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察举制作为古代第一个人才选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察举制作为古代第一个人才选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91 更新时间:2024/1/22 10:31:10

汉代察举制可以称之为古代的“选举”制度,在两汉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两汉政治军事输送了大量人才,两汉的强盛,察举制功不可没。

起源早在汉高祖刘邦曾时期,经下过一道著名的诏书,叫做《高祖求贤诏》,要求官吏应该劝贤进能。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候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这里刘邦给各级官员提了要求,相国如果发现人才,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替他准备车马,请到相国府,记录下事迹、相貌和年龄。如果不报告,一经发现就要被免官。

发展在汉文帝时期,也曾下诏要求官员推举贤能。武帝时期,经常察举贤良、孝廉、秀才,甚至明确规定二千石不举孝廉者以罪论之。汉朝之前就有要求地方政府察举孝子廉吏,但是地方官员却不重视,于是汉武帝专门下达一道诏书,大意是,一个大郡竟没有一个孝子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太说不过去。地方长官的职责,不仅在管理行政,还应该为国家物色人才;如果一年之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那么地方官员就是失责。汉武帝还让群臣公议,对没有推荐孝子廉吏的官员处罚办法。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定期的选举机制,逐步成为了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方法。

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后来,这一制度,又由郡国分区察举,演进到按户口数比例分配,设定定额。郡国满二十万户,才能察举一个孝廉。而孝廉也不过是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要被任用,还要经过皇帝的亲自策问,然后按照成绩的等次任命官职。可以说,察举制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为两汉输送了大量人才。

没落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永远好下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变化,制度也将逐渐走向没落。察举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权在地方官员,而不在地方群众,贤良的官员察举时,注重结合民间舆情,为国家选拔真正人才;而如何营私舞弊的,就不会照顾民意,而是要推选私人了。

比如,一郡太守拥有察举权,被察举的人就都是他的门生故吏。有将来身居高位的,至少对他原来的举荐人就是恩主,是要报答的。如果正好在举荐人所在郡做郡守,必然也要察举他的后人。因此察举过人的子孙,更易于被人察举。再加上汉朝每个郡的名额是固定的,这就造成了几个名额总是落在几个固定家族中,这样就形成了所谓门阀贵族。在东汉章帝时,就出现了“选举乖实”的情况,以至于到东汉末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讽刺场面。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22岁,十一月,刘彻下令每个郡、诸侯国的长官每年至少举荐一个既孝顺又清廉的人才,到中央政府参加考试,也就是“举孝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察举制。

汉初是小政府,连铸币权都不要,小得不能再小了。政府小,活儿就少,开国功臣和官二代就给干完了。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或者说皇帝们不放心的时候,就临时从民间征召几个人来打打下手,也能凑合着把活干了。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各种政策的陆续推行,各种大项目的轮番上马,政府规模必须要扩充,人才队伍的建设才显出了必要性,人才选拔制度的确定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察举人才”这样的事情汉文帝时期就开始干了,但当时主要还是临时性的招聘。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因为迫切的需要,正式成为了一种选官制度。

察举制分为岁科(也叫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的意思是每年一次,特科则没有固定周期,视情况而定。

一、每年都设的四个岁科在汉代察举制中,“孝廉”在常科是最重要的一科,录取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三国时期的那些风云人物们很多都是通过举“孝廉”当的官。孝廉是指孝敬父母、清廉勤政。被举“孝廉”之后,升官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中央看重。

东汉时期,人口不满10万的郡,三年举一个孝廉,不满20万,两年举一个,以此类推。边疆地区的郡则适当放宽。当然了,至于这个人到底孝不孝,廉不廉,就得当官的说了算了。

茂才,就是指优秀人才。这个科是汉武帝在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设立的。“茂才”针对的是现任官吏,人数要少很多,通过考试之后,一般都是直接担当千石俸禄的官职,至少也是县令。而通过“孝廉”科考试的,一般是被任命为郎官,先在中央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他们就只有六百石的俸禄。当然,也有不少人先举“孝廉”,再举“茂才”。

“察廉”就是察举廉吏。被举为“廉吏”的人,一般是低级吏员,被举后,按原职往上升。而“孝廉”一般是进入中央当郎官,这是主要区别。“廉吏”是直属长官向上级部门推荐,而孝廉则是郡国长官向中央推荐,也就是所谓的贡士。在古代,地方长官有个义务,把自己所在地的土特产往中央送,这个行为叫做“贡”。送的东西,就叫做贡品或者贡物,所以送给中央的人才,也就叫贡士了。“廉吏”仅限于政府里俸禄六百石以下的吏员,而“孝廉”则开放给所有人。“廉吏”举荐人只要是上级长官就可以,而“孝廉”的举荐人,只能是郡国的最高长官。“廉吏”这个科目,在汉武帝之前就有了,后来才逐步成为了一个常设科目。

光禄四行,这个科目是汉元帝设立的,针对的是那些在宫廷里跑腿当跟班的人。他们通常都是一些老实人,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当然了,也是因为他们干的那些工作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出成绩,所以就设了这么个科目。每年从他们里面选拔一两个人,算是中央政府给自己员工的福利。以上这四个属于常设科目,如无意外,每年都有,跟现在的公务员招考差不多。

