比较

  • 古代历史上预知未来的人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恰好最近在看《汉书》,说一个汉朝奇人---京房。这位奇人一上来就不一样,他推求律度以后,自定为姓“京”,把他本来的李姓不要了。师从焦延寿京房跟随焦延寿研究《周易》。他老师焦延寿也是奇人。焦延寿穷苦人出身,家里穷得很,本来没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因为好学,得到了梁王的赏识,梁王就供给费用,让他尽意学习。焦

  • 为什么古代多数文人名仕最终成为隐士?是消极避世还是清高孤傲?还是其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隐士首先想到魏晋名士,提起魏晋名士,莫名想到了“黄药师”。很多人提起“隐士”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范,很多文人身负治国才能,却安心隐居山林抑或隐于闹市,隐逸之风盛行。这与当时混乱不堪的政局有莫大的关系,政治矛盾激化,权利的相争从来都是为文人所不齿,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纯粹的文人”

  • 古代哪位皇帝鉴赏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善于用人,也能鉴赏人的才学。汉武帝刘彻,朝中人才济济。刘备也算是重视人才的,。曹操爱才如命,得到了许多精干的武将和谋士。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贞观之治,重用秦叔宝、薛仁贵等,是很会鉴赏人才的。历史上懂得用人之道并能鉴赏人才的皇帝还是很多的。

  • 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汉朝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首先要说的是,刘秀可不是农夫。刘秀画像刘秀可是汉高祖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侯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侯国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豆腐块。到了刘秀这一代,属于他的豆腐块在陈留郡的济阳县,即今天河南的兰考一带。刘

  • 古代有哪些名人的撩妹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有套路的撩妹,我认当属汉朝大文豪司马相如。贫困的司马相如不但撩到了美人卓文君,更套得卓王孙万贯家财。真应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就让我们认真学习下司马相如这个臭流氓骗财又骗色的套路,毕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司马相如先找了个同伙临邛县令王吉,王吉把请到司马相如到了临邛以后,

  • 古代君王在不同的时期怎样称呼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 古代历史上皇帝与皇后有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吗?最疼老婆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隆基算一位吧,不论贵妃。广绪也算一位吧。朱元章马皇后也算一位吧,就说这些吧。谢邀。凡事都有例外。可能有。我认为这个问题,对现代人没多少用处,很遗憾,对这类缜密的细节,我了解太少,只能说,对不住了。

  • 民间传说,汉元帝是得了相思病而死的,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元帝因相思病而死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因为王昭君去匈奴和亲后没多久汉元帝就去世了,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公元前36年汉对匈奴发动战争,并成功将郅支击杀。郅支的政敌呼韩邪单就非常的高兴,决定拉近和汉的关系,就于公元前33年正月来到汉当时的都城长安,并表示愿意娶一个汉女为皇后,来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