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想要获得人才非常难,因为读书人太少,知识基本被垄断。所以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代人才招聘大致只有这几种手段。
一、贵族内部的人才
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嫡长子继承天子,庶子分封诸侯;
诸侯嫡长子继承诸侯,庶子分为卿大夫;
卿大夫嫡长子继承爵位,庶子为士人。
在这样一层层的阶级梯队下,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才都是内部推荐。
二、民间声望较大,官方推荐
如果不是贵族或者是没落的贵族,在当地做出大的成绩来,或者有较大的名气。也会被官方当做贤才推荐给国君。
孔子最早就是通过教书获得声望,才在鲁国出仕做官。
蔺相如最早是宦官的舍人,就是给宦官出来好多主意,才被宦官“完璧归赵”这种赵国无人的关键时刻推荐给赵王的。
武将更多的是这种方法获得任用。秦国人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官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跑到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
三、故意特立独行,但是风险较大普通出身的老百姓想要获得赏识,就要冒极大的风险。
比如齐桓公在路上走,听到有野人(在野之人)在敲着牛角唱歌,歌词是: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大怒:我这正要争霸天下,这个放牛的说我比不上尧舜,还说长夜漫漫何时旦?
于是让侍卫把人抓过来,命令斩首。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甯戚为第三个!”
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宁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
于是宁戚成功获得了齐桓公深入交流的机会,最终成为齐国著名的大臣。
但这种方式风险极大,一不小心被国君斩了,可就啥都没了。
四、养士后来大家都觉得这种人才招聘效率太低了,于是流行养士。
代表就是战国四君子。将一些有才能但是衣食都成问题的人养起来,提供一个温饱的环境。在大量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才。
比如毛遂自荐的毛遂,狡兔三窟的冯谖。。。
五、学校
孔子办的学校,鬼谷子办的学校,以及汉代各种书院学校。
老师本身就很有知名度,培养的学生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推荐做官。
所以说,穿越到先秦,要是没穿越到贵族家里,出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后来的汉代举孝廉制,曹魏发的求贤令、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历代都在改革的原因,就是人才不好找啊。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