二、不定时开放的特科科目“贤良方正”是特科里最重要的科目,这个科目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了,一般没有固定的周期,有事情了才会开,比如国家发生了灾荒,朝廷要开某个大项目,皇帝想听听基层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作为开设特科的动机。通过这个科目上来的人,会由皇帝亲自考察,通过考试的人,最高可以直接任命为九卿之一,因此举荐人的地位也都很高,只有三公,将军,王侯,郡守这样的高官,才有举荐的资格。因为这个科目针对的就是公正无私、敢说实话的人,所以对于被举荐者反而没有什么限制。

此外,特科还有“直言极谏”,针对的是敢于指出皇帝的不足,能提出治国方略的人,“孝弟力田”针对的是能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同时还能致力于农业建设的人,“明法”针对的是通晓法律的人才,相当于国家司法考试。“明阴阳灾异”针对的是会看风水,会算命的人才。此外还有“勇猛知兵法”等科目。

这些受到举荐的人,特别是那些被推荐到中央的人,会有官府来统计他们的个人信息,作为备案。然后用专车,也就是驿站里的政府公车送到中央区。这个做法后来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为了防止察举制的腐败问题,连坐制度也同时被引进。总的原则就是谁推荐的人犯了法,谁就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最狠的时候,甚至要被连坐而死。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受到推荐到中央考试,但是考试结果不合格,那么举荐人也要受处罚。

结束语察举制是帝国时代第一个政治人才选拔制度,从设计上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设立这么多科目的目的就是在尽可能大的范围上选拔人才,其中“选”的对象是没有官职的人,意思就是从平民里挑一个出来做官,“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他们做出了成绩,上级或者是中央就来提拔他们一下。

察举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连坐制,在实际情况中,这种政策会变成双刃剑,假若被举荐的官员犯了法,那么举荐人为了保全自己也许就会帮助犯法的官员掩盖罪行,反而不利于廉政。但是通过察举制,平民也有了做官,改变命运的机会,民间人才也能够聚集到中央,这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察举制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君王纳谏的例子,有成语的更好,越多越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周文王康熙乾隆雍正武则天还有战国时期战国时最多有许多善于纳谏的君王.举例:太宗还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简意深,值的探讨。再好的玉,来于石,无石别无玉;石是玉之本,玉是石精华。故此,引伸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其一。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意更深,吾为之而深省、深悟而深解。①为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家,由石出玉者数不不胜数,玉中还有精华。而这些

  • 历史上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始终相爱两不相疑的帝王夫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历史上帝王大多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有一个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个人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的母亲怀上他之后,就遭到万贵妃的嫉妒,生下他后更是多次遭到万贵妃的谋害,童年时期们坎坷经历,使他懂得了后宫的险恶和人心的叵测,对后宫的争斗深有体会。朱佑樘

  • 历史上深情的帝王都有谁,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汉光武帝刘秀:结发妻子阴丽华始终相知相守,谱写了一段人间佳话。汉宣帝刘询:南园遗爱、故剑情深,见证的是一位贫女与一位帝王最平和温情也是最旷古绝今的爱与思念。吴越王钱:“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一句话,出自吴越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形容吴越王期盼夫人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的立场上表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沉内

  • 历史上有哪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我实话实说,我喜欢宋词是从读过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开始的。当年也就15岁的样子,当读到“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我突然感到面前出现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正满脸哀怨地向我走来。后来,我又看了有关陆游和唐婉电影,深深地被打动了,同时心里恨透了陆游的妈、唐婉的恶婆婆。陆游和唐婉是多么般配

  • 中国古代推崇皇权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十子刘彻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刘彻本来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甚至刘彻出生后的第四年,汉景帝就已经立刘荣为太子。这种情况下,刘彻最后竟然不但被立为太子,而且还继承了皇位。(刘彻剧照)之所以会有这样,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刘彻捡漏了。他捡了什么漏呢?本来,刘荣当太子当得好好的,但是他的母亲出问题了。汉景帝的姐姐刘嫖有些贪图小便宜,为了

  • 大家觉得古代历史上哪一个皇帝最具有传奇色彩?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都称得上是传奇人物,然而能战败被俘,从此失去皇位,又重新登上皇帝宝座的,历史上只此一位。今天说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一、顺风顺水,初登大宝朱祁镇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老早就确定了太子之位,没有兄弟争位那些糟心事而。老爹朱瞻基又给他留下了阵容强大的辅政大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

  • 朱元璋为何能成为史上最传奇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儿,最终成为开国君主,实现了从草根到皇帝的逆袭,这个过程绝不是偶然的。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朱元璋能够崛起并能够成功夺得天下,在农民起义的各路英雄中脱颖而出,固然与当时时代大势分不开,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在朱元璋本身。朱元璋能时刻根据不同场景,精准调用

  • 唯一出身小偷的罗马皇帝是谁?他都有哪些传奇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纵览古今中外,出身草根阶层或身份尴尬的帝王并不鲜见,他们的人生中往往充斥着各种不堪回首的经历。例如,罗马唯一的阿拉伯人皇帝菲利普年轻时曾做过小偷,而他也是唯一做过盗贼的罗马皇帝。那么,菲利普是如何实现超级逆袭的?他在位期间都取得哪些成就?最终的结局如何?01弑君篡位菲利普,全

  • 国外有没有与朱元璋一样传奇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写个冷门的,可能比不上朱元璋传奇的一生,但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挺传奇的。1943年保加利亚最后一任沙皇,年仅6岁的西美昂二世即位,但仅仅一年之后皇室便被推翻,他便与家人投靠他的外祖父,即同样流亡国外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这期间,西美昂先是到埃及投奔外祖父,后来移居西班牙。虽然在西班牙,这位前沙皇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