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何晚年会如此孤独?史料记载被宦官欺负?
大家好,学问之道,一以贯之,我是大话国学。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的心得体会。
俗话说的好,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当年意气风发的唐玄宗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晚年是如此的凄凉落寞,竟然会遭到宦官的欺负。这一切都是由于什么原因?今天就从两个个角度来分析时局因素、心理因素。
分析原因1时局因素
众所周知,唐玄宗晚年因为用人不当,识人不明,导致了安史之乱。这是唐代由盛转衰的重要拐点。
马嵬坡下,众将领兵谏相逼,使得圣人天子处死了自己的爱妃杨贵妃。自此之后,天失威严,山河破碎,唐玄宗被人架空;李亨继位,大权被夺,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亨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无奈,创立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虽为太上皇,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余威依旧。
这不能不让李亨头疼。想要确立自己的权威就要打破这个死局,要打破这个死局,就必须要从唐玄宗入手。那么,唐玄宗自然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但是,古代皇帝历来是以儒家为正统,那么以孝悌为根本的儒家,就不允许皇帝做出有损父亲的事情。那怎么办?好办,闻言而知雅意,天子身边自然有不少能理解他的人宦官。
于是,宦官专权,隆基受苦,惨遭欺负。
分析原因2心理因素
李隆基,那是一心想要做千古圣人的皇帝,那么面对自己曾经繁华的大唐,他心存懊悔,他无颜见历代宗族,更重要的是他无法面对曾经的自己。在事业上失败的皇帝,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保护不好。人世间最多得莫过于此。
哀莫大于心死,在这样双重打击下,李隆基是身心俱疲,又加上是在四处避难的路上,身体的虚弱,有更加剧了这种挫败感。
所以,身为老人的李隆基,在身心双重打击下,早已经没有了往昔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满腹悔恨。
所以综上所述,李隆基晚年的孤独,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所导致。
唐肃宗李亨收服长安后,在成都当了七,八年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被迎回了长安。
兴庆宫,是李隆基做藩王时的府邸,地处皇城外,最南面的长庆楼紧临熙熙攘攘的街市。
每当,李隆基出现在长庆楼上时,在此经过的百姓,都会停下来,口中山呼万岁。这时的李隆基就会在长庆楼下,当街摆设宴席招待这些百姓。
如有朝庭官员打此路过,并向他致意,李隆基会请他们上楼设宴招待,还让玉真公主等人作陪。
这段时间,七十六岁的李隆基的太上皇生涯还是很让他满意的。和他相伴的有内侍监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内侍王承恩,这些人,都是陪伴李隆基多年的老人了。
如果,李隆基的生活能够长此下去,他也许会安静,快乐地走完他的太上皇生涯,虽然,他没有了杨贵妃,失去了生杀予夺的大权。毕竟,他己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一切,都在上元元年七月嗄然而止了。
然而,这一时期的外部环境并不平静。安禄山死了,史思明又僭越称帝,数万唐军在邺城大败,叛军大举南下,东都洛阳得而复失。
唐肃宗李亨的皇位,得来的并不是明正言顺,这一点,永远是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永王李的谋反就是一个明证。假如,有一天李隆基真的振臂一呼,李亨不用想就能明白结局是什么。
所以,当李辅国说:太上皇久居兴庆宫,日夜聚众密谋,恐对陛下不利。不如让太上皇移居太极宫,一方面有利陛下尽孝,另一方面,也能杜绝小人的蛊惑。李亨默许了。
太监李辅国是拥立唐肃宗的功臣之一,肃宗为了报答他,给了他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肃宗发布的各种诏命,各地递给朝庭的奏章,全部经过李辅国的中站。可以说,李辅国基本就是大唐帝国的主宰了。
上元元年七月十九日,李辅国矫诏:让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至此,李隆基到死都没有走出这个地方。
七月二十六日,李辅国又以唐肃宗的名义下诏: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王承恩流放到播州,勒令陈玄礼致仕,玉真公主回玉真观。
失去了亲密陪伴的李隆基,面对的只剩下冷清的皇宫,李隆基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修炼辟谷。其实就是绝食。
宝应元年四月初五,李隆基逝去,终年七十八岁,四月十八日,唐肃宗李亨逝去,终年五十二岁。
高力士也死于这一年。代宗即位,大赦天下,北还途中,力士听闻李隆基去逝,七十八岁的高力士吐血数升,绝食而死。
李辅国也死于这一年,只不过,他是被代宗遣人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