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爱”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爱”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42 更新时间:2023/12/10 10:29:32

悟空邀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不同的地方孔子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但“仁”最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爱。

孔子为何如此重视“仁”?这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野狐谈谈自己的浅见,望条友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也必然有他的政治目的,孔子的思想也不例外。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后期,当时,周天子丧失了权威性,无法对诸侯进行强力约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就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孔子曾很有感叹地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诸侯架空了周天子,大夫架空了诸侯国君,大夫的家臣又架空了大夫,鲁国就是三桓执政,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把持鲁国政权,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实际上掌控了季氏家族的力量,进而掌控着鲁国政权。

这种情况下弑父弑君的事情时有发生,社会混乱不堪,人心不古,百姓奸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卖牛羊时给其喝饱水,用铁链增加重量,出轨的事情也不少,可谓世风日下。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太平盛世,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思想是服务于这一理想。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无法收拾,用制度一时矫正不过来,因为人心都出了问题,所以他要从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人”的改造上来着手。

“仁”,从人从二,就是人和人相处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孔子指出人都应该有一颗良善之心,有爱心,一切社会行为建立在此基础上,各种制度才能落实。

从历史经验来看,孔子是正确的。古代就有“五刑”,孔子时代也是有法的,但社会管理是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罚为辅的。孔子没有强调用法来规范社会秩序,但儒家却孕育出了法家,秦以法家思想得了天下,也因此很快失了天下,这大概是孔子不推崇法治的原因吧。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是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人的问题是终极问题。

北宋王安石变法,苏轼欧阳修反对的根本原因就在吏治上,当时官场腐败,再好的政策也是难以落实,是事实上,从理论来看很好的“青苗发”,在全国一推广,结果问题百出。

看看我们现在,很多政策看起来,听起来都很好,可操作运行以后让人大失所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并不是“仁”。我们现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做人的工作,夯实这个基础是所以政策顺利实施的基础,如果人有问题,社会风气就有问题,那好事都会办成坏事。

你懂得,不多说了。欢迎留言交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君主不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自从抵达广陵后,经常沉迷于酒色之中,以至于彻夜失眠。他每次入睡前都需要摇顿肢体,或者歌吹齐鼓,才能安然入梦。侍女韩俊娥深得隋炀帝喜爱,隋炀帝每次睡前都召她来侍寝,让她帮助自己摇顿肢体,又给她赐名为“来梦儿”。萧后醋意渐起,私下里对韩俊娥说:“皇帝现在身体不舒服,你应该安抚照料他,怎么可以魅惑他

  • 古代皇帝不纳谏而导致灭国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并没有这种例子,中国古代的帝国制度,并不惧怕得罪任何人,而怕同时得罪所有人。所以在大一统的王朝中,即使皇帝不纳谏,甚至很昏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王朝依然会正常运转。至于你说的这种例子只有到那些诸侯林立的时代找。比如说春秋时期的假道伐虢的虞国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

  • 古代帝王求谏和拒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求谏的例子很多啊,比如历代皇帝都有下诏百官、臣民“风闻言事”,齐威王听从邹忌的建议纳谏,最后国家强大。拒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杨广不听大臣劝谏,执意去江都,结果被堵在南方回不来政治中心洛阳;明熹宗不听东林党的劝谏,任用魏忠贤。邹忌讽齐王纳谏。

  • 历史上哪位皇帝文治武功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文治武功最高的皇帝是乾隆,因为乾隆治理期间社会经济繁盛,修纂《四库全书》,经营边奠定近代中国版图,并扩大朝贡体系。一.社会经济繁盛乾隆经过一番治理后,到乾隆中期,清朝的工农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的发展。全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国库越发充实,社会经济繁盛。据记载,到乾隆中期耕地面积新增

  • 单纯比个人能力,古代的名君和名臣,谁会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证明我的观点前我想先讲个故事,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问那你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其实还有后半段,韩信其实并没有那么愣头青,后面韩信还说了,大王你善于将将,而我善于将兵。意思就是刘邦善于统驭将领,而韩信善于统驭士兵。刘邦击败项羽后开庆功宴,问大臣们为什么我刘

  • 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皇帝应该就是汉武帝,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个皇帝的强弱。其一、综合实力最强的皇帝应该产生于最强势的朝代,也就是大汉朝和唐朝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皇帝,必然是出自最强势的王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盛的王朝吗?我们只要证明汉朝是最强的朝代,就可以缩小选择最

  • 中国古代有哪些武力值很高,能打仗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武力值很高、能打仗的皇帝谈古论金个人理解指的主要偏重于个人的武力值,而不是偏重于统驭全军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样的话,排出的名单可能与其他答友不同。以下按照时间顺序说一下:1、南朝刘宋开国皇帝高祖武皇帝刘裕。刘裕年轻时候在北府军刘牢之麾下担任参军,刘牢之军抵达吴地平定孙恩之乱的时候,刘裕率领数十名士卒侦

  • 你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中功绩最大的皇帝是谁?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功绩最大的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间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纷争,奠定了中华版图。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国内实行文字,车轨,度量衡的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中国古代长期的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也做出了焚书坑儒这样的暴行,但是凭借他对后世的文化

  • 听取臣子意见,虚心进取,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是个极其严肃、不苟言笑的皇帝。古代帝王有很多,唐太宗就是其中一个,提及唐太宗,虚怀纳谏的开明作风在脑海中逐渐浮现出来。善于用人、吸引忠心耿耿的臣子面纳谏。天子有至高的权利,不怒自威,为了听到臣子的忠言,李世民付出很多努力!。根据史料,唐太宗是个极其严肃的皇帝,有些臣子害怕,面对唐太宗时,不知所措,表

  • 王猛和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军事能力谁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王猛虽是前秦一代名相,帮助符坚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但毕竟是在五胡乱华的大背景下,处在东晋和十六国割据时代。他曾拒绝东晋权臣的邀请,转投为符坚效力。他临死前,再三告诫符坚"东晋是华夏正统,勿侵扰"。符坚不听群臣劝阻,带80万大军要攻灭东晋,结果淝水一战被8万人的晋军打得一败涂地,从此一撅不振。之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