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309 更新时间:2023/12/21 15:59:19

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2、比干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3、汲黯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4、魏征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5、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一、直言进谏型的,关龙逢夏朝时,夏桀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大臣关龙逢,因忠谏而被夏桀所杀。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因为进谏而被外死的忠臣。比干劝纣王,纣王不听,并将他剖心。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建议杀勾践,灭越国,被吴王夫差所杀。张昭三国时孙权的臣子,孙权有错,他就大声地批评他及群臣。诸葛亮批评刘禅。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顾二、巧妙讽刺型的:邹忌淳于髡淳于髡也是一位善于进谏的代表人物。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顾雍三国时孙权的臣子,孙权爱打猎、饮酒过度,顾雍就参加宴饮,但自己滴酒不沾,而是记下孙权及周围群醉汉的丑态,待大家酒醒后再一一念给他们听。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大臣讽谏君王的故事 好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劝谏唐太宗,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房玄龄、杜如晦

  • 千金买骨是哪个国家的君王招贤纳士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千金买马骨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昭王时期发生的是。典故: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

  • 求一个求贤若渴的的故事,古代(记忆模糊大约在春秋时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晋献公用碧玉骏马向虞国行贿借道灭掉虢国与虞国,俘虏虞国大夫百里奚,晋献公将百里奚作为奴隶陪嫁到楚国,秦穆公释放用五张羊皮换取百里奚并与他共商国是。百里奚向他推荐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并封他为上[2]大夫。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先遇上郭隗,后有乐毅等接踪而来。招贤纳士的成

  • 历史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经典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曹操光脚迎接许攸,最终荡平天下齐桓公不记追杀之仇,拜管仲为相,争霸中原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成就伟业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方面是都有一套的燕昭王求贤

  • 古代大臣谏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劝谏唐太宗,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房玄龄、杜如晦

  • 了哪几个求贤若渴,敬重人才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彭越归汉经过郦食其的劝说,彭越归降汉朝。可是,第一次拜见刘邦时,刘邦洗着脚接见了他。彭越哭着走回家,说:“汉王为什么不尊重我?郦食其劝说我降汉的时候,说的好听,其实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来自己家的摆设和汉王家是一模一样的。突然萧何在后面说:“汉王对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会花很多时

  • 古代皇帝把头上的冠拿掉.帮助大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绝缨之宴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 古代帝王中民为贵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贞观七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

  • 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

  • 历史上真的有蒙毅和玉漱的爱情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蒙毅与兄蒙恬同是秦始皇时期的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的哥哥蒙恬做了将军,深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始皇甚尊宠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