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狩猎,都是跟政治活动紧密相连的,但其中的原因却又有微妙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康熙、乾隆、咸丰三人的狩猎活动看出端倪。
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一生武功赫赫。他个人的武力值也是出类拔萃,曾在狩猎中大显身手,据说还亲自动手杀死过老虎。(我估计也是手下人讨他欢心,送上的是饿的没劲的老虎)康熙经常到热河去狩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清已马上得天下,每代帝王都要接受骑射教育,以示不忘根本,到热河狩猎,就是皇室成员接受骑射教育的最佳宣示。二是热河所处之地毗邻蒙古,所以每次狩猎都要召集蒙古王公前来觐见,显示武力的同时也密切联系。所以康熙皇帝是狩猎就有了双重的政治意义。
乾隆和他的爷爷不同,我感觉乾隆的狩猎除了上面说的两条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他的虚荣心。乾隆一门心思要在功业上超过他的祖宗和爷爷,到处平叛讨逆,给自己凑齐了“十全武功”,还到处到天下的名胜古迹题词留诗,也不管自己的诗词和书法水平怎么样。从他的这些行径完全可以推断出来,乾隆的狩猎,说白了就是显示乾隆盛世的风光,让蒙古王公和世人都知道乾隆大帝的伟岸。
至于咸丰皇帝,就有点跌份了。他狩猎的原因,是因为北京城眼看着被英法联军攻陷了,咸丰带着老婆孩子赶紧逃跑,不然就被俘虏啦!可是皇帝也不能直接说逃跑啊,堂堂大清颜面何在,这时候有人出了个主意:皇帝,按照祖宗家法,咱们大清马上得天下,后人可不能把骑射功夫耽误了,你是皇帝,应该做个勤练功夫的好榜样啊,咱们打猎去吧!咸丰一听马上同意,把北京城丢给弟弟奕,自己跑的比兔子还快。结果这一走,最后竟驾崩在热河,再也没回北京城。
狩猎活动在一段时间里,有他的政治意义,但大清的骑射功夫在洋枪洋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也让人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