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通常是相对的,皇族之间有争斗,自然就有和睦相处。实际上从汉朝到清朝,皇帝和王爷之间关系不错的例子很多。
比如汉景帝刘启和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一个恨不能来个“兄终弟及”让位给自己亲弟弟;一个在“七国之乱”时,为了保护亲哥哥,承担了抵御几乎过半以上的叛军主力的重任。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因为兄弟之情,这就真不好说了,但是至少表面上是那么回事,看起来很美。
但是就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混乱局面之下,也有殷殷兄弟情深。雍正和怡亲王胤祥的这个兄弟请堪称彪炳千古了。
胤祥在夺嫡期间究竟是怎么帮助雍正的,小说家言,浓墨重彩。但是雍正继位以后,身患重症的胤祥不忍雍正身单力孤,毅然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全力辅佐胤治理国家,胤亦对其十分信任。
基本上雍正无法亲自出面解决的大事小情,都交给胤祥去办。什么太后得葬礼、自己的陵园,这些家务事都不算;即位之初,雍正没钱,便让胤祥主理话题,清理亏空;雍正3年,京畿水灾,李绂就知道开仓放粮,但是后续水利营田事务却无能,还卷入了和田文镜的互参扯皮中。胤祥又被安排如负责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7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
雍正是个耿直人,对这个兄弟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待遇也是空前绝后的,封其为清朝的第9个铁帽子王,准许世袭罔替。死后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绝无仅有地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
雍正对胤祥的感情不错,似乎多少还是因为胤祥识得大体,为兄弟尽心尽力,累死在任上。
到了乾隆这一辈,简直成了“宠弟狂魔”。弘时死的早,但是乾隆又两个弟弟,分别是弘昼和弘瞻。乾隆即位后,自己住进了紫禁城,但是心里还想着两个弟弟。
弘昼的亲王是雍正封的,乾隆有点过意不去,就把雍正的潜邸雍和宫赐给了弘昼,如果从兄弟分家的角度来讲,乾隆这就相当于净身出户,老爹留下来的市场老爹留下来的私产都归了弟弟。还给他安排了工作,让他入军机议政,这待遇都是破例的;
弘瞻年幼,小20来岁。基本上比乾隆的几个儿子还要小。本来都没有资格被封为亲王的。因为封了他为亲王,自己儿子封亲王的指标就要打折了。但是乾隆把弘瞻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允礼无后,他死了那个亲王爵就浪费了,而且一堆家产没人继承。虽然弘瞻是过继给了允礼,但是仍然养在太后身边,连乾隆给太后修的圆明园,都是弘瞻经常出入之所。
虽然大家都说乾隆是个败家子,但是对待家人兄弟,乾隆还是比很多帝王完要宽容的。
有个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和弘昼即便日常相处也和普通家庭兄弟相似。
乾隆与弘昼曾在正大光明股监考八旗子弟,天色已晚,弘昼让乾隆先回宫吃饭,乾隆不允。弘昼也不过脑子,就问:“你疑心我受贿行私吗?”乾隆不答。第二天,乾隆见弘昼,说:“昨天若我当众回答你,你已经成为肉泥了。”如果我们做一般意义理解,弘昼说话根本不过脑子,而乾隆也的确不和自己弟弟计较。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善待兄弟们,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这一代兄弟少,接掌权位过于顺利,没有激烈的兄弟间竞争。而相反的是父亲雍正留下的股肱们都过于强大,笼络宗亲,不但可以形成较好的道德口碑,还可以形成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古人用“棠棣情深”来讴歌兄弟之情,虽说有“最是无情帝王家”之说,但两千年帝国史还是留下了不少兄弟情深的动人故事。
举三个例子:汉明帝与东平王刘苍,唐玄宗与宁王李宪;雍正帝与怡亲王胤祥。
汉明帝与东平王刘苍英明神武的光武帝刘秀一生犯了个大错,他废立皇后和太子,造成了儿子们失和,郭圣通和许美人的儿子们站在了嗣君汉明帝的对立面,以至于兄弟阋墙的事屡屡爆发。
异母兄弟靠不住,同母兄弟呢?阴丽华跟郭圣通一样,也生了五个儿子:汉明帝刘庄、东平王刘苍、广陵王刘荆、临淮公刘衡、琅琊王刘京。
哥五个刘衡早夭,刘京是个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刘荆倒是个有志青年,不过他的志向是抢哥哥的皇位。
汉明帝举目四望,兄弟11个,唯独同母弟弟刘苍值得亲近。
刘苍也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王,以骠骑大将军身份留京辅政。
亲王辅政,这在两汉是不符合朝廷制度的。自从“七国之乱”后,汉廷对藩王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藩王们手中的权力也逐渐被削光,成了吃干饭的废人,甚至连行动自由都要被限制。
两汉的藩王除了奉诏进京拜谒外,不能离开封地一步,更不允许参政议政,甚至连他们的姻亲都不允许到中央任职。
汉明帝任命刘苍为辅政大臣,其实就是对祖制的公然破坏。当时朝中虽有议论,但总的来说还是接受了汉明帝的这个决定。刘苍也以自己的行动,平息了人们对他的质疑。
刘苍是个恪守礼法的标准儒家知识分子,他的偶像就是周公,在政治上他其实并没太突出的才华,但他的谦谦君子之风,还是赢得了士大夫们的赞誉。
