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皇帝的名字后来怎么不避讳了?

清朝皇帝的名字后来怎么不避讳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97 更新时间:2024/1/20 4:57:44

你好,我是左担道,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帮关注哦。

避讳是历史上中原文化的一种:对尊长、君主直呼其名,意味着是对长辈,君主的不尊重。

清朝入关之前的文字都是满文,所以清朝的前几任皇帝,对名讳并不是很严格的。直到康熙的时候,康熙意图融入当时的汉文化,以便于统治。对皇帝名字的避讳也引用了过来。而且那时候还是相当严格的,比如雍正时期,发生的查嗣庭定,就是关于名字避讳的一起文字大案,最终闹得家破人亡。

中原文化在某一方面讲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璀璨的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而且也影响着世界。其体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但是中国文化,在历史漫长的长河中,也显示着某些僵化的部分。尤其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国家文化的入侵,是伴随着先进的洋枪大炮涌入中国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满清权贵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甚至不承认、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而拒绝改变。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

之所以谈了这么多,看似与名字避讳不相关,但实际上,名字避讳实际上是清朝文化,从无到接受到拒绝改变的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清朝后期,西方文化已经渗入,而且在西方的洋枪火炮中,丧失了威严。那时候的人,或多或少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相对开明了起来。也就演变了后来的新旧文化的相争。

因此清朝后期的皇帝,名字不再避讳。实际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博弈中,处于劣势的一种表现。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满意,满意帮点赞哦!谢谢

清朝的皇帝都是需要避名讳的,而光绪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号,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爱新觉罗载,爱新觉罗宁。庙号是清德宗和清宣宗,而庙号和年号这些是不需要避讳的,只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

避名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顺、天命、天聪,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

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时,“努尔哈赤”可分着写不避讳;“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也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不过有所变化,在官书中出现以上人名,需要盖黄签,但不用改字。

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

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皆需要避讳,假如考进士科的人不避讳就影响其考试前程,玄烨二字皆不可直书。

雍正也一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正”,就是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正”两个字,还有“正”字呢?“胤?”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正”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针对普通士庶百姓而言的。

对于官员,要求还要更深一层,比较出名的“科场案”,就是因为触及皇帝名讳,而被雍正皇帝下令革职查办。当时某省学政出了个题目叫做“维民所止”,结果被人诬告为谋反,致使主考官失官坐死。这个“维”被人称作雍正的“雍”字去头,这一下招致雍正帝震怒,认为僚属藐视皇权,因此严令申斥。可见,当时皇帝对名讳多么重视。

针对皇亲则有另一套举措,比如皇兄弟。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雍正时候做一个特别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成“允”字使用,这样就达到避讳的目的,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以前有个书院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当时看到并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

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而后改写。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永、绵、奕、载”,“奕?”,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字,“?”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某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第,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

某学术著作中出现了“玄”字多处,被认为是清朝时期,那么判定这本书不会迟于康熙年间出版,上限是康熙年间,下限不会低于光绪、宣统,因为这些帝王讳名在清朝整个后继之君之中均需要避讳。

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是康熙年间的事情。道光皇帝名字叫绵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改“广安门”,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视剧当中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有一个皇帝宴请文武百官,在宴席上有一位将军酒喝多了摸了皇帝妃子的手,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许姬的

  • 历史上最悲惨的朝代,13位皇帝无一得善终,你知道是哪个朝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王朝众多,但能够经历传承十几位皇帝,却实属不易,毕竟西汉、东汉才各历十二帝,而北宋和南宋更是各历九帝,清朝也仅仅只传了十二位皇帝。然而,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却先后经历了十三位皇帝(南梁九位、西梁三位、隋末一位)。不过,这十三位帝王大多没能善终,而且结局一个比一个惨。1、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作为

  • 古代历史上前十位权臣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权臣,昏君,杀手,妓女这四个行当,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向来都是层出不穷的。历史上明君强臣,昏君奸臣,明君奸臣,昏君强臣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把全程定性为奸臣或者忠臣,少校今天只论行不诛心,给史上的权臣们排个顺序。满清王朝出了两位:排序第十位和第九位第十位:不是奸臣的权臣鳌拜鳌拜历经皇太

  •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起什么作用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为旒,标准的科学称谓叫玉藻。旒的作用:1、“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2、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那就总共二十四旒)。

  •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齐威王一向喜欢喝酒,常常通宵达旦地纵酒欢乐。淳于髡怕齐威王因酒误事,便借齐威王询问自己酒量之机,婉言劝谏齐威王。淳于髡给齐威王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酒量的变化,最终归结出酒能乱性、喝酒容易出乱子的结论,以此告诫齐威王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齐威王从淳于髡的话中悟出了深邃的道理,接受了淳于

  • 中国古代有哪些爱情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总有许多美好的爱情流芳百世,让后人传唱至今,但大多数都是爱情悲剧,让人流连忘返、心痛不已,那古代都到底都有哪些爱情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回顾一下吧。第一:纳兰性德与卢氏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与卢氏婚后美满和谐,但好景不长,结婚三年时卢氏因难产去世。卢氏的离世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极为沉重的

  • 中国古代有哪些相思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曲相思,两行清泪这人间袅袅炊烟,和风花雪月浪漫。痴情人多半贪恋,爱恨情仇都好看。初恋时,她是他的春暖花开,他是她的人间四月天,在相互的眼里,一场雨都是浪漫的,他和她的每一个动作,一颦一笑都是爱的动作。又让你痛不欲生,又让你趁醉装疯。终有天脱胎换骨,直到哭着笑才懂。可越是如此,爱情的记忆越是让两人陷

  • 古代劝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张玄素劝谏唐太宗不要修宫殿,唐太宗开始很生气,但是细想,纳谏了。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禅,但是魏征反对,并且成功劝止了唐太宗。3.邹忌举了自己的例子劝谏齐威王,告诫他不要听奉承的话。反面:1.明朝杨继盛弹劾当朝奸臣严嵩,但是反而被严嵩陷害,死于牢中。2.商朝比干劝谏商纣不能奢侈,商纣不听,还残暴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凄美的爱情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

  • 古代君王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举行大祭奠仪式时,君王、诸侯和卿大夫一定佩礼冠,在其中冕旒极其高贵,只能君王才可以穿戴。相信大伙儿都有在影视作品中见过这类冕旒,许多人想知道为何皇上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挡住一点。事实上这里边也是有许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全部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每旒长12寸,一共有12块五彩玉,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