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93 更新时间:2024/1/9 7:49:30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有趣的八卦问题。既然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想来也不是什么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称号特别多,先来捋一捋!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乾隆。

这么多称号实在太难分得清了,为了简单方便记述,现在我们一般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题目中来,古代皇帝两位庙号带“神”的,一个是宋神宗赵顼,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位时都实施了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他积极主张变法,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开“熙宁变法”。由于变法极大的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派的强烈抵制给宋神宗带来很大压力,几次摇摆不定,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忧郁而终。他一系列变法的措施在他死后也都被废除。

宋神宗死后,反对派大臣们在为他选庙号的时候,选了这个“神”字,在古文中“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没法来给称号的人,叫做神,后一句是“不名为善”,指没有一个可称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实贬,实际上是讽刺宋神宗,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在位期间主动对西夏发动的战争也是伤亡惨重,毫无功绩可言,没有一件事可以称为善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神“的评价有些过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的确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张居正一力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自己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严重,朝政腐败,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神”这个评价委实不冤。

THEEND

皇帝的名号有:年号、谥号、陵号和庙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为汉武帝首创,也用于称呼皇帝。后世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康熙、乾隆便是其年号;

谥号是对一个人死后,对其一生的所作所为,作出一个总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谥号为“文正”,应该是皇帝给予文官的最高荣誉;

陵号是指为皇帝死后埋葬陵墓,所取的称号,康熙皇帝所葬的陵墓,被命名为景陵。

至于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太庙的神主牌牌号。庙号为“祖”,一般指开国之君或者对于一个王朝有开创之工的奠基人;庙号为“宗”的,一般是守城之君。

中国历史上,共经历83个王朝,历时2132年,总共有408位皇帝。庙号为“神”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宋神宗赵顼,另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钧。可见,神宗这个庙号属于“非主流”。

事实上,《谥法解》是这么解释“神”这个谥号的,民无能名曰神。即是无语的意思。说好,好像又过不了自己这关;说不好,又于心不忍。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是一种褒贬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庙号。至于两位神宗如何的“民无能名”?

先看看宋神宗赵顼。其为宋英宗赵曙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教训,采取了“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财政、军事等权力,统一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的局面。

军队的数量也开始膨胀,至仁宗时代,军队人数达到了125万之众。加之与辽国、西夏签订和约,每年所需付出的钱粮、丝织品。到宋神宗继位之时,不得不面对财政上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全部转嫁至农民身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动摇了北宋统治的根基。锐意进取的宋神宗,是一位想有作为的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变法内容包括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合并机构裁减官员等。

均输法、市易法,是要和享有特权的大商人、大贵族、大官僚,分一杯羹;裁减宗室子弟的部分待遇,如将隔了几代祖宗的神主牌,迁入远祖的宗庙。前者伤害了宋神宗祖母、母亲家族的利益,因为他们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垄断了国家的商业利润;后者则伤害了北宋宗室子弟的利益。

由此,变法遭到了宋神宗祖母、母亲以及两个弟弟激烈反对。母亲高太后言辞激烈地对神宗说,像这样改祖宗之法,赵家天下是要毁在王安石手里的。矛头直指背后的宋神宗。一片反对之声,赵顼也不敢对母亲多说什么,只好对着弟弟赵颢发飙,是我弄坏了赵家天下,你来干。吓得赵颢连忙说:何至于此。

至于变法的效果嘛,在富国强兵上,宋神宗与王安石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宋神宗却不如王安石彻底,毕竟其要承受外戚以及宗室的巨大压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如此,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可见,效果并不好,既得不到上层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又增加了下层人民的负担。郁郁寡欢的神宗逝世后不久,变法即被废除。理想很丰满,费力不讨好,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确实不知道说什么好。

接着是明神宗朱翊钧。其为明穆宗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继位之时,不满十岁,生母李太后一直是按照圣明之君培养。为此,李太后让首辅张居正,出任朱翊钧的老师。为此,张居正自己编撰《帝鉴图说》,一部图文并茂的图书,作为上课教材。朱翊钧这个娃,像极了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在李太后、张居正督促之下,学习读书到深夜,就是有娱乐时间,也是礼乐这方面的“兴趣班”。

为此同时,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明神宗在继位之初的10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为明王朝注入了活力,延缓了王朝的政治危机。但李太后与张居正对于朱翊钧,在娱乐上压制,没有做出正确引导,逐渐累积下的不满,造成了其成年后的反弹,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弥补失去的“童年”,并对于压制力量,予以反击。

