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经典例子?

历史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经典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6 更新时间:2024/1/19 7:20:25

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曹操光脚迎接许攸,最终荡平天下齐桓公不记追杀之仇,拜管仲为相,争霸中原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成就伟业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方面是都有一套的

八则君主故事

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听了大受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王逃回临淄去了。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朱元璋为何选择朱允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在他去世之后,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朱允在位四年皇位,随后靖难之役,皇位被叔叔朱棣夺取。

能从正统继承人手中夺取皇位,以地方战胜中央,朱棣的能力毋庸置疑。而他又是朱元璋的亲子,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能干的儿子朱棣,而要隔一辈传位给孙子朱允呢?

后世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朱元璋想要立下继位原则,以期杜绝日后子孙在皇位继承上的各种纷争,确保江山永固。这也许是一方面原因,但绝不是全部。个人认为,这也许是因为朱元璋极强的掌控欲。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就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此后朱标成为朱元璋正式继承人,朱元璋送给他“仁”、“明”、“勤”、“断”四个字,让他帮助自己处理政事。

既然确立了太子,自然也就没有其他儿子什么事儿了,于是朱元璋就将其他儿子们都分封出去了。但可惜的是,朱元璋心里的完美继承人英年早逝,先他一步去世。这时候继承人位子空出,该由谁做呢?

不同于其他皇帝另选一个能干得宠的儿子,朱元璋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首先朱允处于嫡系一脉,虽然母亲原先不是正妻,但后来得以扶正,所以朱允符合立嫡的原则。

其次朱性格和脾气与朱标差不多,孝顺而又仁慈。朱标患病期间,朱允长期伺候病榻,昼夜不离,这么一干就是两年。朱标去世之后,因为守孝哀痛朱允身体消瘦,朱元璋还称赞:“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之后,为自己的后人铺好了路。他认为自己百年之后,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守成的君主,所以选择了儒家推崇,有“仁”美誉的朱标,而不是战场上大杀地方,建立军功的朱棣。

朱标去世之后,想到的也是朱允而不是朱棣。朱允曾上书劝说朱元璋修改了《大明律》许多苛刻的酷刑,这让许多大臣十分欣慰,所以支持朱允上位,远远高于支持朱棣。

另外一方面,朱元璋认为自己选择孙子继位,儿子们就都没什么好说的,就会共同辅佐自己的孙子,得以君臣相得,千秋万代。

虽然自己的继承人看起来温和,但是自己还在,一定能让国家顺遂继承。他害怕老功臣们特别是大将功高震主,所以他给后继者铺路,才有了后来的大杀功臣,血流如海。

但是他没有想到,问题最后还是出在了自己的儿子方面。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朱棣等藩王最终还是联合起来,反抗建文帝统治,最终三年国家内乱,重新确立了皇位传序。

若是朱元璋九泉之下得知,是否想过不如干脆传位给朱棣,还少了那么多事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大臣谏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劝谏唐太宗,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房玄龄、杜如晦

  • 了哪几个求贤若渴,敬重人才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彭越归汉经过郦食其的劝说,彭越归降汉朝。可是,第一次拜见刘邦时,刘邦洗着脚接见了他。彭越哭着走回家,说:“汉王为什么不尊重我?郦食其劝说我降汉的时候,说的好听,其实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来自己家的摆设和汉王家是一模一样的。突然萧何在后面说:“汉王对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会花很多时

  • 古代皇帝把头上的冠拿掉.帮助大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绝缨之宴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 古代帝王中民为贵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贞观七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

  • 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

  • 历史上真的有蒙毅和玉漱的爱情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蒙毅与兄蒙恬同是秦始皇时期的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毅的哥哥蒙恬做了将军,深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始皇甚尊宠蒙氏,

  •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故事或诗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

  • 中国422位皇帝,你最敬佩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中国422位皇帝中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因其“唯一”而尤为了不起。自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遥遥几千年的时间里,女性一直是处于一种附属地位。即便在女性地位相对比较高的唐朝时期,女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她们的从属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想上位,特别是想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似乎

  • 请问古代三皇五帝是哪几个?他们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②《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③《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④《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⑤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

  • 你觉得历史上对帝王心术、皇权争斗最擅长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倘若以心狠手辣而言,对帝王心术、皇权争斗最擅长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他以非常之手段,打平了各路敌手,脱颖而出,成了皇帝;坐上皇位后,又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快速铲除异己,消除了隐患,稳固了皇位;很快又整章建制,废除宰相,将宰相之权分割成六部,从此将军政大权独揽,巩固了皇权。不过,朱元璋无论上位、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