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贤臣的例子

贤臣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4/1/31 18:33:47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初,先任太子李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爱惜征才,拜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予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拜相任待中,封郑国公。魏征不仅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有一套系统的政治思想,总结了历代治国安邦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着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取自%E9%AD%8F%E5%BE%81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嘉靖帝朱厚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朱厚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太监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

  • 历史上的贤臣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二十四贤臣:一、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二、李孝恭。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

  • 历史上有哪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政治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颖人.与鲍叔牙为友.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进宗周制度,把齐国置为士乡十五,工商

  • 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出来简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发于畎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舜,传说

  • 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指的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稷:来自“姬”姓。尧时名叫“弃”(周之始祖)的人被封为“后稷”这个官,子孙以官为氏。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

  • 明朝有哪些皇帝能力挺强的,但却备受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以来,一直延续了两百七十六年。纵观这一期间明朝的统治者们,有的名留青史,有的臭名昭著,还有的饱受争议。笔者认为明成祖朱棣与明神宗朱翊钧是最具争议的。他们一个雄才大略可性情喜怒无常;一个前期奋发图强,后期怠政操权。他们在位时长几十年,对明朝的兴衰起着巨大的作用。明成祖朱棣尽管朱棣的皇位

  • 中国古代哪个将军,是帝王最厉害、最可靠、最实用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汉朝的周亚夫对于汉文帝汉景帝来说是最厉害、最可靠、最实用的将军。驻军细柳,军威严整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为鼓舞士气,汉文

  • 古代皇帝带兵能力最强的是李世民还是朱元璋?还是其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原创#一代雄杰李世民青年时代就领兵鏖战四方为唐皇朝立下不世之功登上皇位继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大唐疆土日益辽阔各方纷纷赴长安称臣进贡经济发展迅速为唐朝的盛世之景奠定雄厚的基础故,李世民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首屈一指#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明武宗这样一位很有军事天赋的皇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如果朱厚

  •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能很好处理君臣关系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此人,最符合题主之意,却极易被大家忽略不提。其面对凶恶环境而采取的诡异手段,令人惊叹!有人说功高震主得善终,主要看君主贤明与否。假如碰巧遇到瞪眼就杀人的主,比如刘邦。再来一个瞪眼就杀人的女主子,比如吕后,该如何相处?此人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准确的说是「大汉第一功臣」。功劳

  • 古代哪两位一生只辅佐一个君王 宁可饿死也不吃国家的粮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伯夷,叔齐。二大贤人啊。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食周朝的粮食。商朝的皇亲国戚加名臣。与之相对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作啊。商代的伯夷和叔齐在殷商灭亡后,隐匿在首阳山上,不吃周王朝的粮食,最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