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国家将亡的时候有没有劝皇帝殉国的臣子?

历史上国家将亡的时候有没有劝皇帝殉国的臣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43 更新时间:2024/1/16 17:06:53

看到这么多人说没有,我按捺不住要跳出来,其实历史上是有臣下劝皇帝殉国的。

比如著名的隋炀帝,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在照镜子的时候,曾摸着自己的脖子说:“这么好的脖子,谁会砍下它!”

后来,隋炀帝的禁卫军发生哗变,他们冲进隋炀帝的宫殿,抓住了他。禁卫军诸将告诉他,大隋将亡,请皇上殉国。

当时,隋炀帝看大势已去,提出要喝毒酒以死,没有毒酒给他。

没办法,隋炀帝选择被宫带活活勒死,这一年他五十岁。

还有南宋崖山之战失败,左宰相陆秀夫看元兵压来,怕年少的皇帝赵被俘虏,遭受耻辱。

于是,他就劝皇帝殉国,小皇帝吓的只是哭。陆秀夫既然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他果断背上小皇帝投海自杀。

因此,历史上面临亡国的时候,还是有强势的臣子要求皇帝殉国的,一般臣子是不敢或者是提出来也没效果。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

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为什么在面对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明确表态处死他呢?

一、雍正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这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发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个不杀年羹尧的理由,也有一百个得杀年羹尧的理由,只不过最后权衡利弊,痛下杀心。

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太多了,毕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尧立过大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西北战事胜利,雍正帝才坐稳了皇位;再有,年羹尧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奢淫逸了一点,对皇上仍然忠诚,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镇。

但雍正帝还是杀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杀驴,是过河拆桥,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目中无人、违法乱纪等导致被杀;亦可以更胜一步理解,年羹尧跟雍正帝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尧显然成了拦路石……

而面对雍正帝的犹豫,张廷玉无疑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作为最后一朵雪花,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说?

要知道张廷玉以往都是谨小慎微,除了康熙朝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确表态举荐废太子。以及八王议政逼宫时,情况危急,他站出来跟老八胤有一番激烈争辩外,其余的事情上,大都表态模糊,甚至装聋作哑:

比如老八胤夜审肖国兴,连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折,被他一把火烧了,回头还说自己没见过什么奏折;比如雍正朝铸造新币,他明知道提升铜铅比例的弊端,但是却没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后凶手是谁,结果还是犹豫半天,最终上书弹劾张廷璐……

二、要解释清楚张廷玉为什么要当着雍正帝的面,说年羹尧坏话,那么就必须从两个人的不同谈起:

在剧中张廷玉其实跟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交集,张廷玉当上书房大臣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是个参将,后来回京才被举荐为四川提督。

他们俩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后,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镇,顺便拜访了一下张廷玉。年羹尧深谙送礼之道,精挑细选了四件礼物送给张廷玉,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

四种礼物各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产,下级给上级送特产,无可厚非。同时年羹尧也是在投石问路,橘,吉也,象征着平安,意思就是向张廷玉问候平安的同时,也问问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这么送,其实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进士,又是我老师,可否指点一下迷津?

蜀锦,这个也是特产,象征着前程似锦,意思就是问张廷玉,自己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天麻,是一种药材,意思就是说自己如果有问题,还望张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进一步提升的话,还望出个药方。

在这件事情上,张廷玉实际上是说了几句忠言的,且最终收下了天麻,意味着给年羹尧指出了问题: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张廷玉跟他说这些话,是因为年羹尧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有点差强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剿灭了全省的土匪,这个业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经历了怎么一场血风腥雨……

这是两个人在剧中唯一的交集,从此之后,分道扬镳,再无明显的交集。而年羹尧根本就没把张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头就血洗了江夏镇,又少了一点仁心,多了一点戾气。

三、在真实历史中,这俩人实际上一开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好多久,因为后来的张廷玉刻意疏远了年羹尧,就因为张廷玉父亲的一句话:

“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

或许剧中的张廷玉就谨遵父亲的这句教导,对年羹尧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直到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尧这次回京的所作所为,为日后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这次回京他犯了好几项错误:

首先是对百官跪迎,熟视无睹,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在使坏,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对雍正帝时,毫无人臣之礼,尤其是在面见将士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话来;再有就是“绑架”雍正帝,让他为“年选”人员买单,同时大结年党;最后,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百官跪迎时众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孙嘉诚在那里跳着脚骂街以外,连年羹尧的亲家隆科多都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作为书房大臣之一的张廷玉,此时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对年羹尧讨厌至极!

但是,张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内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年羹尧就不用说了,举几个李卫的例子:

李卫在巡抚衙门门口摆戏台,违反现任官不能出入戏院的规定,被人举报,雍正帝反而表扬他学习精神,成了奉旨听戏了;不仅仅听戏,他还违反规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过是批评了几句;再后来李卫脱掉官服,跳到大牢里痛揍曾静,雍正帝表面上批评,实际内心爽得很……

四、更重要的是,李卫见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张廷玉能这么喊吗?

在科场舞弊案上,也是李卫带兵包围的贡院,牵扯出了张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这不是幕后主谋,但还是给张廷璐定了死罪,还要求张廷玉必须过来观刑。

张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尧要小得多,顶多算个从犯,可还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杀掉了,还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觉得张廷玉不记仇,他记着呢!

