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56 更新时间:2024/1/10 8:02:22

嘉靖帝朱厚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朱厚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太监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个弄权高手。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如何将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独掌乾坤,让群臣俯首帖耳的呢?

简单介绍一下朱厚的家世,他的父亲朱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去世之后传位给朱厚的三伯朱樘,也就是明孝宗。朱樘去世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所以,朱厚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照是个十分荒唐的人,他在位期间让以八虎为首的太监集团崛起,还让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握了过高的权利,所以当朱厚从朱厚照手里接过皇位的时候,皇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了。

朱厚照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之后,在杨廷和的坚持下,朱厚才得以以朱厚照最年长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本是一个藩王,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他登基之后,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但朱厚这个人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极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一个是早慧,也就是成熟得早,对人情世故和道德礼法的理解很深入。

所以朱厚在得知自己将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弱势地位,要想坐稳皇帝之位,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朱厚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助“大议礼”来扳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从而培植自己的新势力。

杨廷和本无罪,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不能被朱厚所用,权势还太大,朱厚自然是要干掉他的。不过,杨廷和不是拥立朱厚的功臣吗,那他为什么不能为朱厚所用呢?

因为杨廷和坚持让朱厚当朱厚照的亲弟弟,也就是让朱厚以明孝宗朱樘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却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他的理由是“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就是说,朱厚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

看似是简单的礼仪问题,其实背后深藏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那么朱厚是如何获得最后胜利的呢?

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朱厚苦苦紧逼,要让他给朱樘当儿子,朱厚小时候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引用了历史上许多跟他继承皇位情况类似的案例予以反驳,但杨廷和非也是学识渊博的,都给一一驳斥了。

双方你来我往,为这个问题吵了长达三年之久。朱厚眼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便决定展示自己的帝王之术了,既然搞不定杨廷和,那么就扶植一些人来反对杨廷和,于是一个叫做张璁人就进入了内阁。

张璁在朱厚登基前一年才中进士,但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了,这么快的升迁速度,大明朝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朱厚之所以扶植张璁,是因为他有才学,而且非常支持朱厚,也是大臣中第一个站出来为朱厚说话的人。

在张璁的引领下,一些文官逐渐倒向朱厚。久而久之,支持朱厚和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开始势均力敌了,但大议礼的结果依然无法尘埃落定。怎么办呢?朱厚照决定使用自己的第二个杀手锏了,那就是实施特务统治。

朱厚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敢反对自己,是因为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尊重文臣的传统,皇帝对文臣好,文臣自然就不怎么害怕皇帝了。所以,朱厚觉得只有让大臣们害怕自己,自己的权力才能得以巩固。

但问题是,无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当时都不能被朱厚完全控制,所以他就耍了个小手段,指使御史萧淮等人弹劾谷大用,丘聚和张永等大太监,然后派人对他们进行严查,把八虎其他成员也给牵连进去,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紧接着,朱厚又安插自己人替代八虎,最后将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在掌握了特务机关之后,朱厚的底气充足了很多。在大礼议闹得最凶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多名文官跪在左顺门外请求朱厚改变心意,朱厚雷霆震怒,于是派出锦衣卫发动左顺门案,一百多名官员被下诏狱,四十多名官员被停职戴罪。

在朱厚的指使下,锦衣卫对四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有十六人当场死亡。朱厚还下令停发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许多人家中因此断粮。在这一顿猛操作之后,反对朱厚的文官们就集体沉默了。杨廷和因为断了羽翼,被朱厚的亲信弹劾,最后被削职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受到牵连,被贬黜到外地。

至此,大礼议以朱厚的完胜而告终,事后朱厚在各个衙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整个朝廷从此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了。不得不说,朱厚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势力的过度,他的手段可以是说刚柔并济,非常之有效。

经过了大议礼的洗礼之后,明朝开始出现了官员阿谀奉承和极力讨好皇帝的风气,这是皇权得到加强的典型特征。后来朱厚任命的内阁成员,无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严嵩

朱厚用人的原则就是,贤与不贤倒是其次,听他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朱厚觉得这一切还不保险,还是得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

