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还是能力强
整个事件的完成故事网上随便都能找到,齐桓公能用管仲,主要归功于鲍叔牙,鲍叔牙跟小白透露了当年的一件事。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小白是最不被看好得意一个,齐僖公委托鲍叔牙辅佐小白,鲍叔牙不愿意,装病不接受,管仲劝鲍叔牙说:“另外两个公子不行,小白为人成熟,不耍小聪明,是成大事的人,除了我没人理解小白。公子纠做国君,也会一事无成,你赶快去接受命令。”
鲍叔牙跟齐桓公讲了这个故事,齐桓公才发现原来管仲是最理解我的人,于是没有杀管仲,与他讨论治国之道,管仲说的头头是道,齐桓公半信半疑,后来经历了许多事情,齐桓公才真的相信管仲说的话。
晋文公重耳如何成为春秋霸主?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也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其遭受骊姬之乱后,在外流浪十九年,那他如何在暮年让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大国的支持
先回顾其逃亡之经历。除了卫、曹、郑几个小国对重耳无礼,其他的大国皆对其礼遇有加,齐桓公以宗女妻之;宋襄公也以国礼招待;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待之,并赠以厚礼;秦缪公在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后,曾扶植晋惠公,然其背信弃义,后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为了能继位,竟偷偷逃跑,秦穆公一怒之下,与重耳结成姻亲,然后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
大国的国君皆认为重耳品行高尚,在外遇难很久而不亡,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所以他们都支持重耳回国继承大统。
二、人才的归附
文公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即位后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一)狐偃(文公之舅父)
文公在齐时,曾一度安逸享乐,放弃复国之梦。狐偃用计灌醉重耳,用车载其离齐。重耳醒来后大怒,要杀狐偃。狐偃说:“杀死我成就您,是我的心愿。”
帮助晋文公教化百姓:道义、信用、礼仪,而后赶走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次战争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文公的教化。
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送周襄王回朝。狐偃建议晋文公抢先护送周王回京,以获得诸侯的拥护和信任。
楚成王包围宋国,宋国公向晋国求助。狐偃提出围曹、卫救宋。
(二)赵衰(赵国之先)
聪明机智。秦穆公设宴席招待重耳,赵衰跟随赴宴。赵衰随机应变,说:“君王把所以辅助天子的事命令重耳,重耳岂敢不拜?”于是重耳稽首行礼,得到秦穆公的信任。
举荐贤能。文公建立三军,文公想任命赵衰,他推荐了先轸,认为先轸有谋略。文公征询元帅的人选,赵衰举荐了谷,说他爱好礼乐,熟读诗书。赵衰又举荐栾枝,认为栾枝忠贞谨慎,于是,文公命其将下军。
(三)先轸(春秋战神、最早的军事家)
楚国包围宋国,宋前来求救,先轸说:“报答恩人还是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文公怕齐、秦不同意,有顾虑。先轸建议说:“让宋国赂齐、秦,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退兵。晋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卫之地分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卫,一定不答应齐、秦之请求。齐、秦想要宋国的财礼,必定同意攻楚。”
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但子玉却执意请战。他派使者来到晋国,提出用宋换曹、卫。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将计就计:一面秘密让曹、卫复国,并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后子玉果然中计,而先轸此时由于谷的去世而被任命为中军将,统率城濮之战。他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而且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三、关键事件
(一)秦穆公对前面两任晋国国君的失望,让重耳能顺利回国。
(二)助周襄王回朝,得到周天子及诸侯的信任。
(三)城濮之战重创了与中原争霸的楚国。
(四)周天子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写了《晋文侯命》。
(五)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在践土会盟,从此晋文公称霸中原。
晋文公(前697年?一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则是翟人狐姬。据说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其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眼睛是重瞳。
晋献公生前就立了申生为太子,深受国人的爱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不敌,遂献出二女,长曰骊姬,次曰少姬,以此求和。晋献公非常宠爱这两位美女,尤其是骊姬,遂将其立为夫人。数年后,骊姬生子名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由于两位少公子都深得献公喜爱,献公遂产生了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为了使自己的儿子顺利继承国君之位,骊姬献计把献公三位年长的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分封到外地,申生被封到曲沃,重耳封到蒲城,夷吾封到屈为。公元前656年,骊姬设计陷害三位公子,处死了申生,重耳与夷吾闻讯逃走。
晋献公临死,欲将国君之位传于公子奚齐,但献公死后,奚齐被权臣里克杀死,致使晋国无君。里克先是迎接重耳回国即位,被重耳拒绝,于是便迎夷吾回国,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恐国人支持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他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迫使重耳逃离翟国从此一路颠沛流离,过着流浪的生活。重耳一行人先后到达过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间享受过优厚的款待,也遭受过冷遇,有时还得饿肚皮。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招在秦国的儿子公子圉回国继位公子圉不辞而别,偷偷地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的才干不及其叔父重耳,担心他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便采取了诛杀支持重耳的贵族的办法希望能够稳定统治。怀公的这种残暴的做法激起了国内许多人的不满。秦穆公本来就对怀公不辞而别的做法不满,见晋国内乱,便想机除去怀公,另立一位公子为国君,于是便把重耳作为首选。穆公派使者把重耳一行从楚国接到秦国,并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怀嬴先前已嫁给了公子圉,即后来的怀公。从辈分上看怀嬴应是重耳的侄媳妇,但为了江山社稷,重耳也顾不上许多了。历史上所谓“秦晋之好”,就是指这件事。