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的“夺情”事件和1580年,朱翊钧发生的“酗酒”事件,加之李太后错误的引导。明神宗的不满不断累积,终于在张居正死后不久爆发,明神宗剥夺了其诰命。张居正家人多有饿死,长子张敬修在狱中遭到拷打而自缢。

受此影响,导致明神宗逐渐对权臣失去信心,而后与文官集团在“废长立幼”的博弈中失利,更加剧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1589年开始,明神宗拒绝接见群臣,导致朝廷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形之下,努尔哈赤完成了女真部落统一,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女真人,最终灭亡了明朝,明神宗得负上很大的责任。一声叹息,确实又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十位君主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被认可的皇帝一共有五百多位,如果在加上一些追封的帝王,比如曹操、司马懿等人,或者不被人们认可的皇帝,如三国时期的袁术、唐朝的黄巢、安禄山、明朝的张献忠、李自成以及清朝的洪秀全,当然过了几个月皇帝瘾的袁世凯等等,这个数量更加庞大,那么在这些皇帝中间,有些皇帝昏庸无能,有些皇帝励精图治,能

  • 历史上有哪些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讲几个24史中的爱情故事。1.北魏孙男玉的故事。《北史列女传》记载,孙男玉的丈夫被人杀了,孙男玉拼尽了性命,也要亲手杀死仇人,为丈夫报仇。她杀死了仇人,但作为杀人犯也被关进了监狱。在公堂上,孙男玉对自己的杀人事实供认不讳,但她的一番陈述让在场所有的人肃然起敬。“我是个女人,女人把自己的丈夫当成

  • 拉美西斯二世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太阳神“拉”渐渐沉入了河底。泛滥的尼罗河为埃及带来无限的生机。大海与沙漠将永远庇护这片神圣的土地,把那黄金一般璀璨的文化发扬下去。“欧西里斯神啊,请您庇佑我,让我再次拥有来生。赫拉斯神啊,请您赐予我勇气和战斗力,让我再次为保护我的疆土而战。阿蒙神啊,请您保护我的灵魂,飞渡到遥远的来世。哈比女神,请您

  •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古代的皇帝害怕什么吗?一个字死!他这一生好不容易将大权握在自己手里了,所以最大的恐惧就是死,因此为了保护自己,除了在饮食、生活上大加注意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派更多的人保护自己!而这,也就催生出了“侍卫制度”,通俗点说就是皇帝的保安!历朝历代,皇帝的保安叫法都不一样,其始于《周礼》,有士庶子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有五大天帝,他们的老婆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所谓的上古五方天帝分别是: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这五位。东方天帝太昊伏羲是东方祖神,也是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据说曾定都于汶上,后迁都宛丘,死后葬于淮阳太昊陵。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到他的文字记载是春秋战国前期的文献《

  • 为什么古时候会有神仙和奇人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科技通讯不发达,将一些自然现象和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人和事异常敬畏,传递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生夸大和渲染。2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宣扬君权,巩固统治需要。3最重要的是古代大部分人生活还是比较贫苦的,需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都有自己的神和神话传说,古代人民对传说中的人和事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期望精神上的敬畏能够带

  • 如何解释古代帝王身上的神话色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帝王身上的确有很多神话色彩,有的甚至神之又神,玄虚的不行,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我的研究,这些我把他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们希望他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刻意找出来种种线索去印证这个“事实”;第二类是自身想要长生不死,或者希望维护自家永世统治,从而通过种种手段留下来被我们所知道

  • 大军出征,君主和大将如何建立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大军出征,君主把国家的安危和军队交给将军一人掌握,往往对将军不太放心,但是作为战争,国君对领军将军的掣(che)肘,则是不利于战胜敌人的。所以,君主与将军的互相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般情况下君主和将军通过如下方式,达到相互信任。一、神权约束派遣将军出征前,在太庙或者宗庙,举行祭祀仪式,在神灵面

  • 妈祖有什么传说和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九牧林家”之后出生与众不同天后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段子:北方地区一些脑筋活络的市场营销人员,初次见到福建、广东口音的生意人,有时主动称呼“林先生”“黄先生”。对方诧异,他便哈哈一笑:你们那里,不是姓林,就是姓陈、姓黄啦!段子自然是段子,毕竟源自生活。作为中国第十六大姓,“

  • 对项羽最忠心的是哪个人?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对项羽最忠心的人非龙且莫属,项羽让龙且东,他绝不会西,执行力非常强。项羽和刘邦等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各地起义军势力被项羽和刘邦收编或消灭,最后的决战出现在项羽与刘邦之间,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本来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项羽的势力一直比刘邦强大很多,刘邦硬是在煎熬中与项羽对抗,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