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贬义。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却有三十年消极怠工(不上朝)的记录。有人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天启,始亡于万历。历史对万历的定义就是一个昏君,这个没有太大的争议,因此“神宗”这个庙号肯定是
庙号,是古代帝王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古代帝王真正有庙号开始于西汉,结束于清朝,庙号主要用“祖”、“宗”两字来称呼,合起来有“祖宗”之意。
《史记》载:“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之君一般为“祖”,
所以每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即开国皇帝,庙号多称“祖”,一般常用太祖、高祖、世祖等称呼,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清人方苞所撰《谥法》有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汉朝有二祖,一为汉高祖,一为汉世祖。若将其归为西汉与东汉之故,那么元、明、清三朝的庙号则变化更多。元朝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忽必烈为世祖;明朝称朱元璋为明太祖,称朱棣为明成祖;清朝更甚,出现了一朝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
第二位皇帝及其后世即位者,庙号多称“宗”,一般常用太宗、高宗、世宗等称呼,如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世宗,唐朝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
因为庙号是称呼皇帝的名号,所以一般都是好词(个别亡国之君除外)。但是这些好词里面也有褒贬之意,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褒扬,有的是明褒实贬,谥号里的文武是褒义,武帝是谥号,汉武帝就是褒义。庙号的文武是名褒实贬,比如明武宗清文宗就不咋地。题目所问的神宗往往是讽刺功业不足,比如宋神宗,明神宗。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最起码要有两个前提,真正熟读万历朝历史,而且了解谥法原理和发展脉络,这两样我基本具备,但是一一道来可以写数万字的论文了,我简单说一下结论:1、神是庙号,不像谥号有明确褒贬之意。2、明朝时的谥号都是褒义,关键字在最后一个,其它字都是套路,但是非常重要,是皇帝的一生写照。3、庙号此时有一定的评述帝王的作用,但基本也都是褒义。4、神字本身就是褒义,最高级别的褒义。苏洵整理:圣不可知,后代基本沿用。5、万历皇帝的庙号是当时人对他的评价,看上谥号的历史记载,是经过反复讨论做后一致认可的(万历起居注、神宗实录),时人认为功远远大于过。(这个历史细节说明,当时大家对万历的评价就有争议,符合历史现实,但是最后统一,还是含金量很高的评断,不是一味的追捧或贬斥)6、切记不要用后人对他的定性去反推历史细节。7、万历文治武功可以说是一流的,自己多读原始资料就知道,简单点就看看历史上的名人巨匠、发明创造、市井文明、东西方交流和作战结果,万历朝是华夏帝国政权的巅峰,看看历史名人能吓死的,太多,各个行业都有牛人,多到不想列举,都是影响世界和后世几百年的。到此为止吧,最后结论:万历谥号庙号是经过当时人们反复讨论而确定的客观结果,可信度高,显和神都是褒义,说什么明褒暗贬其实是后人根据后人别有用心的定性,反推历史现实的错误逻辑思维。回头会写专题,解释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