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自此以后,察举制便确立起来,贯穿整个汉朝。
主要是察举制,亦称推举制。汉朝自汉武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故特制孝廉科。也就是地方官员州长、牧长之类往上级往中央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然后再经经考核认命官员。配套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公卿世家中养着一群幕僚,幕僚又可以相互推荐低层人才。
到了三国时也是如此的,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什么卧龙凤雏,贤人良将,都是被公卿幕僚们推荐给君主的,刘备三顾茅庐前,中间还要有水镜先生、徐庶等的举荐,这诸葛亮也就被选拔出来成了他的忠将良才。察举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弊端已经十分突出了,土地兼并严重,往上举荐人才的通道也被世卿大家族大地主阶级垄断,造成地方拥兵自重,潘镇割据,八王之乱。到了隋唐时,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