所以,他最后说年羹尧该死,就是要雍正帝杀掉年羹尧,告诉他,你的内臣,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张廷玉要为孙嘉诚报仇:

我们仔细看剧,会惊讶地发现,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只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孙嘉诚!

康熙朝,张廷玉没有党派,甚至因为举荐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和马齐闹掰,佟国维甚至大喊“张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开始张廷玉甚至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不确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所以才出现“天下第一巡抚”的闹剧,才出现铸钱风波……

正是由于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惊讶地发现,雍正帝原来真的是被蒙蔽了,这才挺了孙嘉诚,顺着他的话题给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随后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访孙嘉诚,封他为监察御史,这样一来,张廷玉就有了所谓的门人,他就是孙嘉诚。

五、在科场舞弊案上,张廷玉一直在纠结,因为那天他上早朝,无意中碰见了张廷璐跟三阿哥弘时并肩走路,蹊跷的举动必然引起张廷玉的怀疑,等到科场舞弊案一发,他就明白谁是幕后主使了。

之所以在弹劾张廷璐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雍正帝表态,难道告诉他你儿子是主使?此时的张廷玉是异常的纠结,到底该怎么办,他并没有主意。

也是孙嘉诚上门救了他,这其实是清流派首任领袖跟张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让张廷玉看到了希望。牺牲了张廷璐,获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时也笼络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实力就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联名弹劾年羹尧。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有张廷玉的默许在里面,以他跟孙嘉诚的关系,完全可以劝一劝的,但是他并没有。

在雍正帝跟孙嘉诚争辩的时候,张廷玉一直在旁边给孙嘉诚助攻。这个细节估计大家没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笔,让孙嘉诚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拿起笔就要写,张廷玉一看孙要中计,马上阻止:

“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只是张廷玉没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吓到了,采取了瓦解他们的策略,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并最终被年羹尧处死,而这个账,张廷玉记到了年羹尧头上。

张廷玉知道雍正帝要冲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孙嘉诚的死,他没有第一时间去祭拜。雍正帝问他为什么不去拜时,他回答是本来想去,但人多,就没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会被默认为清流派领袖,是要替孙嘉诚讨回公道的。后来清流领袖陆生楠和谢济世的下场就是警示,显然,张廷玉逃过了这一劫。

逃过是逃过了,但是报仇是要报的,如果当初他去了,那么讨伐年羹尧,替孙嘉诚报仇就是首要任务。而雍正帝的视角却不在年羹尧身上,而是结党上面,那时候不仅杀不了年羹尧,还惹得一身骚。

等这件事冷静了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张廷玉才跳出来替孙嘉诚报仇:“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即使最后一击,张廷玉还是打着李绂的话为挡箭牌,成了就报仇了,失败了,好歹有人担罪……

每个人都精明到这个地步,你说说我们这样的到剧中,到底能活几分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真的都相信君权神授,信仰上天的意志吗?还是只当作是统治万民的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到处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确定性只是一种例外。那么任何一种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好事,都可以说是幸运的。何况是当了皇帝呢?以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例,一个到处流浪的乞丐僧人,人生居然像开挂了一样,走到了人人都羡慕的皇帝高座。丝逆袭到这种程度,如果还相信是自己能力

  • 袁世凯用了什么计策逼清帝退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云烟散去,发现窃国大盗袁世凯是文韬武略的。在逼清帝退位时,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大古代名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范。1.对隆裕太后瞒天过海。袁世凯再次掌握北洋新军后,立马向隆裕太后哭穷,张开血盆大口,向孤儿寡母索要军饷。隆裕如实相告:国库里面也没多少银子了。袁世凯对隆裕说:孙中山的哥哥是

  • 古代的皇帝相信自己做天子是天命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如我们走进时光隧道,穿越时间与他们面对面,听他们怎么说:刘邦:“说出来你们都不信,我不是我爸爸的儿子,你先别笑,真的!这都是我爹告诉我的,他老人家说有一天晚上突然电闪雷鸣,老爷子睁眼一看,发现一条蛟龙从我妈身边飞了出去,从那以后,我妈就怀孕然后生下了我,所以我是纯种真龙天子”!刘老

  • 魏徵有哪些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魏徵,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敢于直言进谏。那么魏徵都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小故事呢?一、几经换主,终得明君。魏徵最初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相当于隋朝官吏。后来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魏徵又归入李密麾下,不过魏徵献给李密壮大瓦岗的十条计谋,李密都没有采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魏徵劝降李

  • 古代一些皇帝为何热衷于神化自己的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之所以神化自己的出身,主要原因是通过向天下传递“君权神授”的观念以证明皇权的合法性,维护自己的统治。虽然皇帝也是凡夫俗子,其中有能力卓绝者,有才能平庸者,也有智能低下者,但毫无例外都被称为“天子”,是上天派他的儿子来统御万民,能代表万民与天对话。这自然就不是普通人了,已经被神化了。皇帝的神化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和启示(20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五霸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战国七雄的故事: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后来这个联盟破裂,齐

  • 战国四君子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①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②毛遂自荐: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

  • 与帝王有关的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金屋藏娇【拼音】jīnwūcángjiāo【释义】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娶妻或纳妾【例句】所以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各有~之意。(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三回)【近义词】金屋

  • 谁知道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

  • 逐鹿中原 成语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人怎么能