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受到很多责难!
直至今天,人们对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仍然不理解!
这一切都受制于《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重在宣传诸葛亮,宣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宣传赤壁之战带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由此对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自然是贬斥的!
从今天的角度看,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是一种大情操、大胸怀!
张昭劝谏孙权投降曹操是顺应潮流的表现,是站在天下大一统这个高度审时度势!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概括说,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现实需要。
曹操威逼刘表儿子刘琮投降后,又占领了江陵。
曹操占领江陵,对孙权宣战,不仅处于上游有利战略位置,又因刘表在江陵聚集了充裕的战略物资,这又让曹操如虎添翼。
由此,曹操写信威胁孙权,号称将带领八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与孙权会猎于吴。
对此,孙权内部一片哗然,极为震惊。
面对现实,张昭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
二,文人情怀。
张昭从小研习《春秋》,对孔子的《论语》颇有研究。
张昭与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具有十分浓厚的家国情怀。
当时的陆贾,千方百计地要投奔许昌;当时的华歆身为孙权重臣,曹操一道圣旨,华歆就离开孙权,投奔许昌;当时的王朗,孙策千方百计劝降,王朗仍然不为所动,曹操一生呼唤,王朗辗转经年,历尽千辛万苦,投奔曹操。
这些人就是张昭的缩影。
张昭和这些人一样,都甘愿投奔曹操。
因为他们认为到曹操那里做官,是朝廷命官,是效力天下。
所以,陆贾千方百计劝说张绣,投奔曹操;华歆千方百计劝说孙权允许自己前往许昌;王朗不惜冒险,也要前去许昌。
从这个角度看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天经地义。
三,顺应潮流。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主张一统天下。
张昭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一统天下,情有独钟。
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就是希望孙权能为统一天下,放弃自己集团利益,效力国家。
对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评价说,如果孙权当时接受张昭的劝说,就可以加速国家统一进程,就可以免除很多百姓的苦难。
从这个角度看,张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是顺应潮流,有利于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