朱厚首先对太监下手,取消了存在很长时间的镇守太监,将权利分散到司礼监各个太监手上,让他们相互掣肘,这样他就对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的控制就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朱厚还将锦衣卫最大程度地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将锦衣卫完全变成皇帝的私人武装部队,拥有极高的司法独立权和执行权,只听皇帝一个人的话,连内阁都不能过问,这样就对文官起到了威慑作用。

事实上,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所以朱厚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而且安全感不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他对一切人都保持怀疑,唯一能让他信任的东西,就只有道教。

朱厚认为,只有自己成为神了,臣子才会怕他,所以他十分喜欢用道教神化自己,还强迫大臣们信奉道教,从而更好地侍奉他。也许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朱厚的性格开始变得捉摸不透,有啥话不喜欢明着说,而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

因为朱厚喜欢让在自己保持神秘,也加深了臣子们对他的畏惧心理,而严嵩和严世蕃之所以能获得他的信任,其实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特别善于猜测他的心思,做的事情能够让他满意。

自1542年壬寅宫变发生之后,朱厚的疑心病就变得更重了,他也不愿意继续在皇宫中居住了,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居住,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皇帝不上朝,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帝很容易被臣子架空,那么朱厚是如何做到把控皇权的呢?

朱厚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可不是啥事不管,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派遣了大量锦衣卫监视着群臣。把控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做到,虽身在禁中,但天下大事都在在眼中,朱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

把控皇权的第二步是把控内阁。就在壬寅宫变这一年,63岁的严嵩进入了内阁。严嵩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将朱厚视若神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嵩为了取悦朱厚,可以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以此来满足朱厚的任何要求。如此听话又得力的人,朱厚怎能不喜欢呢,所以他很快让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所以只要有严嵩在,朱厚就可以做到,即使自己不上朝,皇权依然稳固,国家大事也不会耽误。所以朱厚后来虽然知道严嵩和严世蕃贪污受贿,在外为非作歹,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他是有自己深层考虑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朱厚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严嵩办事得力,只要他不太过分,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然,朱厚不可能完全信任严嵩。严嵩逐渐把持朝政之后,朱厚也会找一些人来限制他,就比如说反严派人物徐阶张居正等人,朱厚将他们调入内阁,让他们跟严嵩和严世蕃相互撕逼,朱厚则稳坐钓鱼台,将两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朱厚还允许司礼监参与朝政,与内阁形成相互制衡之势。实际上朱厚用的几个太监,比如黄锦和孙彬等人,都是能够自我约束之人。

而且朱厚还制定了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不让他们有监督大臣的权利,所以太监实际上就成为了朱厚的影子,他们不敢有别的什么心思,只能老老实实代替朱厚办事情。

除此之外,朱厚还让内阁成员有密奏专权,这个政策看似分散皇权,实际上是让内阁成员之间相互提防,这样就让朱厚对内阁成员的掌控力加强了,也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了。就单说这一条,也不得不说朱厚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谁都是人精,但朱厚是人精中的人精。

把控皇权的第三步是限制外戚势力。朱厚对皇亲国戚也不太信任,所以他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外戚势力。就比如说外戚不再享有世封的福利,也就是说其子孙无法享受继承爵位的权利了。

到了后来,朱厚干脆连皇后和驸马寻求为家人册封的权利都取消了,外戚衰落地一塌糊涂,半段尊严都没有了。

把控皇权的第四步是掌控财权,但朱厚只是通过一些手段肥了自己和官员,反而是苦了百信。就比如说,严世蕃为什么这么得宠,是因为他就是帮助朱厚捞钱的人。朱厚有钱了,做起事情来就阔气了,皇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

《大明王朝1566》中一开场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盈亏和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有一集中讲到朱厚在下令宦官核算账目。真实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朱厚重视财政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甚至说,嘉靖时期的户部尚书其实就是朱厚自己,历任内阁首辅,大多都是从户部尚书这个职务提上去的,这也可以反映出朱厚是很重视财政的。

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没有钱,皇权也就受到极大限制了,崇祯皇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朱厚重视财权,其实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皇权。