公元前636年春,秦穆公出动了3000人的军队,护送重耳渡过了黄河。在晋国内部不满怀公统治的贵族纷响应,晋怀公无力阻止,在逃亡途中被杀。于是重耳在大家的拥戴下,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是为晋文公。这时距他逃亡在外已经19年时间了。
晋文公即位之后,铲除了惠公、怀公在国内的亲信势力,巩固了权位,然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增强晋国的国力。《国语晋语》中详细记载了晋文公改革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安置百官,重用贤良,优奖旧族,通商惠农,发展农业,奖励垦殖,救济贫乏,减轻赋敛,足兵足食。尤其大量起用旧贵族,同时也不放弃对新贵族的任用,从而团结了一大批人到自己的周围,凝聚了晋国的人心,政治上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
晋国强盛之后,晋文公便开始了他称霸的进程。在当时想当霸主必须首先尊王,周天子虽然十分衰弱,但其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国诸侯至少在表面上要对天子尊崇,并有辅佐天子的义务。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与胞弟王子带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于诸侯。晋文公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于这年三月亲率大军,分兵两路。一路赴迎接襄王;一路从温(今河南温县西)进攻王子带。晋国军队很快获得了胜利,大败狄人,杀叛党王子带、隗后、颓叔等。周襄王被重新迎回洛邑。周襄王自然对晋国十分感激,亲自召见了晋文公,热情款待。周襄王对晋国的崛起非常重,毕竟周、晋同宗皆为武王之后。为了让晋国更加方便辅弼室,襄王将阳樊、温原、茅四个农业发达的城池赐给了晋文公,使晋国的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接着晋文公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系列争霸的行动。自齐桓公之后,中原地区的诸侯一直缺少一个领头的,许多诸侯都处在不讲信誉道义的楚国的阴影之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带领大家抵御楚国的威胁。其中尤以宋国对楚国最为痛恨。宋襄公死后,宋成公继位。晋国崛起后,宋成公迅速倒向晋国。公元前634年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并包围了齐国的邑,威胁齐国。宋国抵挡了一年之久,难以继续支撑,便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感念宋襄公昔日对自己的关照,更想将中原诸侯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但是楚国实力强大,晋文公又有些畏惧。救宋,必与楚国绝交,不救宋,则是畏惧楚国,霸业也就难成了。最后在晋国大臣狐偃、先轸的坚持下,晋文公决定出兵救宋。他亲率兵车800乘的大军,先杀向卫国。卫国人驱逐卫成公,归附了晋国。接着晋国主力移兵南下,进军曹国。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曹国无力抵御,只好也归附了晋国。卫、曹两国都是楚国的盟国,早年晋文公流亡时这两国国君不能以礼相待。攻打这两国,一是可以达到削弱楚国势力的作用;二是可以迫使楚军回救两国,以解宋国之围;三是可以报当年轻慢之仇。
楚军果然放弃围攻宋国,率军来救卫、曹二国。晋文公又设计使秦、齐两个大国站在了自己一方,从而到了孤立楚国的目的。晋楚两大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大战前,晋文公命令军队向后撤退了90里。大家都不理解文公的用意,文公解释说当年他流亡楚国时,曾当面向楚成王许诺,日后如两国交兵,晋将“退避三舍”。一舍30里。这就是文公退兵90里的根本原因。晋文公这么做,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兑现对楚国的承诺,二是如果楚军继续进逼,则在诸侯面前显得理亏,同时还可以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果然楚将子玉不肯退兵,一直追到城濮,双方在这里对垒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了。
公元前632年4月,双方展开决战。晋公命令晋军的下军攻击楚的右军,很快便击溃了这支战斗力不强的杂牌军。然后命下军向晋军上军靠拢,向楚国的左军发动进攻。晋军有意撤退,引诱楚军来追,待其深入之后,晋的部分中军马上出动,截断了其退路前后夹击,击败了楚国的左军。楚军统帅子玉见左、右两军已经战败,遂收拾残兵,撤出了城濮。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晋军的获胜为文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楚国经此一役实力有所削弱,失去了与晋国争霸中原的条件。
接着晋文公亲自到周都,告捷献俘。周襄王万分感激文公,亲自召见。文公向天子进献楚国的战车100辆、步兵1000人。周襄王赐文公酒,并正式册命其为侯伯,意为诸侯之长,并授予其保卫王室,讨伐跋扈诸侯之权,还赐给他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彤矢百、旅弓矢千、柜鬯一卣、虎贲300人。从此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又将“尊王攘夷”的大旗高高举起,承担起了维护中原秩序的光荣职责。
这年5月,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卫成公之弟)、莒子等诸侯,会盟于践土,以晋文公为盟主,史称“践土之盟”。
这年冬天,晋文公来到温邑,在周、晋边界线上再度以霸主之命召集诸侯。晋文公主盟,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陈穆公、秦小子以及莒国、邾国的国君会盟,进一步巩固了晋国的盟主地位。
公元前631年,周襄王欲召集诸侯,晋文公代替周襄王命令诸侯抵达翟泉朝见周天子。周襄王特许晋国特使狐偃代表晋文公会盟。6月,诸侯之会如期举行,周襄王召见晋国特使狐偃、宋成公、齐昭公、鲁僖公、陈穆公、蔡庄侯、秦穆公等。晋国以臣子狐偃面见诸侯之君,彰显其高人一头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晋国霸业达到了巅峰。自此,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又一个真正的霸主,形成了晋国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628年,年迈的晋文公终于经受不住疾病的打击而与世长辞了,其子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晋文公在位时间仅仅9年,但是他所开创的晋国霸业并没有随之中衰,此后仍然维持着强国的地位,其君主还多次主持过盟会,并使得秦国始终不能称霸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