汉明帝很悲催,弟弟们要么对他敬而远之,要么把他当无限索取的奶牛,要么就想方设法取代他,而刘苍则是唯一一个技能给他带来亲情,又能帮他料理国政的弟弟。
因此,尽管刘苍多次提出去职就藩,汉明帝始终不答应。直到永平五年,汉明帝觉得天下太平了,才同意刘苍回到封国。
回到封国后,刘苍依然不断给汉明帝进言,又多次奉诏进京。汉明帝对刘苍的赏赐可谓是大手笔,动辄数千万钱,马匹、布帛、奴婢、宝货不计其数。
汉明帝还为刘苍破了分封的惯例,他将刘苍的五个女儿按公主的待遇封为县主。有一次,汉明帝一次性给刘苍送去19枚大印,让他府上5岁以上的男孩全部封侯。
刘苍还是两汉唯一一个一家占了两个王爵的藩王,其长子刘忠继承东平王,次子刘敞被额外上了个任城王。
汉明帝驾崩后,汉章帝延续了父亲对刘苍的关爱。刘苍去世时,汉章帝为他举办了超规格的葬礼,以至于后世以此为标准,形成了“如汉东平王故事”的葬送规制。
唐玄宗与宁王李宪李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异母哥哥,生母刘皇后(追封)。
李宪的身份比较特殊,李旦第一次登基后,他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李旦退位后他又被降为皇孙。
唐隆政变后李旦二度登基,但太子人选成了麻烦事。原来,李旦这次复位,李隆基立下殊勋,其个人势力也急剧膨胀。
这个格局像极了当初的李建成与李世民,哥俩一个占着身份优势,一个占着实力优势,两派拥趸虎视眈眈,稍有不慎“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必将重演。
关键时刻,李宪主动退出了储位之争,他多次向父亲上疏:“储君是国家公器,平时以嫡长子为重,但国家危难之际应该为功勋为重。如果违背了,必将让天下人失望。”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避免了大唐帝国的又一次政治危机。
正是这个原因,李隆基一生都对大哥饱含深情,和充分的信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不可调和之际,李宪被太平公主当作舆论工具抬出来,试图用他取代李隆基。
面对可能的危机,李隆基做了一床大被子和一个长长的枕头,将兄弟们召集在一起,以示像小时候一样同床共枕。正是这种信任,让太平公主的阴谋最终落空了。
唐玄宗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终其一生他都对兄弟们非常友好,尤其是对大哥李宪,唐玄宗一直称呼他为“兄”,执以家礼。
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生下来多病,于是按民间习俗,将他送给李宪抚养。
当然,作为敏感人物,李宪也曾不断遭遇流言。不过李宪非常明智,他恪守两条原则:一不干政,二不结交朝臣,醉心于音乐,安心当逍遥王爷。
李宪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民间笔记记载,李宪爱花,怕鸟毁了花儿,不惜在树枝上系上金铃,鸟儿一落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被吓得腾空飞起,于是花丛中清脆的铃声响成一片。
李隆基非常欣赏大哥的态度,对他赏赐不断,但凡有新鲜的物件或者食物,他都不忘让人给大哥送一份,因此从宫中到宁王府的马从不间断。
李宪病逝后,李隆基在他的灵柩里放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信,落款是“弟隆基”,并追封他为“让皇帝”,以帝王礼仪葬于惠陵。
雍正帝与怡亲王胤祥《诗经》有云:“棠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借棠棣花开比喻兄弟情深。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心机颇深的汉景帝为了笼络弟弟刘武,特地让随从高唱“棠棣之华”,成功地巩固了兄弟联盟,为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基础。
其实汉景帝的兄弟之情是装出来的,雍正帝对胤祥的棠棣之情真的不含一点杂质。
胤祥早年是康熙帝最宠爱的皇子,他早年丧母,曾由雍正的母亲抚养,因此与雍正感情极深。
胤祥后来为何突遭父亲的冷落?后人猜测,很可能是康熙选中了雍正为接班人,怕他受到性情过于刚直的胤祥的牵连,因而故意压制冷处理胤祥。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放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事件,看似边缘化的雍正能笑到最后,跟胤祥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雍正即位后,也给予了胤祥最高的荣誉和权力,封其为“铁帽子”亲王,总理事务大臣,领衔军机处。
雍正帝为人猜忌心很重,手段也很毒辣,唯独对胤祥报以绝对的信任,称之为“柱石贤弟”。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这位大清历史上的贤王,仅仅活了44岁就壮年而殁,让雍正帝失去了一位政治栋梁和亲密手足。
其实历史上兄弟情深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春秋时期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急和公子寿,公子寿为了救哥哥公子急,不惜冒名代死,公子急得知真情又不惜一同赴死,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二子泛舟”。
只是这样的故事,被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皇家主旋律”所掩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