所以,在朱厚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他可以做到不经常接见大臣,就将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所谓帝王之术,加强皇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朱厚的做法显然过头了,因为他的一系列做法给国家带去很大的麻烦。

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朱厚十分迷信二龙不相见这个说法,所以他担心朱载也像前几个儿子一样死掉,便很少见朱载,最长的时间有两年父子不得相见。朱厚还毕生不立太子,他是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太子给分散了,所以后来朱载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朱厚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国家的政治却更加黑暗了,大臣们不敢对他说真话,专挑他爱听的说,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所以朱厚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国家的发展却越来越糟糕,开始变得内忧外患,明朝也一步步走向衰败。

所以说,朱厚是聪明,也有高超的帝王之术,但他走的不是正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一昧加强皇权,而是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国家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就比如说《韩非子》中就对帝王之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人民,怎样使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第二,对官员,怎么让官员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第三,对皇帝,怎样让皇权得以稳固,皇帝的德行怎样提升,各方政治势力怎样得到平衡。

如果按照这三条来逐一分析的话,朱厚除了加强了皇权,制衡了各方政治势力,其他的都做得不算太好,所以他的帝王之术并不完美,太偏向于自己,而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太大的好处了。所以说,嘉靖帝的路数严格来说算不上是真正的帝王之术,他总体而言也不能算个好皇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贤臣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二十四贤臣:一、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二、李孝恭。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

  • 历史上有哪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政治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颖人.与鲍叔牙为友.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进宗周制度,把齐国置为士乡十五,工商

  • 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出来简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发于畎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舜,传说

  • 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指的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稷:来自“姬”姓。尧时名叫“弃”(周之始祖)的人被封为“后稷”这个官,子孙以官为氏。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

  • 明朝有哪些皇帝能力挺强的,但却备受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以来,一直延续了两百七十六年。纵观这一期间明朝的统治者们,有的名留青史,有的臭名昭著,还有的饱受争议。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与明神宗朱翊钧是最具争议的。他们一个雄才大略可性情喜怒无常;一个前期奋发图强,后期怠政操权。他们在位时长几十年,对明朝的兴衰起着巨大的作用。明成祖朱棣尽管朱棣的皇位

  • 中国古代哪个将军,是帝王最厉害、最可靠、最实用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汉朝的周亚夫对于汉文帝汉景帝来说是最厉害、最可靠、最实用的将军。驻军细柳,军威严整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为鼓舞士气,汉文

  • 古代皇帝带兵能力最强的是李世民还是朱元璋?还是其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一代雄杰李世民青年时代就领兵鏖战四方为唐皇朝立下不世之功登上皇位继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大唐疆土日益辽阔各方纷纷赴长安称臣进贡经济发展迅速为唐朝的盛世之景奠定雄厚的基础故,李世民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首屈一指#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明武宗这样一位很有军事天赋的皇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如果朱厚

  •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能很好处理君臣关系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此人,最符合题主之意,却极易被大家忽略不提。其面对凶恶环境而采取的诡异手段,令人惊叹!有人说功高震主得善终,主要看君主贤明与否。假如碰巧遇到瞪眼就杀人的主,比如刘邦。再来一个瞪眼就杀人的女主子,比如吕后,该如何相处?此人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准确的说是「大汉第一功臣」。功劳

  • 古代哪两位一生只辅佐一个君王 宁可饿死也不吃国家的粮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伯夷,叔齐。二大贤人啊。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食周朝的粮食。商朝的皇亲国戚加名臣。与之相对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作啊。商代的伯夷和叔齐在殷商灭亡后,隐匿在首阳山上,不吃周王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 明朝16个皇帝的个人能力,贡献度放在一起,怎么排名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大明16帝,一个比一个有个性,且都因某些因素黑得够惨。实际上大明皇帝草包的真不多,先说结论: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明成祖朱棣(永乐)。3、明仁宗朱高炽(洪熙)。4、明宣宗朱瞻基(宣德)。5、明宪宗朱见深(成化)。6、明孝宗朱佑樘(弘治)。7、明武宗朱厚照(正德)。8、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